不,优等生不仅长得好看、聪明,而且多才多艺、兴趣广泛。
中学时期,他为英国电视剧《神秘博士》翻译字幕;
考入清华大学,加入校合唱团,参加校歌比赛,策划、制作学生节班级话剧;
三年来,他随团参加了10余场校级演出……
坦白讲,清华大学人才济济,但是能成为清华大学最优秀的人才,却是极其少见的,非常值得学习。
培养如此优秀的孩子,必须要有章可循。
陈逸仙父亲的一句话,揭示了背后的前因后果:
“学校教育是普及的,家庭教育更特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协同、互补,才是孩子成长的最大动力。”
每个孩子都是一朵独特的花,家庭是最舒适的土壤,父母是最熟悉花习性的园丁。
好的父母就是好的教育者,每一个优秀的孩子都离不开父母的辛勤支持。
01
启发和引导儿童自我发展,
重视兴趣和积累的力量
首先,我们来欣赏一下陈逸仙荣获第二十四届中国日报社“21世纪可口可乐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决赛冠军的演讲视频。
沉稳的台风、流利的英式发音、优雅的举止,一举一动都展现着他出色的球技和自信的气质。
真是别人家的孩子,好羡慕啊。
要知道陈逸贤可是学理工科的,他的英文怎么会这么好呢?
陈逸仙曾被问到:“你是如何练就如此出色的英语口语能力的?是什么样的动力让你做到这么好?”
他回答道:
“我在初中和高中时期对原著小说和英国电视剧的阅读量非常高,平均每周阅读两到三本小说。我认为按照这个频率阅读几年后,我的英语水平自然会提高。到了这个时候,就没有什么动力了,纯粹是出于兴趣。”
内在的兴趣和足够的频率帮助他打下了扎实的英语基础。
但这种良好习惯的养成离不开父母的精心引导和培养。
陈逸仙的父母都是大学英语老师。
但在教孩子英语的时候,他们并不像老师那样要求孩子背大量的单词、做大量的练习,而是希望孩子能够培养阅读英语的兴趣。
陈逸仙说:“我从五年级开始读《哈利·波特》的英文原版,一开始我会让妈妈读,并讲解每一章的内容,这让我很期待书里的内容,于是就开始自己读。”
陈爸说,他喜欢一遍遍地看,跟着背,然后把大段的台词背下来,从来不会觉得无聊。
我也会看英文绘本,长大一点也会看英文书,五年级的时候就开始看英文原版的哈利波特了。
陈逸仙说,看英文书不是为了背单词,而是为了内容,不认识一些单词并不影响读完整篇文章,选择的书不一定要是经典,最好从自己感兴趣的开始读。
中学时期,陈逸贤喜欢看英国科幻电视剧《神秘博士》,他加入百度贴吧字幕组,免费为网友翻译《神秘博士》字幕,甚至成为贴吧里的“神级”人物。
“他会画画、爱唱歌、英语好,最爱物理,各方面都很优秀,是个全面发展的学生。”这是陈逸贤高中班主任、英语老师王云帆的评价。
在陈爸爸撰写的《好孩子!我在清华园里想对你说一句话……”一文中,他透露,作为家长,自己在家教育孩子的准则,正是英国哲学家怀特海在其著作《教育的目的》开篇提到的经典话语:
“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激励和引导他们走上自我发展的道路。”
02
让你的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行事。
用节奏克服焦虑
现在的家长太过操心,几乎包办了孩子的一切,甚至连学习都包办了,殊不知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我们家长只能充当教练,却不能代替孩子去竞争。
陈爸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他把“孩子的事情”和“父母的事情”区分开来,教会孩子掌控自己的节奏。
他们不会强迫孩子走得太快网校头条,而是会告诉孩子找到自己的节奏清华大学学霸,慢慢走,这样才能走得更远。
当被问及对陈逸贤的学业有何期望时,陈父亲说:“我对他也没抱什么期望,跟其他更优秀的学生比起来,我们就像龟兔赛跑,慢慢来,慢慢进步。”
世上没有一口气吃完的蛋糕,也没有在艰苦环境中长大的天才。
教育是一门慢艺术,好的习惯和兴趣需要父母的耐心培养。
父母唯有掌握“慢”的艺术,才能帮助孩子发现自己身上最好的一面。
陈逸贤说,他在科研上也遇到一个很大的挑战,就是“一无所知”。
大二刚开始跟随林教授的时候,他就想做一个超大质量黑洞和小黑洞合并的模型,那时候他还没有学相关理论——星系动力学和广义相对论,就想着抄一堆论文做一个模型,结果当然是个天方夜谭。
后来他慢慢克服了焦虑,承认自己的不足,然后做一些简单的事情,等到学到了必要的工具之后再去看大课题。
于是他放弃了这个课题,从稍微简单的行星系统开始,慢慢学习相关理论,结果很快就掌握了窍门。
正是有了父母的淡定与从容,才让陈逸贤能够“轻松上阵”,按照自己的节奏,找到自己的学习方法,一步步稳步进步。
03
父母以身作则,用道理说服别人
报道里有这么一个故事:
陈逸仙上初中的时候,总有家长向班主任抱怨,问孩子总爱玩手机怎么办。
其父亲被邀请到学校交流,当场从口袋里掏出了自己的“老人手机”。
原来,当时父子二人使用的都是同一部“老年手机”,只具备基本的通讯功能,上网和游戏自然不用担心。
陈先生接下来说的话更令人震惊:
“父母要以身作则,以理服人,这是家庭教育的前提,父母要求孩子做的事,孩子必须做到,否则就是不公平、不公正的。”
是的清华大学学霸,教育的难点就在于父母本身是否具有完整的人格,是否愿意去改变,是否能够以身作则。
父母是孩子永生的榜样,用自己的行动树立榜样比任何说教或重复的指令都更有效。
同时,教育也不能完全依赖学校,家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更好地发掘孩子的个性和特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才是好的教育。
及时有效的与教师沟通往往能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
高中时,陈逸贤虽然英语基础不错,但上英语课却不认真。
事后,陈爸爸和妈妈联系了陈老师,希望给他布置额外的作业。英语老师要求他每周背诵一首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
“今天老师当众表扬了我,说这本英语课本不够我学,还给我布置了额外的作业,搞得我很难堪。”陈逸贤回到家对父母说。
从陈逸仙的家庭教育中我们可以看到,家长不仅要把握好孩子教育的“尺度”和“节奏”,更需要“自我反思”,及时与老师沟通,发现自己的不足。
自由源于自律;自力更生,自信更强;
因为有节奏,所以没有焦虑和盲从;
因为我们有长远的考虑,所以我们并不总是担心当前的事情。
最后,我鼓励各位家长,做孩子最好的榜样,做孩子最坚定的后盾,让我们一起乘风破浪,一起回首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