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nuof,
roe)
出刊两年多,
带着中国教育的故事和思索
已步入全球学术刊物第一方阵
日前,中央明晰建设教育强国,使我国成为具有强悍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而建设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必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经验、发出中国声音,尤其要强化中国教育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在华中师范学院,就有一份教育学综合类中文国际学术刊物,“让全世界都能看到并听清中国教育的声音”。
《华东交大教育评论(英语)》(ecnuof,roe)复刊号
近日,全球最大摘要和引文学术数据库即将发布2022年荣获数据库刊物的引用分“2022”。
由教育部主管的《华东交大教育评论(英语)》(ecnuof,roe)以引用分3.7的分值,排行第355位,比上年提升30%,步入1469本教育类刊物群的前25%分位,即q1区,这标志着跃居全球学术刊物第一方阵。
作为国际学术刊物评价指标,引用分是由著名国际学术出版与知识服务机构爱思唯尔()2016年发布的官方刊物评价体系。该指标对收录于数据库的上万种同行评审刊物、系列图书、会议论文和行业期刊的影响力进行基于文献引用率的量化评估,得出不同杂志各自的引用分值,按年度公布。
与另一国外熟悉的刊物影响评价指标jif(,by)齐名华东师范大学,被业内誉为当前国际刊物影响力评价两驾马车之一。
《华东交大教育评论(英语)》(ecnuof,roe)网站
发出中国声音
roe2017年获得cn刊号,次年在法国伦敦发刊,是目前国外惟一一份由国家即将批准、完全由国外院校承办的教育研究英语国际学术刊物。
出刊5年多华东师范大学,英语刊已连续出版6卷20期,年均刊发48篇论文。
对比同期数据,其最新的引用分表现已低于其他世界一流学院一流教育大学承办的同类型教育学术期刊,大大提高中国教育话语的国际影响力。
中国主导,国际办刊。
英语刊由我国知名教育学家、华东师范学院教育学部部长袁振国院士兼任名誉主编,华北师范学院教育学部副部长陈霜叶院士任主编。
刊物获得了全球顶级教育研究者的支持,30余位编辑委员会成员遍布欧洲、欧洲、澳洲、亚洲知名院校,其中三分之一是全球2%高被引论文作者,涵盖多位国际ssci刊物主编和编委。
该刊由全球第二大人文社科出版社世哲(sage)国际出版公司和国外一流学院出版社华南师范学院出版社联合出版,为国际出版伦理委员会cope的成员单位,采用双盲审同行评议制度。
华北师范学院和北京市一类高峰学科建设经费支持中文刊采用“钻石开放获取(open)”出版模式,作者和读者均不需付费。
《华东交大教育评论(英语)》(roe)系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外译项目”资助的第一本也是目前惟一一本教育类中文刊物。刊物于2023年3月即将入围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刊物ami外文核心刊,更以“关注中国教育问题、输出中国教育经验、代表中国立场、反映中国声音”办刊特色获得同行、专家的充分肯定与认可。
设置世界议程
在保持国际化本色的情况下,由中国研究者和来自世界各地的研究者撰写的中国教育研究文章也仍然抢占刊物发文的半壁江山。
截止2022年12月,这份英语刊共发表中国教育相关研究文章78篇,占研究论文发文近50%。
作者投稿分布方面,以中、美、澳、英等国为主,下载、引用已实现全球分布,日本、亚洲和美洲是最主要的分布地区,表明刊物发文并不是“自产自销”,而已被国际学界主动关注和接纳。
roe文章已成为国际组织报告里的思想来源。
例如,刊物2020年第1期“超越教育研究中的西方视角”的4篇文章,提出对“我们共同的未来的再思索”,“强调赶超传统研究中的视角,真正迈向关于我们互相依存的未来”。
这一思想被202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未来教育报告》直接引用,为重要的国际教育议程讨论提供了赶超西方框架的重要思想资源。
又如,2022年,刊物发表的《中国教育现代化新措施》一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可持续发展目标变革报告》所引用,为报告提供了中国教育指标基准和中国教育现代化新措施的完整理解,成为该报告撰写中国教育部份惟一的学术参考文献。
出刊伊始,刊物就开辟“中国教育新政述评”专栏,大力推介现代教育整治的中国方案、中国智慧,至今roe已相继推出“中国学习者多样性”、“中国在线教育”等带有鲜明中国教育发展时代特色的特刊、特辑。
凭着突出的议程设置能力,杂志已先后被经合组织oecd、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重要国际智库、政府部门所接纳。
不仅对学界和国际组织的影响之外,刊物相继被国际精英关注的海外著名媒体和思想平台,如《世界学院新闻》《泰晤士高等教育》《金融晨报》《对话》等关注、转载和报导,相关文章也很快成为刊物网站上的流量文章,下载、阅读量均破万次。
国际比较教育商会(cies)前主席伊韦塔·施洛华院士称:“自2018年发刊至今,ecnuof已凭着其所发表的前沿、创新的研究成为一份走在时代前列的教育研究期刊。更重要的是,它所推崇的多向度的知识交流与深度的跨国对话,使其自身成为中国学者与国际同行互相交流、合作的必要桥梁。”
来源|教育学部
编辑|吴潇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