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不确定性的2020年,对于每一个即将步入职场的大学生来说浙江省大学生就业市场,注定是艰难的。 51学工坊在智联招聘发布的《2020年就业困难大学生研究报告》中看到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26.3%的2020届毕业生仍有就业问题未解决。
上半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应对疫情影响稳就业措施的实施意见》,适当推迟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招聘,以缓解疫情对应届毕业生求职的影响。 许多2020届毕业生推迟了求职时间表,加入了新一轮的求职行列。 此时,2021届毕业生正准备迎接“金九银十”。 疫情过后,就业市场仍在复苏之际,毕业生是否还会面临“最困难的就业季”?
智联招聘对2020年秋季参与校园招聘的大学生和企业分别进行了调查,并基于智联招聘平台大数据进行全面统计分析,为未来职场人士提供职业选择和就业建议,致力于全面呈现2020年秋季校园招聘全景。图。
毕业生就业率高的专业,计算机、会计专业就业面广。
通过智联招聘大数据对2017-2019年不同专业背景毕业生当前职业监测发现,职业与专业匹配度普遍较高,专业对口仍是市场供需匹配的主旋律。 其中,开发、制造、机械等技术岗位人才主要来自工科专业。 由于专业门槛较高,相应人才也有严格的标准; 而经济管理类专业则主要集中在金融、银行、投资等商科专业。 性质较强的职位。
除了专业与就业的契合度之外,就业的灵活性以及专业的长远前景也值得观察。 例如,会计作为普通专业,在各行各业中保持着相对稳定的需求。 毕业生追求的职业包括销售管理、物流/仓储、法律/法规、旅游/管理等“无与伦比”的职业。 宽的。 不过,结合国内部分高校停止招收会计专业本科专业的消息——比如清华大学招生办宣布暂停会计本科招生,并增设计算机和金融双学士学位——这预示着会计专业将未来将受到数字化升级转型的影响。 影响很大。 智联招聘大数据还发现,会计岗位的竞争长期处于较高水平,求职者多但企业需求相对较少,是一个供大于求的职业。 此外,数字化技能也成为当前企业对会计人才提出的新需求。 市场上现有的具有数据分析能力的会计人才已成为职业竞争中新的筹码。
与会计专业相反,对于计算机技术与技术专业的毕业生来说,近年来互联网信息产业和当今工业互联网的发展速度是不言而喻的。 新基建的速度吸引了大批专业人才,因此计算机人才在应用、软件、硬件开发方面具有很高的职业价值。
工科专业就业收入较高,其中机械工程专业排名第一,月薪6851元。
监测2019年不同专业毕业生目前收入水平发现,机械工程位居第一,薪资最高,为6851元/月。 机械技术发展至今,不仅应用于机械行业,而且成为各行各业创新不可或缺的动力。 随着互联网迭代、新基建等新兴领域的蓬勃发展,企业提升核心研发能力的趋势已经形成,机械工程专业人才价值较高。
其他工科学科毕业生收入优势依然突出,占前10名中的7个、前20名中的11个。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专业已成为数字人才的蓄水池和人才储备。企业人才争夺战的主要目标。
除了工程领域的“硬核”人才外,工商管理(6370元/月)、心理学(6156元/月)、传播学(5918元/月)也成为各学科高薪代表。
双一流/211/985院校的毕业生普遍收入较高。 清华大学毕业生月薪达到17682元/月。
智联招聘还对2019届毕业生的毕业院校和平均月薪进行跟踪,将其编入高薪大学TOP50。 毕业生的收入与毕业院校的等级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 毕业生收入排名前50名的大学大多是双一流/211/985大学。 一方面,优秀高校拥有更好的教育体系和资源,更加注重人才的塑造和培养; 另一方面,研究生院校的资质也成为一些高薪行业、岗位、公司的招聘门槛。
具体来看,清华大学以17682元/月排名第一,其次是北京大学(15365元/月)、上海交通大学(11199元/月)、浙江大学(11137元/月)。 现在毕业生平均月薪超过万元。 从专业来看,除了北京大学外浙江省大学生就业市场,其他三所大学都是理工科顶尖大学。 此外,华中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理工科知名院校也成为“高薪人才”的摇篮。
2020届毕业生第一份工作平均起薪5290元/月
智联招聘平台大数据显示,2020届毕业生第一份工作的平均起薪为5290元/月,薪资与学历水平成正比。 具体来看,硕士及以上毕业生第一份工作的平均起薪比整体水平高出2000多元,形成显着差距; 本科生和大学毕业生的平均起薪分别为5102元/月和4562元/月。 虽然学历不再是判断人才价值的唯一标准,但高学历人才在进入职场后也拥有了更高的起点。
超过30%的企业已启动秋季招聘,超过40%的企业扩大了招聘规模。
智联招聘调查数据显示,33.3%的企业已启动秋季招聘,20%的企业仍在筹划,46.5%的企业今年没有校园招聘计划。
有招聘计划的企业中,42.6%的企业招聘规模较同期有所增加。 随着疫情防控趋于常态化,国内经济运行和人才市场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复苏,本次秋季招聘成为企业储备新生力量的重要战役,也使得有招聘需求的企业扩大了招聘规模。招聘规模。
超半企业有2020年、2021年应届毕业生秋季招聘计划
从招聘毕业生身份来看,超过一半的企业同时接受2020届和2021届毕业生; 26.2%的受访企业表示该职位仅向2020届毕业生开放,19.7%的受访企业仅招聘2021届毕业生。 。
超过一半的企业重视人才的责任感,90%的企业为职场新人提供培训。
后疫情时代,用人单位更倾向于寻找心智成熟的人才与之共同成长。 具体来说,企业最看重的综合素质是责任感(55.7%)和抗压能力(45.9%); 重视人际交往、逻辑思维、语言表达等素质紧随其后,占比超过3%。 变得。 与思维能力、行为能力不同,责任感、抗压能力等软技能很难通过学习积累。 他们更多地依赖个人素质,成为企业在制定人才准入门槛时更加注重的个人素质。
目前,设立实习岗位已成为企业打造雇主品牌、提升组织管理能力、吸引优秀人才的主要手段之一。 今年秋季招聘期间,70.2%的企业表示将为部分岗位提供实习机会,12.3%的企业为所有岗位提供实习机会,15.8%的受访企业不会为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
单位就业是毕业生的首选,90%以上已正式开始找工作。
这项调查数据显示,2020届毕业生尚未解决工作问题的心态已经变得“佛系”。 目前正在找工作的2020届应届毕业生中,只有63.6%选择在用人单位工作,比2021届毕业生低约8个百分点; 部分2020届毕业生正在向“慢就业”和“自由职业”模式转型,占比分别达到15.6%和10.2%,明显高于2021届毕业生。
毕业后的计划与毕业生所处的阶段密切相关。 2020届毕业生已经经历了一轮求职,而2021届毕业生刚刚准备进入求职生涯。 因此,两个团体的计划也有很大不同。 无论如何,就业仍然是一个挑战。 大学生是毕业后的首选(总体比例为66.2%)。 然而,随着就业模式的多样化和就业观念的变化,年轻人也试图摆脱全职工作是最佳选择的观念,尝试通过缓慢就业和自由职业来寻找就业。 职业扩展的新可能性。
截至2020年9月,计划单位就业的毕业生中有92.9%正式走上求职之路,这一比例在2021届毕业生中为86.6%。
民营企业贡献大量就业机会,35.2%的毕业生希望进入国有企业。
本次调查中,私营企业由于数量多、行业分布广,仍是招聘的主力军,占比68.9%; 而国有企业则凭借制度优势和实力,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人员流动的稳定性。 占招聘市场的24.6%。
然而,毕业生的就业预期与当前市场状况存在偏差。 经历疫情后,大学生也期盼用人单位为自己提供一把“保护伞”,为自己遮风挡雨。 35.2%的毕业生首选就业稳定、福利好的国有企业; 民营企业紧随其后,占比25.9%。 此外,分别有16.6%、11.9%和6.7%的大学生希望进入事业单位、外资企业和国家机关。
毕业生期望的公司规模与实际招聘结构也存在差异。 本次调查的企业中,规模20-499人的小型企业成为招聘市场的“头号玩家”,占比41.0%,其次是1万人的大型企业,占比24.6%,中型企业位列第一。规模企业(500-9999人)和微型企业(20人以下)分别为21.3%和13.1%。
毕业生最希望进入中型企业(45.1%),其次是小型企业(36.6%),15.2%选择1万人以上的大型企业,只有3.1%的毕业生选择微型企业。 作为首选。
23%的企业更青睐双一流/985/211院校毕业生,其中经济、管理、理工类专业更受欢迎。
调查显示,37.7%的企业将今年秋季招聘门槛设定在普通本科院校及以上,其中23%的企业希望招聘双一流/985/211院校和职业院校及以上毕业生。 本次参加求职的毕业生中,近90%来自普通本科和高职院校,只有6.4%来自双一流/985/211院校,形成了毕业生供给双倍的局面。一流/985/211院校供不应求。
从专业来看,招聘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最高,达到42.6%,其次是工科(37.7%)和理科(36.1%)。 如今,企业的技术研发和商业运营已成为刚需,且需求持续上升,为经管类理工类专业的毕业生创造了相对宽松的求职环境。
24.6%的公司更喜欢男性候选人,75.4%的公司认为实习是一个优势。
在企业招聘偏好方面,户籍因素并不重要,但性别差异仍然存在。 在本次调查中,93%的受访企业表示不会关注候选人的户籍状况; 65.8%不关注性别因素; 另有24.6%的企业更青睐男性,9.6%的企业更关注女性。
相比户籍性质和性别,实习经历更能让简历脱颖而出。 75.4%的受访企业表示,将候选人的实习经历视为加分。
近60%毕业生感受到疫情后就业压力,更加关注企业效益
对于目前的就业形势,90%以上的毕业生都会说“对我来说太难了”,但不同户籍类型的毕业生对难度的认知略有不同。 59.3%的农村户口毕业生表示“很困难,受疫情和经济波动的影响,感到压力很大”,高于城市户口毕业生的53.5%; 认为困难但可以接受的城乡毕业生分别为38.2%和33.8%。 虽然户籍不是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标准,但农村大学生进入就业市场后主观感受仍然较重。
因此,准职场人士在职业选择上变得更加务实。 经历疫情后,55.7%的毕业生表示关注公司的福利待遇,54.3%的毕业生倾向于选择制度和文化人性化的用人单位,46.3%的毕业生向往抗风险能力强的大公司。
疫情不仅重塑了大学生“理想企业肖像”,也促进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自主提升内生实力。 为了增强职场竞争力,45.9%的求职大学生正在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而25.4%的人则希望成为“斜杠青年”,利用灵活就业来分散就业压力。
超过60%的毕业生就业意愿降低薪资期望,2021届毕业生薪资期望高于2020届毕业生
尽管薪资福利仍是毕业生求职时最看重的因素(占比60.2%),但63%的求职大学生仍将顺利就业作为第一要务,并能接受实际薪资不如实际薪资符合预期,28.4%的人表示工资不够。 理想会选择继续寻找。
2021届毕业生薪资期望高于2020届毕业生,2020届毕业生期望薪资集中在4000元至6000元区间,达到53.9%。 2021年这一比例为35.4%; 而2021届毕业生的薪资期望超过6000元,达到36.8%,普遍高于2020届。经历了求职窗口期后,2020届毕业生更加现实,普遍接受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而2021届毕业生则相对平静,对高薪仍抱有期待。
76%毕业生通过综合招聘网站求职,视频面试普及率近一半
凭借“大而全”的优势,综合性招聘网站成为毕业生最普遍的选择,占比76%; 59.7%和48.2%的人通过校园招聘会、企业官网或公众号等媒体寻找工作。 此外,14.4%的人依靠熟人推荐,12.2%的人努力将实习机会转化为正式工作,10.6%的求职者直接通过企业HR邮件推荐自己。
疫情期间,“无接触”招聘方式取代线下场景成为主流,并延续至今。 本次秋季招聘期间,46.6%的应届毕业生青睐视频面试,直播双选会和网络笔试也得到了超过30%的毕业生认可。
校园资源有效促进职业规划,近70%的高校为学生提供求职信息。
凭借在校学生的身份,2021届毕业生更倾向于利用校园资源进行职业规划。 其中,校内职业生涯规划咨询(44.3%)成为主流渠道,超出2020级10个百分点; 向学长寻求经验分享(41.5%)和参加校内分享会/讲座(31.2%)的比例也高于整体水平。 对于2020届毕业生来说,网上信息收集最为常用,占比38.4%; 而且由于较早面临求职,35.8%的人通过实习体验职场,而2021届毕业生中只有29.6%选择这种选择。
在帮助应届毕业生找工作方面,69%的高校推荐信息,45.1%的高校直接帮助毕业生联系用人单位。 值得注意的是,16.7%的大学生仍然表示学校没有提供任何就业支持。
高校要对应届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加充分的指导。 同时,高校可以提前把握就业市场新动向,通过增设新兴专业、培养学生技能等方式,为市场输送新鲜血液,解决供需错配问题。
大学生已成为我国最大的首次就业群体。 2020年应届毕业生人数为874万人,2021年应届毕业生人数将继续创出新高。 疫情阴影下,2020年和2021年毕业生求职期重叠,出国留学、创业等发展方向受到限制,导致整体高校毕业生就业供需关系失衡市场。 此外,招聘公司提供的职位与大学生的能力、素质和期望之间存在结构性不匹配。 种种因素导致2020年秋季应届毕业生招聘困难重重。
综合调查和大数据不难发现,2020年秋季校园招聘中,稳定心态明显,求实主义占上风; 此外,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除了在职场就业之外,还以创业、缓慢就业等形式进入社会。 对于毕业生来说,找工作要有从容、从容的态度,但不要急于一步完成,而是先找到工作,再择业,这也是一个好主意。 同时,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应综合考虑自己的专业背景、自身能力和行业发展,结合用人单位的需求和偏好,有针对性地设定和调整就业期望,运用技能通过学习、科学评估咨询、求职技巧等方法提升自我,积极打破“最难毕业”的魔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