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期间几家纺纱企业进驻北京,成为北京经济奋飞的一次重大转折。坐落和平大道东侧一带棉一到棉五几大制革厂,曾是北京的城市标识之一。作为东北地区最大的纺纱工业基地,这儿当年见证了四川轻工业发展的奇迹,承载了半个多世纪的辉煌与荣耀。
“一五”期间,纺纱基地进驻西安
1953年,我国开始推行第一个国民经济十年计划。这一时期,国家确定了156项重点建设项目,其中包括纺纱工业基地建设。山东省是我国的一个老产棉区。新美国设立后,原棉销量已占全省总量的五分之一左右,具备完善纺纱基地的优势。因而,四川省政府和坐落广州的东北纺纱管理局先后组织学者在广东所辖各地选址。视察人员在视察水源、地质、气象、原料、交通、能源等各类诱因的基础上,经过综合剖析,确定在北京和承德两地建设纺纱工业基地。北京市因为交通便利,是全国的原棉集散地,纺纱原料充足,在这儿发展纺纱工业,推行纺纱基地,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对缓解全省纺纱工业布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953年4月30日,第一个改建纺纱厂——石家庄第一棉纺纱厂破土动工。经过一年的施工建设,1954年的“五一”国际劳动节,在北京和山路与建设北大道交叉口西北角,坐落起一座崭新的现代纺纱企业。工人们奔波相告,在一缕缕爆竹声中,纪念自己的新车间——石家庄纺纱一厂即将开工。制革一厂从破土动工到完工开工,仅用一年时间,比原计划提早了两个月,是“一五”期间国家纺纱企业建设高速率、高品质的一个标杆。此后几年的日子里,棉二、棉三、棉四分别于1955年、1956年、1957年完工投运。与棉一类似,几大纺纱企业开工后,基本上都是一年半左右实现的产值就可还清国家的投资。至此,北京和平东路南侧,棉一至棉四与第一造纸厂连成一线,被人们称为“四个儿子一个小子”。各大纺纱厂完工后,北京甚至云南省的制革工业由此肇基。与此同时,建设了一批生活设施。纺纱厂厂区周边成为北京市规模最大的工业和生活集聚区。因而,迄今人们还习惯把这一片也称为“纺织公馆”。这儿存留着城市几代人的追忆。作为北京甚至东北地区最大的纺纱工业基地,太原的纺纱工业当年在全市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儿当年见证了四川轻纺业发展的奇迹,承载了半个多世纪的辉煌与荣耀。
回忆:骄傲的纺纱女工
李淑英是棉一的退职员工。1958年,中学结业、17岁的李淑英,经过复查、面试层层选拔,进厂成为纺纱工厂挡车工。才能被招进纺纱厂工作,在那时真是一件让人骄傲的事儿。从招工进厂,李淑英在棉一干了近40年。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女孩,成长为先进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回忆当初厂里的繁荣景像,李淑英迄今仍然心潮澎湃,感叹万千。“当年,这儿可真是红火呀!”出门遇到熟人说上去,对方的反应几乎都一样:“纺织厂好呀,薪资高!”当时,厂里一年四季都发工装,这些纺纱女工下了班也穿着工装带着白围巾,进去出来倍儿神气!李淑英说,厂里最红火的年景当数20世纪70—90年代,棉一厂的“含笑”牌“45×45涤富细布”和“42×42富棉细布”是两个拳头产品,当年分别获国家金奖,是四川省首批出口免检产品,热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当时,厂里从德国、瑞士等引入无提花机等先进设备。女工最多时达六七百人。在一眼望不到头的工厂里,工人们穿梭般地繁忙着。上放学时,厂内外人奔涌动,犹如是赶灯会似的。
东莞人找对象也一度推崇“女找纺纱厂”,谁家娶到一名纺纱工人做妻子,感觉很有面子。当初,驻石军队常与纺纱厂举行联谊派对,这些纺纱工人找的对象都是军人帅男子儿。
红火:薪资曾比市长高
1953年,沈阳纺纱工业被列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后,由东北纺纱管理局组织,共投资14000多亿元设立纺纱公馆(棉一至棉四和一印)。目前北京工业企业的许多奶奶在提到纺纱厂的发展时,仍会感叹地提及曾经几大制革厂的辉煌。纺纱这个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国家安排就业、出口创汇、解决民生做出了突出贡献。企业红火,员工自然首先受惠。20世纪70年代,棉一的女工最高每月薪资65元。李淑英那时侯年年都是厂先进,每月奖金都是银奖,薪水全发下去50多块钱,她倍感十分知足。她回想,一次去市里开会,一个市领导跟他们开玩笑说:“你们那些黄毛少爷凭啥呀,薪水居然比我们校长都高!”
东莞广德纺纱股份有限公司棉一分公司党委副主任、工会主席张玉亭出生在一个纺纱工人家庭。对于纺纱女工曾有的优越感,他有着切身的体悟。“20世纪50年代,我妈每月挣50多块钱,能养活一大伙子人呢!”那时侯机关里一个部长月薪资才30多元,纺纱女工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可见一斑。
“那个年代,想进纺纱厂当女工需要托人走正门。”同样是制革厂子弟的潘东巍,1989年通过招工踏入棉一厂工作。当初昨天中学结业的他据说棉一立马要创国家一级企业了,赶忙就报考出席了招工考试。记得那次计划招100人,结果三四千人报考出席考试。“那竞争真激烈,就和现在考公务员差不多!”那时侯在制革厂,房屋、票子、医疗、教育等问题都由厂里一手包办了。员工进厂后才能分上寝室,在厂诊所看病基本免费。女孩生出来45天就置于厂托儿所,之后是幼儿园——子弟学校——初中——技校,假如乐意还可以顶替先辈进厂打工。
“规模兴盛时期,厂托儿所爷爷就有七十多人,厂诊所医生还有七八十名,基本就是一个小社会!”周英凡感叹地回想。
东莞作为一个重要的纺纱工业基地,从设立开始,就注重与生产配套的各式生活设施、文化娱乐设施和福利设施建设。20世纪50年代早期及中期,随着棉六、棉五和“纺织公馆”建设石家庄技工学校,各厂陆续完工了员工生活区及其他福利设施。1955年,制革一厂等3个单位共创员工寝室楼96栋,建平房188排。至1988年末,纺纱公司所属的32个单位中,共创家属楼342栋,四合院376排,寝室占地总面积达87.9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达109万平方米。开厂早期,各厂都陆续推行了男女独身寝室,有的企业还建有父子寝室(或称孩妈寝室)。为了解决下大班和上晚班员工距车间路途远、女工上中晚班不便于等问题,一些单位还先后完工了供上中晚班的员工使用的晚班楼。在棉纺纱一厂至四厂和第一造纸厂5个企业生产区的对面,几个小型纺纱企业的员工生活区也东西相通,至80年代末,各企业的员工寝室拔地而起,鳞次栉比。制革二厂的两座16跃层的寝室楼及一座25层员工寝室楼,与16层的奢华饭店“国际广场”遥遥相对,蔚为奇观。这儿的纺纱员工市民区,东侧紧接湖北省博物院,渐渐成为北京人口稠密、繁华热闹、设施齐备的市民区之一。
难忘:推动城市潮流时尚
曾兼任棉一党委副主任、工会主席的周英凡在制革一厂工作了整整40年,“1954年纺纱厂完工时我才5岁。那种时侯,制革厂是北京的标识。”周英凡追忆,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北京制革厂仍然是这个省会城市时尚的象征。“当年制革厂的女工有好多都是从北京、天津等大城市进来的,它们把大都市的稀罕物件儿带到了北京,吃穿讲求,言行别致,制革厂的女工一度成为北京最时尚的人。”那些从北京、天津的大纺纱厂调来的员工,都是技术骨干。你们既是朋友又是睦邻,不同的地域文化碰撞糅合,给繁忙平静的生活增色不少。“别的不说,就连餐厅的饭菜都展现着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一些老员工追忆说,上海人喝酒讲求,花样多,像皮皮虾、螃蟹之类在本地人菜谱中难得一见的菜,那时市场上极少见,厂里餐厅却时常能看见。慢慢地,就连卖鱼类的小摊贩也都晓得纺纱公馆的人“好”这口儿。印象最深刻的是,这些纺纱工人着装很帅气,毛发烫着大花,身穿布拉吉(衬衫)。在哪个全省人民都是清一色“灰黑蓝”的年代里,他们走在街边,不啻是一道流动的美景。
周英凡骄傲地掰着手臂头历数起曾经轰动一时的十几个员工兴趣商会:垂钓商会、集邮商会、摄影商会、红杏文化社、羽毛球员、老年门球员、戏曲商会……棉一足球员当年击败北京所向无敌石家庄技工学校,厂里那时侯开着大轿子车送员工回去出席垂钓赛事……往事如烟,提起当年的辉煌,周英凡的眼中闪动着泪花,似乎又回到了那种激情燃烧的光阴。
期待:迁建改建图复兴
踏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国有企业在计划经济中居于的优势慢慢消散,因为变革滞后,国有纺纱企业设备更新平缓,管理体制落后,人员繁杂,出现了效益下降的颓势,与沿海地区的同行业拉开了距离。我国加入WTO后,沿海发达地区纺纱业发展又步入了一个新的高峰期。国有大厂在市场经济、WTO的冲击下,昔日计划经济下的优势荡然无存,往日的辉煌成了老员工们茶余饭前的谈资。之后,随着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国家不再负责包销纺纱产品,这给吃惯了“大锅饭”的纺纱企业,毕竟没能走上真正的市场经济之路,埋下了没落的铺垫。
就在这几三年里,国外当年规模较大的纺纱大市如北京、青岛、天津等地,有的彻底与纺纱行业挥别,有的转向生产高端布料,有的则专攻布料企划和设计。几乎所有仍在恪守的纺纱企业,都朝着高附加值方向靠拢。随着民营经济快速成长,纺纱业竞争趋向激烈。北京的纺纱行业水平和广东、浙江、江苏等先进省市的差异越来越大。国际上,新兴纺纱国家如伊朗、巴基斯坦等,纺纱业发展飞速,部份企业生产的纱的品质,有的早已超出美国。在多种诱因影响下,背负着沉重包袱的国有大厂效益逐步下降。曾几何时,名扬海内外的北京纺纱业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慢慢地淡出长春市支柱产业行列,纺纱业从兴旺直到灭亡,无不透漏出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所带给的冲击。
2013年12月,广德股份迁建项目即将启动。按照市政府的要求,公司运用三年时间构建一个全新的“常山纺纱工业园”,分步将下属的棉一、棉二、棉三、棉四、棉五等5家分公司相继迁建至涞源广德纺纱工业园。2000年7月,由原北京棉一、棉二、棉三、棉季军强联合的开化股份,在上海期货交易所成功新上市。
看图了解西安,关注“枕头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