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晴
今天是9月10日,教师节。上午,我们只上了一节课,就排着整齐的队伍,来到西安师范礼堂,参加庆祝教师节大会。
一进大礼堂,我首先看到一个美丽的大舞台。台上打着灯光,挂着红色的幕布;台下摆着主席台,上面坐着领导。
同学们有次序地走向座位,刚刚坐下,就高兴的议论开了。这个说:“这地方真美呀!”那个说:“这舞台真大呀!”……
忽然,大家静了下来。啊!原来是我们学校的龙主任宣布会议开始了。龙主任首先介绍了台上的几位领导。接着是全体老师走上前台,少先队员向老师戴上美丽的花环;每个年级组都有一个老师讲话。
轮到四年级组的组长——我们的班主任汪老师讲话了。只见他满面春风的走上讲台,声音洪亮的说:“同学们,祝你们学得轻松教师日志大全,学得快乐,这是我们全体老师的希望,也是我们今后工作的努力方向……”汪老师的讲话,引起了台下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是啊!汪老师讲得太好了,他的话讲到了我们的心坎上了。老师们知道,我们现在的学习压力太大了。为了将来能考上一个好中学,我们有多少人,不得不在星期天去参加各种补习班,就连节假日也没有休息。
在一片掌声中,三个主持节目的同学同时走上舞台,宣布节目开始。今天的节目非常精彩,有同学表演,还有同学和老师一起上台表演。表演的节目有唱歌,有舞蹈,还有小品和诗歌朗诵。我们的贺老师,还和我们班的同学一起表演了《兔子舞》。我们的马校长,还上台演唱了动画片《西游记》插曲。他唱得真是好听极了,引起了台下一阵阵的掌声。歌声,掌声,汇成了一曲优美动人的交响曲。这时,我看到,全场的老师和同学,都沉浸在无比的喜悦之中。
看完节目,我们就开始给遭受洪灾的灾区小朋友捐款。只见各班的值日班长,抱着捐款箱在同学们面前走来走去,同学们都把自己身上的零花钱拿出来投进捐款箱。最后一登记,嗬!光我们班就捐了80多元钱呢!
接着,又见龙主任抱着一个大红箱子放在舞台上。大家都在好奇地问:“拿这个干什么用呀?”嗷!原来这是老师们的捐款箱。这时,只见所有的老师,一个跟一个地走上舞台,拿出自己的钱放入箱内。台下的同学,都在使劲地给老师鼓掌……
教师日记范文2
《在两点和一线之间》实质上是一本日记,记载了本文作者教师教学生涯中的教学和生活,通读全书,可见作者是一位进取心与爱心并举的老师,在记录教学生活点滴的同时,不断反思,不断成长。
一、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
语文特级教师、本书主编李镇西为此丛书做序,他说:“只要你把你的故事、你的情感、你的思考坚持不懈地记录下来,就是一本你自己的《爱心与教育》。” 作者通过写日记的形式告诉我们,教师的写作,对于教师的成长实在是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写作必然伴随着实践、阅读与反思。写作与阅读同行,与实践相随,与思考为伴。写作的源泉是实践,写作的基础是阅读,写作的灵魂是反思。因此,写作的确是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教育专家的有效途径。同样,学而不思则殆,作者在写作中没有停止思考,对哪怕是一件微小的事情,她也在思考,怎么才能做得更好。作者更多的是从学生眼中反思自己,以学生为镜子反观自己的教学实践。
叶澜教授曾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即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学反思可以促使教师改进教学策略,不断提升教学水平,有利于促进教师自我成长。可以说,教学反思是我们教师成长成熟的“催化剂”。卢老师是一个喜欢思考的教师,教学反思是日记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教学事件、教学反思构成了日记的主体。日记则为她提供了一种反思的方式和一个交流反思的场域,甚至在整理这本日记准备出书时,卢老师又不失时机地为自己的那些所思所想再添反思。经历过日积月累的沉淀,日记则成为一笔丰厚的财富。
二、构建师德是新教师成长之根本
师德的核心是关爱学生,新教师的成长在于师德的构建。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花10年时间,将一名有偷窃习惯的学生培养成一名成功的农庄主席。可见,教师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修养的主体,而师德又是教师素质的灵魂。研究证实,在学生诸多素质的发展中,教师的师德水平对学生影响最大。本书作者、年轻的卢老师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耐心和教学策略,这些策略有时候就会改变学生的一生——“刺儿头”也能变得乖巧,内向闭塞的小A也会变得活泼开朗,小C变得主动参加班里的活动,小S最终考上了理想的大学——也许只是因为一句话,也许只是一个不经心的动作,老师关心了她,老师没有忽略她,于是学生感受到的就是整个世界的温暖。卢老师善于另眼捕捉“后进生”的闪光点,学生是老师的镜子。卢老师是一位平凡的老师,但同时也在默默创造着师恩深似海的感动,我为教师队伍里有这样的“伯乐”而庆幸,更为有那些有着“化腐朽为神奇”的教师而叫好!
三、爱心教育是教师教育成长的原动力
新教师只有学会关爱自己的学生,才能促进自己的成长。做教师容易,但想成为学生喜欢的教师则不容易。本书作者是一个用爱心对待孩子,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中的老师。她用自己的爱心和执著换取了学生的信任和爱戴。
在私立小学的那些日子,作者用自己的爱心和宽容教导着一群刚离开父母,还不适应寄宿生活的孩子。在学校里,老师就是妈妈,老师用她的爱心温暖着这些孩子,在3个月后,因为办不下相应的手续,戏剧性地离开千辛万苦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到的私立小学,回到原单位,一切像是在做梦。仅仅3个月,离开已经不舍得,背着包走时只好骗学生说“出去一下”,不敢说要离开;学生见不到老师就会再三地询问打听他们的老师怎么了,在哪里,还回不回来?我们需要你!孩子们不断地轮番从学校公共电话亭打到老师手机上,说着我们想你,你回来吧!所有孩子在听到老师再也不回来的消息后,居然痛哭到第2节课。
教师日记范文3
经历了几天的准备,今天终于是我们实习队的出发之日。背着背包,提着行李,怀着希望,我坐上了前往深圳龙岗区平冈中学的包车。车辆先是接了大学城的同学,再是接了本部的同学一起前往。虽然只是第二次见面,但我们之间都默契着配合搬好行李,在车上相互认识,有说有笑的。来到了龙岗,先是去了住宿区,男生们发扬了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不仅把自己的行李搬上去,更是把女生的行李都搬了上去。午饭过后,我们先去逛了平冈中学,再去买了日常用品,一路吵吵闹闹…。晚上众人呆在宿舍休息,新的环境,新的起点,新的感受。我们期待着明天。
9月14日
早上没事做,全部男生都睡了懒觉。下午大家全体去开会,开会的还有陕西师范大学和各位老师。会上安排了我们的日常工作。会上安排了我们实习的工作,正式从晚上对学生自我介绍开始。先去见了曾老师,她也是华师毕业的。按照安排,晚上就要对学生进行自我介绍了,这个弄得我吃饭也不安心,边吃边在想如何自我介绍。终于要面对学生了,我鼓起勇气站上讲台,简单的自我介绍。我告诉了学生两句话:1、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2、dance in the storm。希望学生能有所收获。
9月15日
今天算是第一次正式上班,呃,就用上班这个词吧。早上6:15便起床,把自己正正经经打扮得跟个老师似的。本来是打算去看操的,可以突然下起的小雨让早操取消了,有点失望。班主任让我多去班里逛逛才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我觉得很是,要经常跟学生聊才能融入班集体。我利用课间和同学们聊了一下,发现班里的大部分同学都表示上数学、物理都听不懂,上课常常趴下一片。于是我第四节课听物理课的时候,特地观察了一下全部同学,发现回答问题的声音都挺小的,也只有一部分同学在回答。有些同学主动性不高,做题时也不拿出草稿纸。当然,我也认真在听老师讲课,并做好笔记。物理老师的讲课的确是平常,而且说话不大清楚,最主要是没有比较强烈的个性,难以吸引现在的学生吧。
9月16日
今天有点难过的发现很多同学的理科基础都不大好,突然觉得自己责任重大,自己把他们带好吗?帮老师处理了一些事物,要去班上找同学核对信息,虽然是平凡的琐事,但我觉得挺好的,也是我拉进与大家距离的一步。下第二节课的时候去看了一下操,然后拿出班主任御赐相机,帮全班同学照相。当时班主任是这样跟我说的,你大胆照,把好的,不好的,都照下来。
9月17日
教师日记范文4
进入20 世纪下半叶,基于建构主义思想的基础教育改革蓬勃开展。相应地,为了更好地配合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建构主义也逐渐成为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它为人们重新思考教师教育的发展方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目前建构主义教师教育( )正成为当今教师教育改革的主流,在欧美许多国家广泛实践。
“建构主义教师教育是以建构主义的理论为指导,组织、设计、培养、培训教师的新模式”[1]。这种新模式在教育理念、课程教学、评价等方面,相对于传统的教师教育来说是一次全面的、彻底的变革,标志着教师教育模式的范式转型。其主要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发展观
建构主义教师教育者强调应把教师的发展看作是一个基于自身经验主动地持续发展、 转变和超越的过程。 教师发展的重要目标和成熟的体现是形成自己的、与实践有机统一的个人理论。
(二)教师学习观
其一,强调教师学习者的学习主体性与反思性。“强调应把教师学习者个人的经验、知识基础作为教师教育实施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把个体的主动参与、反思等作为促进教师发展的主要方法论依据,教师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者、被改造者”[2]。教师学习者自身应当成为教师培养计划制定、课程决策和成绩评价等整个教师教育过程中的参与者。其二,强调教师学习者学习环境的情境性、合作性、对话性及意义性。情境是意义建构的基本条件;合作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对话是学习小组成员之间的商讨;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即学习者对当前所学的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其三,强调教师学习者学习的整体性。首先,教师学习者的个体经验发展是一个连续的整体。其次,教师学习者应把不同学科知识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学习,比如,把学科知识与教育学知识、相近学科等跨学科知识整合起来等。再次,知识与情境的整合,即把知识的学习与具体的教育情境整合起来,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地统一起来。
(三)课程与教学观
1、课程观。从课程设计上看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师教育的课程是以个体经验、实践取向、自主反思 、主体间交往等为基础建构的协商性课程。建构主义教师教育课程是一种协商式课程文化:课程本质是由师生共同协商建构的教育经验;课程目的不强调灌输大量的专业理论,而是更注重培养学生反思的态度,基本的问题解决与个案研究能力,以弘扬教师学习者的创造性及解放学习者的创造潜能为根本旨趣;课程内容紧扣复杂的、不确定的教育情境,重视教师学习者的经验及社会生活;课程实施是一个解放学习兴趣、激发探究欲望、达成教学反思的多维交往实践活动的过程。
2、教学原则。建构主义教师教育的教学应该就是基于建构主义理念的教学。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强调教学的情境性原则、社会性与反思性原则。情境教学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教师学习者去体会、去理解,真正获得有利于迁移的、能够运用自如的知识,使教师获得深层次的的意义建构 。反思是教师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和手段。与经验一样,“ 反思”也是建构主义教师教育方案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在教学中“ 反思”既是手段,也是目 标。 作为手段,反思可以有效地促进学习者经验与知识的整合,理论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的融合。作为目标,反思被认为是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重要品质。 因而提升学习者反思能力,形成反思习惯成为教师教育的重要目标。 为此,建构主义的教师教育首先要引导学习者与自己对话 ,对自己的体验进行分析和反思 。
3、教学形式与方法。在教学形式上,多采用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及合作性学习等形式。建构主义教师教育的学者认为,为使教师学习者与教师教育者、教师学习者与同伴在共同参与的活动中展开充分的思考,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有机结合,创设适当的教学环境。这种环境应是宽松、民主的。它鼓励个体之间主动合作与发展,支持学生的反思、探究和创造。这样的环境和教学形式,能够使教师学习者在学科内及学科间建立联系提高在学科间或不同情境之间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在教师教育的具体教学方法中,案例分析法、对话法、日记叙事法等都是比较常用的方法。日记叙事法在教师教育教学中的意义在于:教师学习者在观察记录的基础上通过心灵的自由联想的形式,使个人的教育经验转化为具体的语言;用其批判性思维理解在其教育生活中起作用的原则和模式;可以帮助教师学习者认识到观念形成的依据,并拓展新知识建构的连接点,形成多样性经验的自我。[3]
4、教学评价。建构主义教师教育教学评价主要体现为真实性、综合性及参与性等特点。 真实性评价是指评价活动是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的,是过程性和诊断性的,评价的目的不是鉴定优劣,而是作为促进教师发展的重要手段。综合性评价是相对于传统的以单一的书面考试形式而提出的,主张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进行评价。参与性评价主张教师学习者应参与自身成绩的评定。在参与性评价中,他们鼓励教师学习者在评价中扮演一种积极的角色,包括协商评价标准、方法和过程,以及进行自我成长评价等。
二、经典教育日记《劳拉日记:瑞吉欧教育展评》对建构主义教师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
(一)主要内容
《劳拉日记:瑞吉欧教育展评》(以下简称《劳拉日记》)是由美国著名学者 Pope (卡洛琳·波普·爱德华兹)、意大利学者 (卡利那·里那第)合编的一部体现瑞吉欧教育理念的经典著作,其中译版已由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它的英文版已在国际教育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一本小小的教育日记,却富有很大的教育哲理。这是一本解读经验型教师如何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经典案例之作,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
这是一部适合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幼儿园一线教育工作者阅读的“有故事”的学术著作。本书主要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讲述《劳拉日记》产生的背景、过程及其对幼儿、对教师、对家长成长的意义。“我们讲述自己,我们赋予那些故事以意义和价值——我们共同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它是一部传记,是一部记录了一种关系的传记,或者更确切地说,它记录了多种关系”[4]。第二部分主要展示了由瑞吉欧·艾米莉亚市婴幼儿中心两位教师伊露西娅()和艾薇塔()记录的关于幼儿劳拉在婴幼儿中心成长的10个经典故事。第三部分讲述了长大成人且已为人母的劳拉应邀回到当年的婴幼儿中心,与老师们一起重温当年老师为自己写的教育日记的情形。劳拉带着儿子大卫及母亲欣然接受了邀请,并感觉十分地幸福。此部分进一步向我们阐发了教育日记对儿童与教师的成长及家园(校)合作的意义。第四部分主要介绍了来自不同国家的专家学者对《劳拉日记》意义的评价,他们对于10个经典故事的专业分析与设问使我们能更深刻地去领悟其间的教育智慧,对于教师,特别是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极具启发价值。
(二)《劳拉日记》对建构主义教师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
《劳拉日记》作为一本教育日记,其价值主要体现在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启示,对我们当今的教师教育改革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纵观全书内容,它很好地体现了建构主义的教师教育思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现了教师主体发展观。建构主义教师教育者强调应把教师的发展看作是一个基于自身经验主动地持续发展、 转变和超越的过程。教师发展的重要目标和成熟的体现是形成自己的、与实践有机统一的个人理论。撰写《劳拉日记》的两位老师分别是伊露西娅()和艾薇塔()。他们每天认真记录着劳拉的表现,分析劳拉行为表现背后的心理成长水平。两位老师正是在这样每日的记录与思考中,在与同伴分享与交流中获得了专业成长。他们之后都发展为专家型教师,他们不仅通过出版论文论著传播自己的教育理念,而且成为幼儿教师的杰出培训者。
2、体现了教师学习观。与建构主义教师教育思想所提倡的教师学习观一样,《劳拉日记》强调教师学习者的学习主体性。伊露西娅()和艾薇塔()两位幼儿教师,他们自觉撰写教育日记,自主在经验中不断学习反思,他们自身的教育经验、知识基础是自身主动参与和反思的结果,这是他们自身成长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他们是主动的知识建构者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者与被改造者。同时,《劳拉日记》强调教师学习者学习的情境性与社会性。伊露西娅()和艾薇塔()两位幼儿教师每日获得的专业知识不是抽象的书本知识,而是在每日亲身经历的具体教育情境或问题中获得的情境性知识,这样获得的知识对于他们是有意义的和易于迁移的。他们把日记记录的内容进行整理与分析,并在老师们中间、老师与家长之间进行交流,研讨日记中的重要发现,最后在这基础上生成新的课程内容。《劳拉日记》也强调了教师学习者学习的整体性。《劳拉日记》中的两位教师,他们持之以恒地记录与反思着每日的重要发现,他们的的学习是一个连续的整体而不是零碎的、片段的。而且在记录中他们运用多学科知识来分析孩子的行为表现,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把反思理性与实践理性有机地统一起来。
3、体现了教师教育的课程与教学观。建构主义教师教育强调课程语言以叙事、深描为主,通常采取故事 、案例等生动、具体的形式呈现课程。教育日记可以成为课程的内容来源及呈现形式,因为日记里有故事、有案例、有体验、有感悟、有反思、有建构。建构主义教学强调教学过程是一个学习者自主建构知识与意义的过程,强调教学的情境性、社会性及反思性。《劳拉日记》中的伊露西娅()和艾薇塔(),他们是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主体。撰写教育日记本身就是他们自我学习与自我教育的最好方式,这是一种体现情境性、社会性与反思性的教学方式。在教育日记中“ 反思”既是手段,也是目标。通过反思,两位教师有效地促进了自身教育经验与知识的整合及理论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的融合。作为目标,反思成了两位教师的极其重要的专业品质,不仅提升了自身的反思能力,而且形成了很好的反思习惯。撰写日记的过程是一个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更是一个合作学习的过程。《劳拉日记》是两位教师合作完成的日记,在合作中两位教师相互学习,相互启迪,实现了在合作中的探究与创造。《劳拉日记》尤其是让我们认识到了日记法在教师教育教学中的意义:在教育日记中描述自己经历的事件 ,反思对事件的处理 ,给自己提出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也可以借助阅读理论文献获得启迪 ,帮助学习者解决实际的教学问题 ,进一步认识、理解并改进自己的教学思想和行为。
三、建构主义教师教育思想视域下教育日记对于教师教育的价值
《劳拉日记》文中指出,教育日记在当下和未来都是一个有着重要教育价值的载体,也是教师教育实践的一个重要载体。这个工具正在对教师教育产生多方面的积极影响,创造着新的教师教育文化,即建构主义的教师教育文化。
《劳拉日记》作为经典的教育日记之一,体现着建构主义教师教育思想的许多内涵,对当今我们进行幼儿教师教育、甚至真个教师教育都有着积极的启示。其对教师教育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帮助教师学习者树立“儿童本位”儿童文化观
教师撰写教育日记代表的是一种对儿童生活方式的专业性关注,是对儿童学习的专业性探索与研究,体现的是一种“儿童需求为第一”“儿童至上”的全新儿童文化观。教育日记成了“一种儿童文化的思考方式,使每一个关于儿童的故事有了意义”,“如果儿童的故事没有被讲述过,那么生命就不曾存在过”。[5]
长期以来我国的儿童文化是受成人权利压制的,儿童的地位没有得到切实的尊重。教师是儿童的主宰者与控制者。而《劳拉日记》体现的儿童观是儿童本位的儿童观,“儿童需求为第一”“儿童至上”的儿童观。因此《劳拉日记》里的儿童,或者说在伊露西娅()和艾薇塔()两位教师笔下的儿童是神奇的儿童,他们具有非凡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两位教师是倾听儿童、了解儿童、尊重儿童的教师,他们是儿童的倾听者、观察者、研究者与支持者,是儿童学习的引导者。他们小心翼翼地保护着儿童天真活泼的自然天性,他们信心百倍地相信儿童的自我创造潜能。他们凭借自己的专业智慧,引导孩子们充分展现他们的想象与创造。每个儿童都是那样的自信与神奇。正如作者所说:“对于孩子来说,他们获得了关注教师日志大全,孩子们成为了‘被爱的对象’”[6]
(二)作为教师反思文化建设的重要工具
培养教师的反思文化以及教师的反思能力是建构主义教师教育的重要目标。在反思文化建设过程中,教育日记是一个重要的工具。“写教育日记实际上是教师参与教育的过程,是反思教育的一个过程”,“写教育日记无疑有助于训练教育工作者的观察能力,就好像是在‘放大镜’下观察在教学场景中每天发生的事情,这些事情如果没有被捕捉并记录在日记中,就不会有意义和价值。”[7]教育日记让教师不再被动地发展,改变了教师教育的方式,让教师成为一名思想者。
教师可以借助教育日记经常对教育过程进行回顾和分析,或对彼此感到困惑的问题进行反思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会涉及更多的专业反思。久而久之,反思便成为教师教育实践工作中的一种习惯。《劳拉日记》对于中国教师反思文化建设颇具意义。教育日记,即是教师每日关于教育的观察记录。它是教育主体观察记录教育教学中的真实情境的过程,其实质是通过记录教育故事,体悟教育真谛的一种研究方法。通过教育日记展开对教育现象的思索,对教育问题的研究,是一个将客观的过程、真实的体验、主观的阐释有机融为一体的一种教育经验的发现和揭示过程。教育日记带给教师教育生活乐趣,让教师的教育生活充满热情,能磨砺教师意志品质,促进教师职业素养的养成。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我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教育日记并不是什么对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献,而是一种个人的随笔记录,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记。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那种连续记了10年、20年甚至30年的教师日记,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每一位勤于思考的教师,都有他自己的体系、自己的教育学修养”。[8]《劳拉日记》的作者也提出:“对于教育者来说,教育日记无疑能够提升他们的能力,教育者可以观察事件在何时何地发生,同时,他们还可以跟同事一起分析并自我反思事件和行为背后的原因和形式,既包括自己的行为也包括儿童的行为。教育日记也是与家长进行交流的一种方式,教师可以跟家长一起阅读教育日记,并以儿童的经历为背景,一起解读儿童在其中的行为表现。”教育正是在这种理性和感性的反思中,从‘随意’走向了‘有意’。
(三)作为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文化建设的载体
实践建构主义课程文化,建构主义教师教育者的角色主要体现在“灵活规划”和“倾听教学法”上。倾听是灵活规划的基础。倾听教学法指的是帮助教师学习者从他们的所作所为、经历和体验中寻找意义。正如卡利娜·里那第( , 1998 )在谈到幼儿教师培训课程时所说的:“课程既是明确的,又是不明确的,既是有结构、有组织的,又是开放的,课程更多的是基于灵活的策划,而不是死板的计划。”[9] 无论是“灵活规划”还是“倾听教学”都体现出今天的教师教育课程实施对教师学习者学习主体性的高度关注。而教育日记是帮助教师教育者实施这种课程文化的重要工具,是构建协商式课程的重要基础。“教育日记可以成为建构主义教师教育协商式课程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说是更好的课程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10]
教育日记里的故事、案例、体验、感悟、交流、反思及自主建构理论可以成为教师教育课程的内容来源及呈现形式。倡导与指导教师撰写、分析及运用教育日记可以作为教师教育的一种教学方式或方法,体现建构主义教师教育教学的情境性、社会性及反思性。
(四)作为教师教育评价文化建设的载体
在建构主义教师教育中,教育日记与教育评价密不可分,是促进发展性评价文化建设的重要工具。发展性评价强调教师学习者的自我反思,自我评价,采用质性的评价方式,注重过程取向和主体取向。其评价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充满乐趣和生机、伴随多种可能性的教学过程。教育日记是一种使教师学习者的学习过程看得见的手段,是一个帮助教师学习者分析和反思先前经历的工具。它可以被看作是重访、重新构建、解读和重新解读,是决策的基础。教师学习者运用文字、录像和照片等视觉记录材料,与儿童、家长一起重温活动过程,为教师和家长评价儿童提供依据。教育日记不是一个测量工具。 正如布伦达·菲弗所说, 测量的目的是获得精确的量化结果, 但记录重在展示并研究“学习的痕迹”, 并不涉及标准化的测量。教育日记帮助教师学习者参与并审视自己的学习,以建构或者共同建构新的和更深刻的理解。教师学习者会彼此分享研究笔记、文字记录、幻灯片、照片和录像等“学习的痕迹”,以便自身能够更好地检验和审视自己的作品、经历、语言和行为。 教师学习者还会通过提问、鼓励自己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或行为或者向他人进一步说明这些想法或行为等方式,帮助自己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与评价 。教育日记提供了一种不同于标准化测量的评价方式,即发展性评价方式,不仅赋予学习经历以意义,同时也赋予其价值。
(五)作为教师教育学习共同体建设的载体
建构主义教师教育强调教师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及合作学习,从而形成一个有效的学习共同体。教师教育学习共同体主要是指由教师教育者、教师学习者及家长共同组成的学习共同体。特别是教师学习者之间、教师学习者与家长之间组成的学习共同体。教育日记则是推进这个学习共同体的重要工具,通过教师学习者与教师学习者以及教师学习者与家长合作撰写教育日记,可以形成一个有效的学习共同体,不仅提高教师学习者的教育教学能力,同时也提高家长教育孩子的能力及文化素质。
首先,教育日记提高了教师与家长的合作学习。教育日记使家长更加信任教师。“对于父母来说,教育日记提供给他们一个可以更加接近孩子的机会,父母能够透过教育者的眼睛来观察研究孩子,教育者的描述更加不带有主观色彩,有时也更加客观和细腻。父母可以更好地了解当孩子远离家、沉浸在跟熟悉的环境感觉不一样的环境时是怎样的。”“ 给家庭一个记录孩子生活的教育日记,在年末和孩子离校时,教师可以将该教育日记完整地交给家庭。”[12]教育日记大大提高了家长对教师的信任感,成为维系教师与家长友好合作、相互学习的重要感情纽带。同时,教育日记还提升了家长的育儿水平。由于教育日记,教师与家长日常对话的内容也变得更加丰富,因为家长和老师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教育日记可以每天都被阅读或者带回家中,有时家长也会在上面写一些注解或者评论。这样,家长、教师都可以更全面地获得孩子的信息,更科学地共同教育孩子。
其次,教育日记拓展了教师学习者与教师学习者之间的合作学习空间。教师学习者通过撰写的教育日记与同行交流,或者与同行合作撰写教育日记,这两种方式都有利于教师学习者彼此的合作交流学习。
其三,教育日记也是联结教师教育者与教师学习者的重要纽带。教师教育者通过阅读教师学习者的教育日记,可以更好地了解教师学习者的教育思想观念,发现教师学习者的教育困惑从而更好地引导教师学习者的专业成长。同时,教师学习者的教育日记也可以帮助教师教育者更好地了解教育实践,更好地了解教师学习者的实际水平及发展需要,从而更好地促进教师教育者的专业成长。教师教育者与教师学习者凭借教育日记这种方式或工具可以实现相互促进、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2]张奎明.国外建构主义教师教育改革研究 [ J ].比较教育研究 , 2007 ,( 2 ).
[3] ]Fred .How can make a [J] . of for ,2010,36(4):407.
[4][5][6][7][9]卡洛琳·波普·爱德华兹[美].卡利那·里那第[意]/主编.劳拉日记:瑞吉欧教育展评[M]. 粟高燕.任丽欣译.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3.25.25.121.15.
[8]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 M ]. 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509.
[10] Garth . the : for th e 21s t [ C ]. L o n d o n . , D . C . : T h e Press , 1 9 9 2 .76.187.
On the Value of Diary in the view of the
The Diary of Laury: about
Su
( of , ,, )
: The is a new model based on the of , which , , and . It marks a kind of of . The Diary of Laury: about is an diary which the ideas of , which is of great for ’ . diary helps to form the child- idea. The diary is also an tool of ,and it is also an of , and the . It is of that we pay to the diary and the of and using the diary, which be an part of the ..
教师日记范文5
关键词:日记 教师智慧 批语 引导 激励 参与
在日记写作训练中,无论是引导学生去观察体验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还是要求日记在结构形式上一事一议,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思考能力,通过这些方法去达到训练的目的,也不失一种有效的途径。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会遇到多种情况的发生,如日记训练形式的单一造成的疲劳现象,部分学生跟不上教师的要求而产生的倦怠情绪,或者总觉得没有多大进步而没有获得感。为此,教师不仅要在日记常规训练上下功夫,还要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中去关心关注他们的感受,要用教师的智慧去点石成金,用教师的渊博使学生的脑洞大开,用教师的激情去澎湃学生稚嫩的心灵。
首先,教师要让评语成为学生的加油站。在我们每次将日记本发下去的时候,学生首先会去看教师下的批语,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看一眼就合上了日记本,这显然是没有得到满意的评价。可是也有个别学生把教师的批语看了又看,甚至还要和教师交流一下意见。由此可见,教师在日记训练的最后一个环节的作用没有较好的发挥作用。这或许是因为教师日记评阅量大而忽视了批阅的鼓励作用,特别是对那些记事简单,议论也是人云亦云的日记,教师就更显得无语,下出的评语也就可想而知了,更有甚者可能就只剩一个日期了。学生这样写,教师就这样批,日记训练就失去了它原有的意义和活力,我们的这项工作也就成了虎头蛇尾,不了了之了。其实,教师的批语和学生的日记构成的是一个心灵沟通的过程,心灵对话的过程,要达到一定的“粘度”,这就要靠教师的“交际能力了”。如教师可以采用面谈的方式当面指导,也可以详细的圈点,或提出教师的修改建议,更有甚者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日记进行改写和扩写,给学生一个范例。鼓励不能是干巴巴的语言,要用教师的真情和能力去感染激励学生,让学生把日记当回事儿对待。
其次,教师要让优秀者更加优秀。教师对那些优秀的日记要圈要点的地方自然很多,他们在教师的长篇批语中不断加力,使日记的写作水平提升到日常作文的水平,对这样出众的日记教师要做的工作是注重收集整理,每一学期出一本集子,作为礼物奖励给那些优秀者。当然,教师的精准批语也不可或缺。同时也可以发挥优秀者的带动作用,以他们的日记为范文,以他们的成功为动力,来影响其他。
第三,教师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实现共同进步。学生生活的范围毕竟是有限的,相同选材的日记应该很多,甚至两个人之间发生的事双方都在写,教师在批阅中就要善于发现和归结这样的日记,可以做一个专题,组织这些学生来参与日记的批阅和讨论,达到扬长避短,互相学习和促进的作用。例如有很多学生写到班里的垃圾管理,学生的落脚点无非是“爱护环境”之类,可是在如何“做”这一问题上没有触及到,更重要的是没有“我”参与其中,没有让“爱护环境”落到实处。后来经过学生的参与讨论,班里的垃圾桶不见了,垃圾也没有了。为什么以前一个组一个垃圾桶还垃圾成堆,现在没有了垃圾桶,反而干净了呢?学生的日记里是这样写的:“没有了垃圾桶就没有了扔垃圾的地方,只好装在兜兜里了”“垃圾桶不是为了方便扔垃圾而是在鼓励大家多产生垃圾”“我不随便撕书撕本子,把不用纸放好还可以回收利用”。有了学生的参与,可以让学生进入到日记的写作中,可以让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这不仅是作文教学,也是在教育人。
第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透过现象,深入思考。有一名学生对教室旁边的一排杨树作了描写,写它们如何挺拔茂盛,如何粗壮有力。其实这排杨树很特别,栽种它们的时候距离很近,几十年过去,它们树干下半截的粗细不十分大,而到了上半部有些树就失去了主干;靠边挨着房檐的树干深深的嵌入房檐里;树根将水泥地面顶裂而高高隆起。这些细节学生没有能够观察到,也就不可能去深入思考。树干为什么会消失?屋檐嵌在树干里,结果会怎样?看到隆起的树根你会想到什么?学生只“观”而没有“察”,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带着思考去“观”。学生们齐聚树下议论纷纷:竞争、优胜劣汰、自强、顽强、理想等等,这样的思考已远远超过了七年级的水平。
教师日记范文6
数学日记的设计模式、框架是:
今天的课题:
日期:
主要内容:
所用到的数学概念、公式、法则、定义、定理:
理解的最好的地方:
不明白或需要进一步理解的地方:
所学内容举例:
对老师或本课的意见或建议:
刚开始我的想法是:让学生养成一种学习数学的习惯,能坚持每天记一点数学知识,交流一点学习的想法,至少能知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哪些懂了,哪些不懂,哪些还需要再进一步学习,长期积累最基本的概念、公式、法则等等。把记日记作为一个基本的学习方法、交流工具。一方面对每天所学的知识能进行反省,二次认识和巩固;另一方面,我也可以对他们学习的情况了解得更多、更全面些,便于我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和行为,为以后的教学提供依据,更有目的地准备后面的教学。到了八年级,我改变了一些想法,把侧重点放在了总结学习行为、巩固学习知识,以及对教师授课的建议或意见上,我主要从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揣摩学生的思维方式,反馈自己的教学效果。其实,就是通过日记的形式,学生对他们自己所学的数学内容进行总结、反思,就好像和自己谈心一样,娓娓道出自己的感受、情感、体验、困惑、喜好,得以发展数学交流的能力,理清自己在数学课上的得失,同时得到老师的帮助和指导。到了九年级,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总结已基本完成,习惯已养成,兴趣爱好也已培养,我又作了进一步改进,把重点放在对数学问题的反思上,学生可以把自己理解不深或把握不准的数学问题写在日记中,当然要求过程必须详尽,我从中感受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了解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仔细区分产生歧义或错误的原因,找到共性的问题;再理解学生思路受阻的原因,进行纠偏或改正;再者,九年级同学对学习的重视程度已经很高了,急于有所成就,急于和老师交流,急于摆脱学习、情感中的困惑,我正好利用这一点增强与学生交流的深度。在数学日记中,另一个侧重点就是对老师的建议或意见。我从反映的大量的资料中,有取舍地采用了部分建议,既解决了数学问题,也帮助学生解决了思想问题。另一方面我也解决了自己在教学方面的一些不足,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知识层次的学生都有了更全面、更细致的了解,能提出针对性更强的建议,采取更加灵活的教学方式。
这些年,我指导学生记数学日记,有一些收获:
1. 培养了学生学数学的习惯和对学数学的兴趣,我认为这是长期坚持的结果。
2. 为师生交流提供一个平台,师生可以自由交谈,畅所欲言,既可以交流学习,又可以交流情感。
3. 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思维发展情况、学习方法、心理困惑、个性差异。从学生出发,给自己的教学行为提供依据,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
4. 是学生自我反思的过程,记数学日记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反思,对学习行为的反思,对学习态度的反思,对学习动机的反思。学生总结、发现自我的优劣,重新认识自我、定位自我,养成习惯,具备对事、对自己负责的态度。
5. 有利于教师评价学生,因为只有对学生有了全面的了解,教师才能了解学生的态度、求知欲、责任心、学习方法、思维习惯、知识储备,以及思维的发展过程。所以,教师只有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远,才可以整体把握学生,号准脉,有理有据,恰如其分地对学生作出评价,才能以此来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最终实现学生的成长。
6. 有利于教师自我反思,有利于教师自我发展。因为数学日记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有学生对教师的建议、意见,也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指导,所以教师如果从自身发展的角度考虑,那么这个互动的过程也就为教师提供了真实的理论依据,教师可以仔细揣摩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过程,甚至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技巧。更高要求者还可以反思自己的专业知识、业务能力。从而在反思中改变自己、发展自己。
同时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特别注意的方面:
1. 记数学日记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积极思考问题的过程,因此,学生在记日记的过程中,要结合所学内容和自身实际,自主的、创造性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并根据情况不断变换提问,以问题为核心调动参与的热情、兴趣和积极性。但这个过程完全取决于学生自己,自己为自己做主,与学生本身的能力大小、兴趣爱好、学习态度、做事情的坚韧程度有绝对的关系,教师不易调控,又不易做到统一要求,所以,就存在应付学习、不积极努力发展自我的学生。这就需要教师的耐心、细心、韧性和毅力,要不断地加以干预、调控和指导。
2. 记数学日记又有别于纯粹的日记,我们传统的日记是以心理活动为主,实现自我对话,无特殊的目的,针对性也不强。而数学日记需要极强的针对性,要以数学问题为中心,来实现自我对话、与教师对话,有目的地解决数学问题。这一点是此活动的基础。
3. 数学日记的监控、对话量非常大,教师的工作量、负荷无疑要增加几倍,那么教师的时间是否充裕、精力是否充沛,这是前提条件,否则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数学日记和纯粹的数学作业有所不同,数学作业的统一和单一都无法与日记的广泛和庞杂相比较。所以教师是否有充裕的时间、精力以及热情都决定这一活动的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