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单音节文字的原始形式也是图片的形式。 就像多音节语言一开始使用图形的方式一样,都是从“图画来表示意思”开始的。 由于语言一音多义,为了区分语义,这种“图文并茂”的方法是不能改变的。 由于语言是建立在单音节词的基础上的,所以当每个图像用语言表达时,都是用单音节词来表达的。 这样,单个声音与单个画面相匹配,形成“一图一声”。 这种声音并不直接表现在画面上,而是虚拟的,只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中。 这已在上一节中讨论过。 单音字最初是按照“一义一图,异义异图”的规则构建的,所以有多少语义,就有多少图形类型。 因为单音节语言的单音节模式是有限的(约2000个),但事物的语义意义却是无限的汉字属于什么文字,所以必然会出现很多“同音异义、形状各异”的图形。 这样,自然就可以在写作中区分不同的语义。 由于不同的语义是通过不同形状的图形来区分的,因此图形的表意功能就成为主要的功能。 它的虚拟名称(发音)相对于其含义来说是次要的。 只起到读给别人听的作用,最多也只是起到语音联想提示的作用。 而且,在语音的拼音原理被发现之前汉字属于什么文字,人们认为语言的最小单位是语音。 人们还认为,一个图形或符号代表什么、代表什么言语,都是人们任意约定的; 一个简单的图形不可能同时表示语义和语音(即两者是互斥的)。 因为单音节文字对应于单音节语言,其主要功能是表达意思,不能用来表达发音。 因此,只要基于单音节词的对应语言的特征不变,就很难实现单音节字符的“义音双重表示”。 结果,“义音分离”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 这样,人们既要记住每个数字的含义,又要记住其发音,记忆负担加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