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长沙发布《长沙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国家实验区建设方案》,明确了六大任务。
具体有哪些呢? 跟着小编来看看吧↓↓↓
总体目标
到2025年,德智体美劳综合培养的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基础公共教育服务更加优质,智慧教育生态系统更加和谐,校长和校长的发展体系更加完善。师资队伍更加齐全,现代教育治理体系更加完善,打造出符合国家新模式、理念先进、公平优质、体系完备、与一线城市相匹配的优质教育体系,特色鲜明、保障有力,推动长沙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为省会强省战略实施提供坚实支撑。
主要任务
1、完善“五育并举”的智慧教育体系
1.推进智慧德育。 统筹校内校外、线上线下资源,进一步推进“课程+文化+活动+实践”四合一移动德育。 依托智慧教育云平台,推进中小学思政课程融合,开发约1000门优质思政微课程。 构建心理健康筛查体系,为每位师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建设心理健康大数据和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库; 全市规模以上学校100%在核定教职工总数内建立标准化心理咨询室,按要求配备心理健康教育师资,15%的中小学校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市级以上专科学校。 构建家庭、学校、社区共育体系,办好网上家长学校,开发一批优质家庭教育微课程。
2.推广智慧课堂。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促进深度学习,培养学生核心能力。 智能终端逐步普及,人机协作开展学习型教学和全流程互动教学,支持教师根据学业情况进行精准教学、个性化作业推送,引导学生规划最佳学习路径,承载走出自主学习,推动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训有机结合。
3.推广智慧体育。 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教学模式,使每个学生在校期间掌握2至3项体育技能。 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确保中小学生通过率达到95%,优秀率超过18%。
4、推进知性美育。 推进“大众化+专业化”的艺术教育,发展“艺术基础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业特长”的教学模式,让每个学生在校期间获得1至2个艺术爱好。 充分挖掘本土美育素材,开展特色美育,与博物馆、美术馆、群艺中心等联合开设线上美育课程,构建线上线下结合、内外协同的美育体系学校支持学生个性化美育需求。 培育一批校园舞蹈、美术、音乐等艺术特色学校。
5.推动智慧劳动和社会实践。 依托国家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和综合实践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推广示范区建设,加强劳动教育系列化基础课程和主题综合课程研发,开展多元化劳动教育。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构建“云网+场馆”智慧劳动社会实践模式,新建60个劳动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培育一批示范性劳动教育实验学校。 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劳动教育实习基地、综合实习基地等社会资源,打造“校园+角”、“学校+家庭”、“区域+基地”等具有长沙特色的劳动社会实践模式。
二、完善教育公平优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一、推动学前教育高质量普惠发展。 建设公办幼儿园150所; 基本实现每个乡镇办办2所以上公办幼儿园的目标; 推动新建城市居民区配套幼儿园全部转变为公办幼儿园。 鼓励和支持街道、村集体、国有企事业单位、高等学校举办公办幼儿园。 确保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数占全市幼儿园在园幼儿总数的60%以上。 完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评价表彰和奖补制度,构建学前教育发展评价体系,科学提高保育教育质量。 推动区县(市)全面创建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市、区)。
2.推动义务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 全面推进城乡学校建设标准、公共经费标准、师资配备标准、设施设备标准、管理标准“五统一”。 调整千人学校规划建设指标,编制新一轮中小学布局专项规划,新建扩建义务教育学校125所以上,加强重点地区学校建设,加强学校建设加强乡镇寄宿制学校和小型学校管理,完善义务教育。 教育集团化办学机制满足了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学位的需求。 推动创建国家义务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县(市、区)。
3.推动普通高中高质量多元化发展。 加强普通高中规划建设,“十四五”期间新建、扩建15所城市公办普通高中。 实施县级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支持县级普通高中特色发展,提高高中教育整体水平。 建设国家级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示范区,创建一批具有引领和辐射作用的示范学校,培育一批有价值、有影响的实施成果。 推进普通高中教育方式改革,着力解决高中教育同质化问题,创建一批有特色的普通高中。
4.推动特殊教育高质量融合发展。 制定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第三期,将特殊教育学校建设纳入全市新建学校总体规划,力争各区、县(市)建设一所特殊教育学校或普通台融合学校,实现市、县、校各级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全覆盖,确保每所容纳5名以上残疾儿童的普通学校拥有1间资源教室、1名资源教师。 推动特殊教育向学前教育、职业教育延伸。
5.促进民办教育健康特色发展。 中小学坚持以公办学校为主体,全面规范“公众参与、公民化”义务教育学校,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在校生比例控制在5%以内。 实施民办学校校长试点,推动民办教育内容发展,培育一批设施先进、管理规范、特色鲜明、信誉良好的民办学校。
(三)构建融合创新的智慧教育生态圈
1.实施新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全面升级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推进5G+云网融合和IPV6应用,实现学校100%千兆接入率、班级100M接入率、校园无线网络覆盖和互动多媒体教室覆盖,教学环境逐步普及将虚拟现实与现实结合起来。 拓展智慧校园应用,推动智慧校园100%覆盖,培育100所理念先进、特色鲜明、品质领先的未来学校。 支持500所学校开展数字化课堂改造,推动伴随式、非感性、伦理性、安全性校园数据采集,促进学校物理空间与网络空间融合。 建设教育网络安全运营中心,加强网络流量定期监控,完善新技术、新应用进入校园的审核和备案制度,建立准入和退出机制,营造良好的“互联网+教育”教育环境。
2.实施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计划。 完善长沙市智慧教育决策指挥中心,整合学位预警、身体健康、作业管理、课后服务、队伍建设、教育评价、监督评价、政务服务、校园安全等应用系统,配合数据资源部门对接公安、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民政、残联等部门,建设长沙教育大数据,支撑教育科学决策。 建设长沙智慧学校,依托全民在线学习空间建设虚拟学校、虚拟课堂,引进国家和全省基础教育资源和社会优质教育资源,组织学科教学研究人员和名师发展本地优质教学加强校本资源库建设英语作文网,更好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推动学校数字图书馆覆盖率达到60%,支撑智慧阅读。 探索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智能学习资源推送、自适应学习辅导等应用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服务学生个性化学习。 深化智慧教育新场景应用,推动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与评价”全过程的广泛应用,实现教育教学活动全过程数字化。
3、实施因材施教大行动计划。 利用信息技术融合,解放师生教育力量,推动“双减”工作落实。 依托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推动人工智能教育普及,开展跨学科教学融合; 探索虚拟现实、智能学习伴侣、智能助教等教学应用,打造网络化、沉浸式、智能化的教学新模式,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深化作业库研发和智能作业管理系统应用,加强作业设计、布置、批改的精准把控和科学指导,及时反馈个性化情况报告,智能推送个别错题集、微课课程、在线辅导,逐步实现差异化“教”、个性化“学”、精准化“评价”。 开发多种课后服务课程,发展一站式课后服务体系,优化学校课后服务管理,提高课后服务质量。 用好校外培训监管服务系统,对校外培训机构开课、师资授课、选课与付费、资金管理等情况进行实时监管; 畅通举报渠道,依法依规严厉打击各类隐形、变异校外培训违法行为。
(四)完善引领发展的教育综合评价体系
1.完善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完善横向沟通、纵向联通的“共性+个性”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 依托普及的在线学习空间,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智能化模型,实现实事记录、整理精选、自评互评、抽样评分、公开评审等全流程信息处理。 。 借助智能助手,形成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数字画像”,建立小学、初中、高中K12综合素质评价和成长档案,指导学生自我教育和成长档案。全方位、多角度地提升自己。
2.完善考试录取制度。 小学按照就近、免试的原则,实行学区公示、分区招生、注册登记。 初中学校遵循就近、免试的原则,采取单校分配(包括对应录取和配套录取)和多校分配的方式招生。 》;全面取消义务教育学校特殊人才招生,实行公办民办学校同步招生,招生过剩的采取摇号招生。高中阶段按照“学业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综合招生实施“十一五”规划,扩大优质普通高中目标生计划,引导学生全面、个性发展。
3.深化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 按照“从入口看出口、从起点看变化”的原则,挖掘中小学教育教学现有数据,完善立体多维评价模型,客观、准确、全面评价学校的教育水平。 特别注重“附加值”和“净效应”,不与基本功比进步,不与努力比背景,激发学校发展活力,打破“择校热”和一侧面评价“只看成绩,只看高等教育”。 根据职业发展需要,适时开展智慧教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双减”等专项评价。 加强评价报告解读和运用,引导学校、家长和全社会树立科学教育观,回归教育本源。
(五)构建校长和教师专业发展体系
1.加强师德建设指导。 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建设,落实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原则”,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的第一标准,引导教师争当好教师做到“四个有”,当好“四个引领”。加强思想政治教师和班主任队伍建设,建设德育名师(班主任)工作室一批。落实德育名师(班主任)“守则”报告。对教师师德师风监督线索,严肃查处,规范教师教学行为。
2.创新师资培养方式。 推动全国人工智能辅助教师队伍试点建设,培育6个试点区县(市)、20所试点学校,促进教师主动适应新技术变革,提高新技术应用能力。 设立人才工程培训、校长晋升培训、骨干教师培训、乡村教师支教培训等教师培训项目,构建培训课程体系,开发丰富培训资源,优化实践基地,提高教师培训实效。
3.优化教师管理机制。 完善教职员工定期考核和整体调整机制,加大优秀教育人才引进力度,实行教职人员注册制管理,逐步减少编外合同制教师,确保师资配置满足学校急需。教育现代化。 制定区际校际交流政策,增加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交流,均衡配置师资。
4、加强教育教学研究。 选配一支专业与兼职教学相结合的教研人员队伍,推进智慧教研、“订单”教研、联盟教研等多元化教研; 利用教育教学大数据平台和教学诊断系统,实施精准教研、精准教学诊断。 聚焦改革重点,加强课程实施、教育教学、作业和考试评价等重点领域研究,推进大单元、大概念教学研究。 加强优秀教学科研成果的推广、转化和应用,努力建设有影响力的智慧教育研究中心、课程研究中心、质量评估中心、决策咨询中心、成果培育中心。
(六)构建科学、民主、高效的现代教育治理体系
1.激发学校活力。 落实学校教育教学自主权,扩大学校人事工作、经费使用自主权,激发学校内生动力。 精简规范各类“校内”项目,让学校集中办学、教师集中育人。 完善学校管理方式,强化事前指导和事中事后监管,聚焦分类管理,实施精准定向赋能,构建差异化监管途径。
2.优化教育和政务服务。 规范教育政务服务工作流程和服务指引,实行标准化审批,提高行政服务效率和质量。 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政务服务事项100%“网上办理”,加大办理深度,优化办理时限,减少出行次数,实现“一站式办理”市内推进“城外跨域处理”。
3.建立现代教育督导体系。 完善督导、学校督导、评价监测“三位一体”教育督导体系,构建覆盖全面、运行高效、结果权威、问责有力的教育督导体系。 实施新一轮中小学(幼儿园)综合督导评估,完善巡视责任区建设,常态化后续督导,培育优秀巡视责任区。 完善教育评价监测机制,加强监测结果分析应用。
主编丨周振飞
校对丨小白
编辑丨小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