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第一轮“双一流”相比,这次榜单有哪些新变化?
据统计,与第一轮“双一流”建筑学科相比,第二轮新增学科最多的大学是浙江大学和复旦大学,各有3个新建建筑学科,其次是山东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山西大学,各有2个新建建筑学科。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自主确定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项目,自行公布。
两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变化统计如下:
“双一流”建设既考虑了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需要,又重视区域和产业建设的需要,因此第一轮入选的140所高校已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
据统计广州高校名单,在第二轮的147所高校中,集群数量排名前10的省市分别是:
北京(34)、江苏(16)、上海(15)、广东(8)、陕西(8)、四川(8)、湖北(7)、湖南(5)、天津(5)、辽宁/黑龙江(4)。
“双一流”数量最多的十个城市分别是:
北京(34)、上海(15)、南京(13)、习(8)、广州(7)、成都(7)、武汉(7)、天津(5)、长沙(4)、哈尔滨(4)。
总体来看,“双一流”所代表的优质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经济实力较强的省份和经济强城市。例如,在北京、上海、广州三个一线城市中,“双一流”大学数量达到56所,占比超过三分之一。
但与经济维度相比,“双一流”大学的分布与行政中心的重叠程度更高。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在“双一流”大学中具有明显的数量优势。
例如,“双一流”城市数量最多的十个城市,除了北京、上海、天津这三个直辖市外,都是省会城市,这种分布格局是多重历史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近年来,传统的“高校萧条”山西大力“补短板”,一流学科数量增加到三门。其中,山西大学首次入围“双一流”,哲学、物理学成为新建学科。
同时,也有一些城市面临“不进就退”的压力——重庆只有重庆大学和西南大学两所大学五大学科,是中央直辖市中数量最少的。在中央直辖市中,重庆入选的大学和学科难以与北京、天津、上海相提并论,与邻近的四川“双一流”榜单(8所入围高校)相比,重庆毫无优势。
和重庆一样,只入围两所大学的河南显然也充满了压力——省会郑州只有一所大学入围,与南昌并列中部六大省会城市垫底。相比之下,姊妹省会城市武汉和长沙分别入围了7所和4所大学。
相对而言,那些经济实力较强的地级市,以及一些新兴城市,拥有“双一流”大学和学科资源匮乏,属于高等教育萧条。
在南方科技大学的助力下,深圳终于告别了“双一流大学”的历史。在24个GDP万亿俱乐部城市中,深圳、苏州、宁波、无锡只有一所大学上榜,而佛山、南通、东莞、泉州等地仍处于零状态。
这
经济强城市与高等教育城市之间的错配也让一些经济强城市感到焦虑。为了弥补高等教育的不足,留住人才,推动产业转型,这些城市煞费苦心。
而他们的努力方向主要包括两个:建大学、抢大学;引进以名校毕业生为代表的高素质人才。
其中,深圳是最愿意花钱的。深圳在2018年透露,未来10年,计划投资1500亿元,集中资源建设更多高水平大学,力争到2025年达到20所左右的大学。
南方科技大学作为高校改革的特色先锋力量,成功升级为“双一流”,是深圳重资办学的重要成果。
但说到这次选拔最差的地区,那一定是河北省,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河北省在第一轮双一等选拔中“没有粮食”,在第二轮选拔中还是“悬零”。
河北工业大学广州高校名单,虽然说是河北省的主管,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学校的位置在天津,虽然说每年在招生方面网校哪个好,河北都很有倾向,但是很多人并没有把这所学校归类为河北的一所大学。另一个是华北电力大学,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华北电力大学(保定校区)。
在第二轮新双一流大学名单公布之前,大家都对燕山大学、河北大学和河北师范大学寄予厚望。结果公布后,大失所望,河北省“无收”。如果省内高校顺利晋升,将在河北的教育资源中发挥极好的作用,但可惜没有一所高校上榜。
追溯过去没有意义,不如着眼于未来,由20 985所高校共同扶持的雄安大学,或将成为河北省入选双一流大学的新希望,这所正在建设中的大学,将瞄准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而有媒体报道称,雄安大学将于2023年6月左右正式招生。
高校的实力将直接影响人才素质,人才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