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校课程

移动资讯

扫一扫
关注网校头条
掌握一手资料
免费试听
  • 今天
    简单学习网高中语文

    今日 免费试听

    立即试听
  • 今天
    简单学习网高中数学

    今日 免费试听

    立即试听
  • 今天
    简单学习网高中英语

    今日 免费试听

    立即试听
  • 今天
    简单学习网高考试听课程送大礼

    今日 免费试听

    立即试听
  • 今天
    新东方在线高中语文

    今日 免费试听

    立即试听
  • 今天
    新东方在线高中数学

    今日 免费试听

    立即试听
  • 今天
    新东方在线高中英语

    今日 免费试听

    立即试听
  • 今天
    新东方在线高中实验班

    今日 免费试听

    立即试听
  • 今天
    新东方在线高考试听课程送大礼

    今日 免费试听

    立即试听
开课流程: 注册会员 → 免费试听 → 选课报名 → 支付学费 → 再登陆听课

您现在的位置:网校头条 > 高考 > 中国古代没有科学的根本原因及希腊理性科学的标志

中国古代没有科学的根本原因及希腊理性科学的标志

来源:网校头条网络整理 2024-05-28 20:37:49

古代中国没有科学的根本原因是相信天人合一,缺乏独立客观的自然世界概念。希腊理性科学的根本标志是“自然”概念的出现。英国科学史学家GER Lloyd(1933-)首先提出“发现自然”一词,并以此作为希腊科学开始的标志。后来,他把“发现自然”改为“发明自然”,更为准确。

据说“自然”这个概念是希腊人发明的,这对现代中国人来说颇为不解,甚至有些令人气愤。难道我们的祖先连“自然”这个概念都没有吗?难道他们不知道这世上有山川河流、花鸟鱼虫吗?老子的《道德经》不是有“道法自然”的说法吗?这一切问题,其实都是时代的错位造成的。自19世纪末西学东渐以来,中国文化出现了断层,而最大的断层就是语言的断层。这里面有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白话文取代了文言文,成为正式的学术语言,以致中国大部分学者不再具备阅读古文献的能力;第二方面是从日文翻译过来的大量西学词汇进入现代中国学术界,彻底刷新了学术术语词汇。 经过一个世纪,那些日译词已经成为今天的高频学术用语乃至日常用语,以至于人们误以为它们都是中国自古以来就存在的词语,科学、技术、哲学、自然等都是这样的词语。

“自然”是日语对英语的译法,古汉语中没有这个词。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汉语词典》中也查不到“自然”一词。在古汉语中,“自然”不是一个单独的词依稀的反义词是什么,而只是两个词合在一起组成一个词组。“自然”两个词在古代中国文献中最早出现是老子的《道德经》,“自然”两个词在文献中的再次出现也多半是由于《老子》的解释和发展。“自然”在《老子》中出现过5次:“民皆谓我自然”(第17章)、“吾少言自然”(第23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25章)、“无人统领而常自然”(第51章)、“辅佐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64章)。 这些地方的两个“然”字该如何理解呢?一般的看法是,这是两个并列的词,不是一个独立的词。“自”是“自己”,“然”是“看上去”、“如此”的意思。“然”两个字并列,意思是“自然如此”,它的反义词是“由此而来”。

这是古汉语中“自然”的基本含义,“自然”这个成语就由此而来。西学东渐以来,由于这个词在西学中占据了压倒性的优势,习惯于“自古以来就有”、“西学源于中国”的中国学者,一下子忘记了它在《老子》中的基本含义,居然以为《老子》中的“自然”就是西方语言中的“自然”。不到半个世纪,已经到了需要追本溯源的地步。张岱年在1935年至1937年间写的《中国哲学概论》中就提出了这个问题:“前人多把自然解释为名词,说道出自自然,这是大错特错的。”

“自然”一词在老子书中被多次使用,如“工夫已,人皆谓我自然。”“吾不喜言自然。”“道之高德,莫不令而行,而常自然。”所谓自然,即如是之意,并非特有之名。这里也应如此,不应当名词。意即道无可循,道法自然自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8页)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全球环保风潮传到中国,相信中国文化能挽救全球危机的中国学者,使得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更加名声大噪。在推行“道法自然”时,通常将“自然”直接理解为西方的,从而导致了许多理论上的混乱。

中国古代有“天地万物”之说,但从来没有用“自然”一词来统一指称它们。太阳、月亮、山川、飞禽走兽当然不是希腊人发现或发明的,但把这些万物集合称为“自然”,赋予它们统一的“自然”性质,确实是希腊人的独创。世界上没有其他民族迈出这一步。

完整的“发明自然”应该包括两个阶段、两个方面,并且是相继出现的:第一,希腊人通过追寻“本性”“本质”“本原”发明了把握存在物的理性思维,标志着理性科学的诞生;第二,希腊人开辟了一个特定的存在物领域,即“自然”(自然物的世界)。

在现代西方语言中,该词有两个基本含义:一指“自然界”,即一切自然物体的集合;二指“自然”或“本质”,如“的”表示“科学的本质”,“人的”表示“人的本性”。在现代用法中,前者更为常见。对应的希腊词is也有这两种含义,但使用频率与现代用法正好相反:希腊人更多地使用的是后一种含义。英国历史学家科林伍德认为,“自然”是该词更原始的含义,也是早期希腊作家使用的唯一含义。

依稀的反义词是什么_反义词是一个字还是两个字_反义词是几个字

他认为,米利都自然哲学家从来没有以“自然”的意义使用过“自然”一词。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第五卷第四章中列举的“自然”一词的六种含义是:(1)生长事物的生长;(2)生长事物的种子;(3)自然事物运动的源泉;(4)物质;(5)自然事物的本质;(6)任何事物的本质。可见,“自然”一词在这里的基本用法是事物的性质、本质、起源,是事物如此的内在原因,而不是指自然事物或作为自然事物集合的自然世界。

由于早期希腊的“自然”一词并不是指“自然物的集合”,而是指“性质”和“本质”,因此“自然的发明”的第一阶段和第一个方面就是通过追寻“本源”、“本质”和“性质”,即“自然”,发明出一种认识和把握存在及其存在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希腊人独有的,也是希腊科学和哲学得以存在的前提。

作为“本质”的“自然”意味着什么?“本质”就是“本原”,是存在之本原,是事物可理解之本原。追求“本质”就是追求“本原”。希腊理性生活习以为常的“追问”,也首先是建立在“本原”之上。苏格拉底、柏拉图以“理念”为本原,亚里士多德以“本体”或“形式”为本原。

在后世的形而上学家中,笛卡尔找到了“我思”,莱布尼茨找到了“单子”,黑格尔找到了“绝对精神”作为各自的终极“根据”。一部形而上学史,也是一部寻找终极根据的历史,而这种寻找根据的“范式”正是希腊人创造的。“根据”即“理由”、“原因”,充足根据律即根据律。寻找根据就是推理。根据律是西方理性主义的第一律。

寻求“本原”的思维范式,是建立在希腊人对存在物的两个直觉之一上的。一是“万事万物都在变化,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不变的”。赫拉克利特的这句名言,表达了希腊人对存在物存在的一个突出的直觉,即存在物在变化和运动中往往是先行的。

柏拉图在《泰阿泰德篇》中对此有概述:“一切我们喜欢说是‘存在’的东西,其实都是处于变化之中,是运动、变化、相互混合的结果。称它们为‘存在’是错误的,因为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的,一切都在变化之中。”这里我们要注意,除了巴门尼德以外,包括普罗泰戈拉、赫拉克利特、恩培多克勒在内的一大批哲学家都同意这种观点;而在诗人当中,两种诗歌风格的集大成者——写喜剧的伊壁鸠鲁和写悲剧的荷马也都同意这种观点。”(《柏拉图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666页)

第二种直觉是“存在的就存在,不存在的就不存在”。巴门尼德的这句名言,表达了他对表象世界的运动变化的不信任,以及对把握不变事物的要求。上文所引柏拉图的对话也明确指出,不断变化的东西不是现实的“存在”。因此,当希腊人把存在物的存在状态定义为运动变化时,也把“根据”定义为运动状态中的“持续在场”,“变化”中的“不变”。

这种把存在物理解为运动中的“变化者”,把存在物的“存在”理解为变化中的“持续者”,从而把存在物的“存在”把握为“根据”的做法从何而来?希腊人原本的观念发生了重要的转变。

按照海德格尔的说法,这是希腊人对存在的最早理解,其基本含义是“生长”与“涌现”、“自发显现”、“自身”与“自生”。 “存在”自我分裂的起源的第一次概念转换:分裂了“事物”与“事物自身”。在这个分裂过程中,“事物自身”从事物中脱颖而出,成为主宰事物之外和事物背后的“本质”、“本性”和“根据”。什么是“根据”?“根据”就是事物的“自性”和“内在性”本身。在事物“之外”寻找事物的“自我”,是希腊人完成的革命性分裂。“内在性”从来都伴随着“外在性”,没有外在性就没有内在性。正因为事物的“内在性”是从事物的“外部”寻找的,从根本上说,“内在性”是通过“外在性”来决定的。

汉语“性”的本义是“自生”和“自长”,是希腊人对存在的最原始理解。这说明在对“存在”的最初理解上,东西方两大文明有共同之处。但在希腊人的第一次概念转型中,原来的“自生”和“自在”转变为“事物本身”,成为事物的“本原”。总体上,中国思想并没有发生这样的概念转型。

汉语中的“自然”不是名词,而是形容词。在古汉语的语境中,我们无法问“自然是什么”,因为“自然”不是“什么”,我们只能通过描述来“展现”事物的“本质”。但经过概念转换之后,希腊允许我们问“自然(理)是什么”,从而创造了“自然”的“哲学”(科学)。中国人“理物”与西方人“理论”思维方式的不同,已是显而易见。

将作为存在最本源的理解的“自然”转变为作为“本质”的“自然”,是希腊存在之命运。显然,这种转变并非始于亚里士多德,他只是将其固定下来。当泰勒斯说万物的本源(arche)是“水”、阿那克西曼德说万物的本源(arche)是“不确定的”、阿那克西美尼说本源是空气、毕达哥拉斯学派说本源是“数”、赫拉克利特说本源是火、巴门尼德提出存在与不存在、真理与意见的区别、恩培多克勒提出四根论、阿那克萨哥拉提出种子与努斯、德谟克利特提出原子论时,他们都或多或少地将对存在之存在的追问落实到对“本质”与“本原”的追问中。

恩培多克勒和阿那克萨戈拉都写过《论自然》一书,但正如柯林伍德所说,这样的著作绝不是我们今天所想象的对自然物的研究,而是对万物的性质和基础的理论研究,因为当时还没有明确界定一个被称为自然的特殊存在领域。把前苏格拉底哲学家称为自然哲学家是后亚里士多德的事情,也就是说,在亚里士多德明确界定了“自然物”的特殊存在,并确定前苏格拉底哲学家的主要工作是对这些自然物的研究之后,他的学生泰奥弗拉斯托斯写了影响深远的《自然哲学家论》(doxai)来承认它。

其实,前苏格拉底哲学家所说的《论自然》其实是《论万物的理性》。早期所谓的“自然哲学”翻译成中文更合适是“物理学”,而亚里士多德的那本书,现在被译为“物理学”,其实应该译为“自然科学”或“自然哲学”,因为自然作为存在者的一个具体领域,在这本书中第一次被明确定义。

西方哲学史和科学史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最早的哲学家是自然哲学家,为什么科学最早是自然科学?”由于“自然”在现代人看来一直被理解为与“社会人类事务”并列的一个特殊的存在领域,西方历史上最早将“自然”而不是“社会人类事务”作为研究对象来研究,似乎已经成为一个需要解释的历史事件,这个问题也成为一个需要诉诸各种历史原因的历史问题。然而,我们已经知道,“自然”一词在早期希腊并不是指一个特殊的存在领域。因此,对这个问题的各种历史回答实际上都陷入了误区,犯了时代错误。

相反,由于“自然”意味着“本质”和“基础”,而追寻本质和基础的活动正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科学-哲学”,所以,所谓“自然科学”其实就是“科学”,所谓“自然哲学”其实就是“哲学”。加上“自然”二字英语作文网,只是对“科学”或“哲学”起源的特殊路径的一种非常误导性的纪念。前苏格拉底的“自然哲学”并不是把一种被称为科学或哲学的既定思维方式运用到被称为“自然”的存在者的特殊领域中去。相反,“自然”就是这种被称为科学或哲学的思维方式本身。

所以海德格尔说:“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讲,形而上学()就是‘物理学’()。”(海德格尔:《路标》第278页)因为所谓“形而上学”本质上是一种追求“推理”的科学思维方式,因而是“物理学”。英文中自然哲学( )不叫of,自然科学( )不叫of,这也是西方哲学和科学之初对现实的一种依稀可辨的“微弱回声”。

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不仅在理论上概括了“自然的发明”的第一个方面,而且实现了它的第二个方面,即划定了一个特殊的存在领域,即自然物领域。由于这个特殊存在领域之划定,“自然”不再是一切存在的“本质”,而只是“自然物”等特殊存在的“本质”。

“自然之物”是如何定义的?亚里士多德意识到,作为“自然之物”的“本质”的“自然”不能作为“自然之物”作为“自然之物”的定义原则,否则就是循环定义(自然由自然之物定义,自然之物由自然之物定义)。被称为“自然之物”(onta)的存在者领域是通过与“人造之物”(onta)的对比来定义的。在这个定义过程中,“内在性”再次分裂。上一次是“物自身”与“物”的分裂,在物的世界之外创造了一个独立的理性世界。这一次是“理性”的分裂:内在理性与外在理性。有内在理性的事物是“自然之物”,有外在理性的事物是“人造之物”。于是,自然之物被归入“自然世界”。

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第二卷第一章的开篇就说过:“一切存在的事物,有些是自然存在的,有些则由于其他原因而存在。‘自然’存在的事物包括动物、植物的各个部分以及简单物体(土、火、空气、水)等,因为这些东西和与它们类似的事物都被称为自然存在的。以上所有事物都与那些不是自然构成的事物有明显的区别。”(亚里士多德:《物理学》,第43页)这段话明确地表达了“自然”作为“自然事物”的本质,以及作为具体存在物的自然事物与非自然事物的区别。

与自然物体不同的是“制造品”,例如床、桌子、衣服、雕像、汽车和房屋。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前者从自己的种子中生长出来,靠自己的力量,而后者没有自己的种子,不能靠自己的力量生长。一张木床不能成为床的种子,也不能自动长出一张新床,尽管相反的情况是可能的:种下一张床可能会长出一棵树。使一张床成为床的东西不是床本身的内部,而是床的外部。相反,树本身有使它成为床的“基础”。

因此亚里士多德说依稀的反义词是什么,有些存在物不在其自身中运动的根源,而有些存在物在其自身中运动的根源。前者叫“制造物”,后者叫“自然物”。自然物的本质是内在的,制造物的本质是外在的。“自然”作为“自然物”的“本质”,进一步深化了“自律”和“内律”。

“内自然”的第二次分裂,是以第一次分裂为前提的。作为自然物的本质的自然,是以作为本质的自然为前提的。上文所引亚里士多德《物理学》第二卷第一章第一句话,已经表明了“本质”这一概念的一个先行操作:生长与生产的区别,在于它们的“基础”不同,但作为生长的生长和作为生产的生产,都是从属于“基础”的,都是因“基础”而“存在”的。生长的“基础”是“自然”(),生产的“基础”是“艺术”()。自然与艺术的根本区别,在于作为基础的自然是内在的,根植于生长,而作为基础的艺术是外在的,不根植于生产。生长的基础是内在的基础,生产的基础是外在的基础。

被称为“自然之物”的存在者领域的开拓,以及这样一种特定道路的开辟,使得“自然”具有了一定的优先性:在一切寻求“根据”和“理由”来把握存在之存在的“理性”事业中,对“自然”即自然之物的“本质”和“根据”的追求,占据着突出的、优先的地位。西方哲学始终与西方科学纠缠在一起,哲学始终或明或暗地以科学为参照系,形而上学始终追随物理学,原因就在于此。

“自然”从希腊人最初对存在的理解是“自我生长”和“自我涌现”,到第一次蜕变为“本质”、“自然”和“本原”,再到第二次蜕变为“自然物的本质”和“本原”。“内性”原则和“内性”的自我分裂贯穿其中。自然的发明其实就是内性的发明。希腊学术最早活跃在内性这个领域,其最高目标就是揭示​​这个领域。“自然的发明”的意义不在于首先开辟一个叫“自然”的东西的领域,而是为学术发展指明一个方向,即对内性的探索。希腊人崇尚自由,因为他们眼中的世界原本是一个内部世界,一个自主的、自立的、自足的世界,理性就是从这个内部花园中生长出来的。所谓内性原则,就是自由原则。

名师辅导 环球网校 建工网校 会计网校 新东方 医学教育 中小学学历



星级网校推荐

排行推荐 频道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