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节,英文名称,在西方话语体系中有着浓厚的基督教背景。所谓近代基督教,主要由天主教、新教和东正教组成。1583年,意大利耶稣会士罗明鉴和利玛窦来华,开启了近代天主教在中国大陆的传播。1807年,新教徒马礼逊也来华传教。随着基督教的传播,圣诞节等带有基督教宗教色彩的节日也开始传入中国。圣诞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百年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利玛窦肖像
“圣诞节”在中国由来已久,与现代的圣诞节并不相同。
与外来宗教基督教不同,圣诞节其实是中国传统名词,在基督教耶稣诞辰日传入中国之前,已存在数千年。唐代大诗人李白曾提及圣诞节,他为鄂州刺史魏公德正碑作序:“以久而得名网校哪个好,永传以纪念圣诞节。”
中国古代的圣诞节,其实就是指“圣旦”,也就是皇帝的生日,从唐代开始,皇帝的生日才成为正式的圣诞节。
到了宋代,不仅中原汉朝开始把圣诞节作为每年皇帝的生日来庆祝,北方的契丹辽朝也开始了相应的节日纪念。到了明代,不仅皇帝的生日是圣诞节,皇帝的妻子皇后、皇帝的母亲皇太后的生日也成为圣诞节的一部分。到了清代,《大清会典》明确规定了皇帝、皇后等人的圣诞节日期和庆祝规范。
清 永延万寿图卷
在古代封建王朝的推动下,圣诞节也在民间盛行起来——各种神仙佛菩萨的生日都可以是“圣诞”,从如来佛到观世音菩萨,从吕洞宾到各路仙人,他们的生日都算圣诞。《红楼梦》第二十九回中,张道士也说,圣诞节是为仙人“扎天大王”过节的。
即便在圣诞节正式诞生于西方的近代中国,很多中国人对圣诞节仍有另一层含义,即孔子的诞辰。鲁迅在《三弦记:香港的圣诞节庆典》中写道:“今年的圣诞节格外热闹,文人雅士云集桃源,赋诗赋韵,抒发国粹。”
圣诞节在中国原称“洋冬至”,在中国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随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加剧,上述自古流传下来的“圣诞节”观念在近代中国逐渐衰落,西方基督教意义上的耶稣诞辰逐渐有了“圣诞节”之名。不过,一百多年前西式圣诞节刚进入中国时,并不叫圣诞节,它的第一个中文名字是“洋冬至”。
1872年12月24日,上海《申报》首次提到12月25日是“耶稣诞辰”。次年起,《申报》正式把圣诞节称为“西方冬至”中国圣诞节被禁止,而1月1日的西方新年也被本土化。当时中国人把12月31日的西方除夕称为“西方除夕”。
晚清的圣诞贺卡
西方圣诞节之所以被中国视为“洋冬至”,是因为冬至也是中国传统节日,这一天人们放假休息、做游戏,与中国人看外国人过圣诞节的活动类似,而且这一天与圣诞节的日期很接近,所以西方圣诞节就成了中国的“洋冬至”。
民国金蝶酒店圣诞广告
基督教的背景赋予了圣诞节浓重的宗教色彩。因此,即使传入中国后,圣诞节也只是在长期驻华的外国官员或传教士的小圈子里流行,并未被中国人接受。但随着传教士的活动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多的中国信徒加入基督教,参加圣诞节活动的中国人开始增多。上海作为最大的殖民城市,接受西方圣诞节的速度更快。
维也纳舞厅圣诞舞会广告
据文献记载,1892年上海的“圣诞节”已成为当时租界内各行各业广泛参加的节日中国圣诞节被禁止,“盛况甚于春节”。1909年《申报》这样报道上海的圣诞节:“中国冬至,无数马车到张园。西方国家冬至,无数马车到张园。中国人实在不愿浪费大好时光!”当时上海的张园是著名的公共游乐园。《申报》的报道中,无论是过中国的冬至,还是过外国的冬至(圣诞节),人们都蜂拥到张园游玩庆祝。
张园大型游乐设施“过山车”
太阳底下无新鲜事:80年前就出现了对圣诞节商业化的批判和对中国文化衰落的担忧
圣诞节在中国起初是一个带有浓厚宗教背景的“洋节日”,在近代中国传播过程中,常常充斥着宗教仪式和劝诫。然而,这一宗教节日在逐渐被部分中国人接受的同时,也逐渐从宗教性向世俗性过渡。1915年,上海一所教堂首次在圣诞晚会上安排了魔术和喜剧表演,还提供了茶点。此后,圣诞节在中国的宗教属性日益被世俗娱乐属性所取代。
十年过去了,圣诞节在中国已经变得非常商业化,说白了就是趁着这个日子向中产阶级推销东西。也就是说,不是今天我们看到的圣诞节成为商家的促销节日,80年前人们就已经这样做了。1934年,上海圣诞节庆祝活动的重要内容是商家拼命推销各种“圣诞产品”,还派人扮演圣诞老人推销产品。报纸广告上充斥着消费品广告,还出现了“圣诞老人说最尊贵、最经济的(洋)冬至礼物是XX牌产品”等令人震惊的标语。各大餐馆推出圣诞大餐,舞厅宣布圣诞节通宵营业。当时,很多媒体都说,在中国,西方的圣诞节实际上已经成为了“冬季狂欢节”。
虽然这些圣诞节活动往往集中在沿海的几个大城市,但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依然不可避免。今天,每当圣诞节来临,我们就会看见人们担心外来节日的兴起,本土文化的衰落。其实,这种担忧早在80年前就出现了。
民国时期,黄俊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撰文称,当时上海的青少年还不甚清楚冬至是中国古代的重要节日,但每逢圣诞节,上海的青少年都十分高兴,将其作为娱乐消遣。黄俊对此表示担忧。(顺便说一句,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黄俊因向日本出卖关键战争情报而被国民政府处死。)1934年,国民政府在农历八月二十七日大张旗鼓地纪念孔子诞辰,其规模难以与同年的全城圣诞狂欢相提并论,当时人们称之为“孔子比不过耶稣”。
民国时期的祭孔场景
当时的历史学家黄观音指出:“回想童年,听到圣诞节二字,大家都知道是农历八月二十七日。而今天,外来文化步步高升,本土圣人已被外来圣人打败。”对此,当代古文字学家吴承时也发现了这一现象。他认为,许多中国人之所以过圣诞节而不记得孔子的生日,部分原因是外来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所造成的半殖民地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