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素园”纪念1922年至1927年的上海大学,位于上海大学宝山校区南门东侧。
上海大学新生迎新会上经常讲一个笑话:中国最发达的城市是香港、北京、上海,所以中国最好的大学是香港大学、北京大学和上海大学。
这句话虽然颇为自嘲,但上海大学近年来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影响力已从长三角辐射到全国各地。 根据QS世界大学排名,上海大学已跻身中国大陆大学前20名,并连续三年成为全国排名最高的“211大学”。
不仅如此,上海大学的高考录取分数在全国范围内持续上涨上海大学为什么不出名 原因是什么,比当地一流成绩高出近百分,甚至达到了与当地985大学同等的分数。
这些趋势向我们传递出一个信号:上海大学正在变得越来越好。 然而,在一些“局外人”看来,这种越来越好,却被视为学校的自夸。 这种“黑幕”在知乎、百度上随处可见。
有人说,以前东华名声最坏,现在是华立,渐渐也有同济了。 批评的水平变得更高了。 这是否反映出SMU正在变得越来越好?
对此我无法给出明确的答案,但我只知道,2018年上海大学考研报考人数达到了23329人,位居全国第二。 今年研究生初试成绩公布后,该校成为热搜话题,官网查分服务器一度崩溃。
为什么这么多人报考上海大学? 因为在大家眼里,上大大学只是一所“二流大学”。 难道就不能进去了吗?
但三十年前的河东,三十年前的河西,商大已不再是十年前的商大了。
十年前,很多人认为上大学是有保证的大学。 十年后,当你去找辅导员询问是否应该上大学时,他们通常会建议你不要上大学。 因为生源门槛的提高,导致推荐和免试的比例增加,所剩无几的统一招生名额会吸引很多人,竞争也变得更加激烈。
另外,在就业方面,以前有的企业只招聘返校的学生,现在也招聘大学生。 有了前辈们的铺垫,就业渠道变得更加宽广。
但即便如此,上海大学仍被贴上“二流大学”的标签。 我想这位知乎网友的话也许能说明一些问题。
1983年重建时,上海大学由复旦大学等几所名校的分校合并而成。 定位为服务上海经济最具影响力的理工科大学。 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上海培养就业人才。 换句话说,更多的是培养就业技能而不是学术能力。 因此,当时的上海大学倾向于招收大量上海本地人。
上海人考大学很容易。 基本上过了一年级就可以稳定入学了。 招收的外国人很少。 这也导致外国人对上海大学一无所知。 至今,他们还停留在“同学,你是哪所大学的?”这个问题上。 ?” 其中包括“上海大学!”等笑话。 “上海哪所大学?”
然而我没想到,上大大学的发展速度如此之快,甚至超出了学校自己的想象。 逐步晋升为全国有影响力的理工科大学。 然而这样的定位还是没能赶上学校的发展速度。
1994年,上海科技大学、上海工业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合并。 上海科技大学的发展犹如脱缰野马上海大学为什么不出名 原因是什么,远远超出了其作为全国有影响力的理工科大学的定位,因此调整了目标,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大学。 研究型大学数量,2020年达到985大学中游水平。
上海大学旧址
现在这一目标已经提前实现,在国际排名211所大学中位居第一,接近甚至超越部分985大学。
上海大学太年轻了,今年才25岁。 它的发展速度让人一时间难以释怀。 他们的意识还停留在1994年以前,他们把上大视为一所理工科大学,一所“不主流”的普通大学。 这是上海人乃至全国的悲哀。 。
而且,受985和211划分的影响,人们已经形成了985一定比211强的刻板印象。说实话,如果现在重新评估,有些985不如211强,有些211不如211强。 “双飞”。
此外,上海大学也因与师友复交而不知所措。 试想,对于一个24岁的女孩来说,翻越四座百年大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如果让她和一位100岁的教授谈论学术和地位,怎么可能? 她只能站在一旁。 因此,很多人都被一群有名气的学校蒙蔽了双眼。 打开他们的思想只需要时间。 时间会证明上海大学的潜力有多大。
这只是这24年的发展。 要知道上海大学早在1922年初就成立了,是一所国共两党共同创办的大学。 虽然它存在的历史只有不到五年,但它却具有浓郁的革命色彩,在一个崇尚理想和激情的时代,它聚集了一批有志之士,造就了一代民族革命精英,有时“红色”被誉为“学术机构”、“革命熔炉”。 不愧为“中国共产党第一所高等学府”。
上海大学素园
当时人们将其与黄埔军校相提并论。 事实上,如果国民革命成功,就只能指望这两所学校了。 当时,上大大学聚集了一大批知名人物,如于右任、瞿秋白、邵力子、邓中夏、陈望道、戴秉轩、冯子贡、蔡和森、郭仁远、吴孟飞、丁玲等。 、李秉祥、戴望舒、丰子恺、于泽宏、袁牧之……
虽然现在的“上海大学”与80多年前的“中共第一大学”没有继承关系,但纵观上海大学近年来的发展,作为上海大学的学子,我们尤其期待有一天能够再次站在同一水平线上。 在光芒的照耀下,我们重拾了原本属于“上海大学”的骄傲。
成年后出门,我有一个习惯,就是不提自己是哪所学校,而是专注于做事。 当然,如果有人闻到了,他们会公开地说:“好吧,我在上大学。” 我认为有以下三个原因:
1、上大学在上海基础不深,和同学恢复友谊很难。 而且,常被外人视为“二流学校”,甚至称不上一流学校。
2.我上大学的时候经常被黑,知乎上到处都是。 为什么上海大学在以城市命名的大学中如此糟糕? 我们能安心工作,什么也不说吗?
3、“自强不息”应该是钱伟昌校长留给成年人最好的教育。 尚老师秉承“自强不息”的校训,用实力说话。
这个复兴的目标虽然遥远,但我相信不会遥远,因为它所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是有目共睹的。
向最努力的“24岁女士”致敬!
加油,上大学,加油,我们!
(本文来自“行知记者”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