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一学段(一年级至二年级)
一年级上学期的调整期,学生可以利用生活经验和幼儿园相关活动经验,通过具体形象、生动活泼的活动来学习简单的数学内容。 这段时间的主要目标包括:认识20以内的数字,能够进行20以内的数字加减法(不包括减法); 能够识别物体的形状和简单图形,并能简单地对其进行分类; 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数感算术:认识万以内的数字,能够进行简单的四次整数算术运算,培养初步的数感、符号意识和算术能力。
几何数量感:能够识别简单的三维图形和平面图形,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体验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认识常见的长度单位,形成初步的数量感和空间感概念。
量感应用:能够按照给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形成初步的数据认知。 了解主题活动中的货币单位、时间单位和基本方向,尝试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形成初步的数量感和应用意识。
生活应用:从日常生活中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将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形成初步的几何直觉和应用意识。
2.第二阶段教育(三至四年级)
认识自然数,体验小数和分数的形成过程,对小数和分数有初步的认识; 能够进行较复杂的整数四则算术运算和简单的小数、分数加减运算,并理解运算法则; 培养数感、运算能力和初步推理意识。
了解常见平面图形,体验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的测量过程,探索矩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理解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形成数量感、空间概念和初步的几何直觉。
体验简单的数据收集流程,了解数据收集、组织和呈现的简单方法; 理解平均值的含义,能够运用平均值解决问题; 培养初步的数据意识。
在主题活动中,学生可以进一步认识时间单位和方向,了解质量单位,尝试运用数学等学科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形成数量感、推理意识和应用意识。
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探索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独立思考和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够运用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来解决问题,并能够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 形成初步的模型意识、几何直觉和应用意识。
3. 第三阶段教育(5至6年级)
体验用字母表示数字的过程,认识自然数的一些特征,理解小数和分数的含义; 能够进行小数和分数的四种算术运算,探索数字运算的一致性; 培养符号意识、操作能力、推理意识。
探索几何图形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能够计算常见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常见三维图形的体积和表面积; 能够利用有序数对来确定点的位置,并进一步了解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性; 形成数量感、空间概念和几何直觉。
体验收集、组织和表达数据的过程,能够使用条形图、折线图表达数据,并做出简单的判断; 了解百分比的含义和随机现象的可能性; 培养数据意识和初步应用意识。
在主题活动和项目学习中理解负数,运用数学等学科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小数的初步认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形成数感、数量感、模型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尝试在实际情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探索和运用基本的数量关系以及几何直觉、逻辑推理等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形成模型意识、初步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通过1-6年级的数学学习,学生会对数学知识产生好奇心和渴求,并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小数的初步认识,相信自己能学好数学,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体验和领略数学之美。 初步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与沟通、反思与质疑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