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宋神宗赵煦
宋神宗赵煦是英宗长子。又名中真,他即位后,对政治软弱深感不满,一直很欣赏王安石的才华。因此,他即位后,为了振兴北宋,便下令王安石实行变法。这就是史称的王安石变法,又称熙宁变法。由于变法过于仓促,没有用对方法,最终还是失败了。不过,神宗还是维持了近二十年的新法。当时夏徽宗在位,其母党梁在位,西夏势力日渐衰落。宋神宗便下令出兵攻打西夏,希望一举灭掉西夏。在青州(今甘肃庆阳),宋军大败夏军,占领了西夏2000里土地。 但在永乐城之战中惨败,灭夏之举失败。事后宋神宗当众在朝堂痛哭,他胸怀大志,励精图治,一心想灭掉西夏,可惜野心未能得逞。
神宗即位后,深感忧虑北宋王朝积贫积弱,即位后即命王安石实行变法,以振兴北宋王朝,这就是王安石变法,又称熙宁变法。
元丰八年去世,年仅38岁,其子宋哲宗即位后,竭力履行父亲的遗志,谥号为体元仙道法固礼贤帝德王公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
7.宋哲宗赵煦
宋哲宗赵煦,本名雍,是神宗第六子,曾封延安王,神宗病危时被立为皇太子。哲宗即位后,年仅九岁,高太后当政。1093年,他掌权后,任用主张变法的大臣,打击保守派和中间派,贬司马光,将苏辙等人流放岭南,恢复免官法、保甲法、青苗法等,终止与西夏的议和,加强边防,屡屡击溃西夏,迫使其求和。
宋哲宗是北宋时期比较成功的一位皇帝,但宋哲宗在位期间,新党与旧党的派系斗争不但没有解决,反而愈演愈烈,为北宋灭亡埋下了祸根。宋哲宗的悲剧在于他的理想与实际能力差距巨大,他更像是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人,理论上有很多想法,但在实践中却缺乏应变和循规蹈矩的能力,难以处理各种复杂的矛盾和关系。
他在位十五年,二十四岁去世,谥号咸元帝、季道咸德定公、钦文睿武齐圣昭孝,葬于河南巩县永泰陵。
8.宋徽宗
宋徽宗(1082—1135年)。在位期间,任用蔡京、童贯等奸臣宦官,贪污暴政,掠夺民财。又崇尚道教,自称道皇。大兴宫殿园林,设局采集奇花异石,称“花石岗”。在京城修建“艮岳”,费财费力,引发农民起义。宣和七年(1125年),传位给钦宗赵焕,赵焕自称皇帝。他善书画,以花鸟画、“瘦金体”书法闻名。初学书法师从薛继,又师从黄庭坚学习草书。 其楷书瘦劲秀美,有“曲铁折金”之称宋朝历代皇帝,自成章法,有“瘦金”之称,传世书法作品有《真草千字文》、《兰亭帛抄本》等。
1127年三月底,金朝皇帝护送惠、钦二帝及其后妃、皇室成员、数千官员以及乐师、能工巧匠、御车、仪仗、冠服、礼器、天文仪器、珍宝玩物、皇家藏品、郡县图等北上,汴京公私积蓄全部被洗劫一空,北宋灭亡。由于此事发生在靖康年间,史称“靖康之变”。
宋徽宗被囚禁了九年,1135年四月甲子日,因精神受尽折磨,死在武国城。金熙宗将其葬于河南广宁(今河南洛阳市附近)。
9.宋钦宗赵焕(北宋最后一位皇帝)
北宋钦宗赵桓(1100-1156),北宋徽宗赵佶长子,生于1100年4月13日。1125年12月金军南侵,宋徽宗退位,赵佶在位一年零两个月。他优柔寡断,反复无常,对政治问题缺乏判断力。靖康之变时被金军俘虏,北伐。
南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病逝于燕京,终年57岁,葬于永贤陵(位于浙江绍兴东南宝山)。
10.宋高宗(南宋)
宋高宗(1107年—1187年)。宋徽宗之子。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俘虏宋徽宗、宋钦宗北上后,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改元建炎。他拒绝好战派抗金主张,南逃临安(今浙江杭州)建都,建立了南宋政权。在位期间英语作文,虽然被迫启用岳飞、韩世忠等将领抗金,但重用投降派的秦桧。后以割地、纳贡、归附等屈辱条件向金人乞降求和,并夺走了韩世忠等三将的兵权,杀死了岳飞。 1161年,金朝皇帝完颜亮撕毁和约,再次南侵,高宗以屈辱求和的国策遭到强烈反对,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传位给孝宗,自称皇帝。
1187年,病逝于临安宫德寿殿,终年八十一岁,葬于永思陵,著有《翰墨志》。
11.宋孝宗赵慎
宋孝宗赵申,生于建炎元年十月二十二日。他的六世祖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第四个儿子秦德芳太子。他的父亲是秀安熙亲王赵子珍。由于高宗唯一的儿子元懿太子早逝,没有子嗣,所以他只能在皇室中挑选一个继承人。于是,宋高宗就收了宋太祖的七世孙为义子,立他为太子。
绍兴三年(1133年)二月,任河州镇压使,谥号赵渊,改任贵州镇压使。十二年(1142年)正月,封为普安王。三十年(1160年)二月,封为太子,改号赵炜,封为建王。三十二年(1162年)五月,封为太子,改号赵慎。六月,高宗退位,孝宗即位,年号隆兴,立志收复中原,收复失地。 他为名将岳飞恢复谥号武穆,追封岳飞为鄂国公,整肃秦桧残余势力,命老将张俊北伐中原,但在符离被金军突然袭击,大败。
绍熙五年六月初九日(1194年6月28日),孝宗皇帝在临安重华宫去世。
12.宋光宗赵盾
赵盾,宋光宗(1147年-1200年)。1189年至1194年在位。孝宗第三子。1162年被封为恭亲王。乾道七年(1171年)立为太子。淳熙十六年(1189年)逊位。绍熙元年(1190年),李皇后奏请立嘉亲王赵括为太子,孝宗不肯。他被李皇后的话所欺骗,怀疑孝宗有意废黜自己,便不再朝拜孝宗。五年后,孝宗去世,他称病不出门吊丧,引起朝中大乱。 武则天听从赵汝玉等人的请求,立太子嘉即位,尊为太上皇帝。
庆元六年(1200年)春,光宗因忧郁过度而去世,葬于永崇陵(今浙江绍兴东南35里宝山)。
13.宋宁宗赵括
南宋第四位皇帝赵括,号庆元。宁宗即位后,任用赵汝愚、韩佗周,赵、韩两派争斗激烈。宰相赵汝愚主张理学,推举朱熹,企图组织韩佗周参与政治。宁宗罢免赵汝愚,韩派独揽大权,并裁定理学是伪学,禁止赵汝愚、朱熹等人担任官职、参加科举,这就是“庆元党禁”。直到1202年,禁令才有所放松。宁宗还追封岳飞为鄂王,剥夺秦桧的爵位,这既取悦了民心,也打击了投降派。1206年,韩佗周贸然北进,大败,被杨皇后所杀,和派控制了朝政。 1208年,与金签订了屈辱的《嘉定和约》。
1224年在宫中去世,在位30年,终年57岁去世,葬于茂陵。
14.宋理宗赵云
赵云,宋理宗。他是宋宁宗的养子。宋宁宗病死后,宰相史弥远拥立他为皇帝,年号宝庆。理宗即位后,史弥远当政,他纵酒色,朝政黑暗如初。1233年,史弥远去世,理宗即位。1234年联合蒙古军灭金。理宗崇尚理学,任用奸臣。1259年,蒙古军攻打鄂州,奸相贾似道纳贡,划长江为界,国家灭亡在即。
理宗死后,谥号为“建道北德大功福星烈文仁武圣明安孝”,庙号为理宗。据周密《启东野语》记载,最初提出“敬”、“纯”、“成”、“云”、“礼”五字作为候选庙号,最终选定“理宗”。但有人说“理宗”与金哀宗提出的谥号相同,于是改名为“理宗”。人们认为,基于理宗崇尚理学,这样的谐音名号才符合实际。
1264年十月,理宗病逝于临安,在位四十年,终年六十岁,葬于龙目陵。
15.宋度宗赵昱
宋度宗赵昱,荣王赵昱丙子,本名孟启,又号子、长元。宋理宗无子,便将其过继为子,先后封为建安王、永嘉王、忠王。1260年被立为太子。景定五年(1264年)十月,理宗病逝,同日继位,次年改年号为“咸淳”。宋度宗智商低于正常人,25岁即位,35岁时因酗酒、淫欲过度而死,是历史上荒淫、愚昧、无能的皇帝。他即位之时,金朝已亡多年,北方蒙元军队大举南下。 在国家危难之时,他将兵权交给奸臣贾似道,使得立足江南的南宋这个美好国度陷入黑暗。当时朝廷腐败无比,百姓生活贫困,而赵谌本人却依然奢靡荒淫,长期沉溺于酒色之中。南宋王朝已经到了末路,无可挽回,只能等待灭亡。
咸淳十年(1274年)七月二十五日,度宗因酗酒淫欲,在临安宫福宁殿去世。根据遗嘱,太子昭显继位。同年八月二十六日,谥号端文明武敬孝皇帝,庙号度宗皇帝。德祐元年(1275年)正月二十七日,葬于永绍陵。
16.宋恭帝赵献
宋恭帝赵献是度宗的嫡子,登基时年仅4岁。1276年,元军攻克临安,恭帝被俘。1274年,度宗因酗酒淫欲而死。年仅4岁的宋恭帝在奸臣贾似道的支持下登基,年号德祐。其祖母谢太后和母亲全太后在幕后统治国家,但军权和国权仍在贾似道手中。
1288年,忽必烈强迫他去西藏出家,1323年被处死。
17.宋端宗赵昺
宋端宗赵昺,是宋朝第十七位皇帝(1276年6月14日至1278年5月8日在位),在位2年,11岁去世。庙号端宗,谥号宇文昭武民孝帝或孝恭仁宇慈圣瑞文英武勤政帝。又称宋昺帝。他是宋度宗长子,宋恭帝兄长。曾封建国公、冀王、懿王等。
景炎三年(1278年)三月,端宗为躲避元将刘慎的追捕,乘船到广州外海避难。“龙舟”翻沉,端宗溺亡。左右手相助,端宗病倒。元军逼近,端宗只得由海路逃往龙州(今香港大屿山)。年仅十岁的小皇帝,屡遭颠簸,惊恐万分,病倒在地。数月后(1278年5月8日)端宗在龙州去世,葬于永福陵(今香港大屿山)。
18.宋威王赵昺
南宋魏王赵昺,汉族,南宋最后一位皇帝(第九位皇帝,1278年至1279年在位),在位2年,8岁去世。赵昺是宋度宗最小的儿子,曾封信公、广王、魏王。1276年2月,元军攻陷宋都临安(今浙江杭州),俘虏了5岁的宋恭帝和母亲权太后(恭帝祖母谢太后因病暂居临安)。他与兄长赵昺在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陈宜忠、母亲杨贵妃等南宋残部官员的支援下南逃。 蒙古军统帅伯颜一心要铲除南宋王室,便派张弘范、李亨等人追击,当时他被任命为天下兵马副元帅,判官为泉州。
1276年夏,赵昺即位,是为宋端宗皇帝。他随赵昺继续南逃。在元军的不断追击下,1278年,端宗因坠水而病逝。赵昺即位称帝,改年号为祥兴。在位期间,他以崖山(今广东新会崖门)为根据地,任命张世杰、陆秀夫为左右宰相,任用张世杰抗元、陆秀夫整顿内政。但由于种种原因,南宋最终于1279年3月在崖山海战中被元军击败,全军覆没。陆秀夫随后携当时年仅8岁的赵昺跳海而死,张世杰、杨贵妃等人也纷纷跳水殉国。 南宋最后一位皇帝去世,宋朝灭亡。
宋朝皇帝列表及简介相关文章:
一、宋代高怀德历史简介
2. 明代状元萧世忠简介
3.宋真宗赵恒
4. 宋代宫廷服饰简介
5.明开国名将常遇春简介
6. 宋朝高度文明的历史
宋朝皇帝列表及简介
宋朝灭亡之际,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民族融合与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对外交流频繁,文化艺术飞速发展。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整理的宋朝皇帝名单,以及他们的简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北宋皇帝列表
南宋皇帝列表
宋朝皇帝列表及简介
1.宋太祖赵匡胤(北宋)
宋太祖(927年—976年)即赵匡胤,是宋朝(960年—976年)的开国者,涿州(今河北涿县)人,原为后周宫廷巡按使。建隆元年(960年)发动陈桥兵变,“披黄袍”,夺取后周政权,在开封称帝,建立宋朝,史称北宋。建隆三年(963年)起,采取“先南后北”的统一全国战略,攻灭荆南等南方割据政权,在北方要地屯兵防守,还采取杯酒释兵权等策略,剥夺禁军旧将和诸侯国兵权。 他改革官制,任用文官为州郡刺史,中央增设副宰相(宰相),以枢密、三司马掌管军政、财政等,以分割宰相的权力,在位期间加强中央集权,结束了藩镇割据的局面,但其重文轻武、“内守外弱”的政策对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产生了很大影响。
以宋太祖为首的宋初领导集团艰苦奋斗、奋发图强,使宋初社会经济迅速繁荣。宋太祖减徭役、征收赋税、依法治国、兴修水利、发展生产、明吏治政、提倡农桑、移风易俗,做出了一系列英明决策。这些决策不仅以最快的速度治愈了200年战乱的创伤,而且迅速将宋朝推向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出现了历史上享有盛誉的“建隆之治”。
976年11月14日,赵匡胤去世,享年49岁,在位16年。
2.宋太宗赵光义
宋太宗赵炅(939—997年)。宋太祖之弟。本名匡义,后改名光义,即位后改名邈。参与陈桥驿兵变,拥立兄为帝。他继承宋太祖逐一平定割据政权的政策,迫使吴越王投降,并亲率大军伐灭北汉,收复幽云十六州。但两次伐辽失败后,采取消极守势。对内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扩大科举制度,创办崇文书院,编撰《太平御览》。注重兴修水利,开垦荒地。在位后期,剥削加剧,引发王小伯、李顺起义。 他背叛了“金匣之盟”,强迫其弟光美成为平民后杀害,并迫使其长子楚元佐王成为平民。
宋太宗晚年在政治谋划上循规蹈矩,逐渐导致了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也对宋朝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他的统治举措,还得从他的继位说起。按照封建王朝的长子继承制,赵光义本来是没有机会成为宋朝皇帝的,但最后却继承了兄长的爵位。这个特殊的继位结果,对宋朝的政治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甚至还反映在太宗的个人性格和生活中。
997年,病逝于汴京万寿殿,终年59岁。
3.宋真宗赵恒
宋真宗赵恒(968年—1022年),本名赵德昌,是唐太宗第三子,曾封为汉王、项王、寿王,后被立为太子。在位初年,即咸平、景德年间,他勤于政事,兴办经济,以善治国著称。但景德元年(1004年),辽国入侵澶州,真宗亲自率军出征。在澶渊之战中,他在城下立约,开创了以年贡求和的先例,以物换和平,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后期,他任用王钦若兴办吉事,东封泰山,西祀汾阳。 他还修建了许多佛寺、道观,浪费了人们的财力和劳力,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宋真宗是著名的学者,曾说过“书中自有金屋藏娇”,目的就是为了鼓励士人读书、参与政治,以便宋朝能够广纳贤才,治理好国家。
1022年,病逝于雄京宫延庆殿,终年55岁,在位25年,葬于永定陵。
4.宋仁宗赵祯
宋仁宗赵祯(1010—1063),本名守懿,是宋真宗之子,即位时年仅十三岁。章献皇太后隐居治国,历经十余年,亲政。其治国之初较为节俭,但在对西夏的战争中屡战屡败,被迫以银帛、茶叶等“年贡”妥协,又以增加年贡求和辽国。土地兼并和冗宫、冗兵、冗费现象日趋严重。虽任用范仲淹等人进行改革,结果失败。据《宋史》记载,其母李氏生下仁宗后,被刘德妃偷为亲生儿子。仁宗即位后,仍认刘皇后为生母。 李氏临终前不敢与母子相认,刘皇后死后,仁宗得知真相,追谥李氏为皇太后,后人根据这段历史写了《替身太子记》。
他在北宋以诗文闻名,苏轼、苏辙考中进士后,宋仁宗看了他们的文章,惊叹不已,说自己的后人找到了两位宰相。北宋时期,诗文、词曲、文学最辉煌的时刻,基本都是在他当政时期。这一切,一定和仁宗皇帝的仁慈和宽厚有很大关系。
1063年,仁宗在宫中福宁殿病逝,终年54岁。
5.宋英宗赵澍
宋英宗名赵澍,是太宗曾孙,太子濮允让之子。仁宗无子,英宗幼年时被仁宗接进宫中,赐号宗保。1050年任越州训导使,后任秦州守备使。1055年被立为太子。英宗在位期间,任用韩琦等旧臣宋朝历代皇帝,不愿改革,但与辽国、西夏没有发生战争。
英宗即位后仅半个月,宰相韩琦等人便向英宗提议,要求有关部门讨论英宗生父的地位问题。而此时,仁宗已经去世14个月了。英宗指示,这个问题要等到仁宗去世后,也就是24个月后再讨论。这显然是英宗为了减少谥号阻力而做出的姿态。治平二年四月九日,韩琦等人又提出了这个问题,于是英宗便下诏将议案送交太常礼院,提交两制以上官员讨论。由此引发了一场持续18个月的争论,这就是北宋历史上著名的“濮议”。
1067年,他因病在宫中福宁殿去世。他在位四年,与高皇后、狄青、杨延昭一起葬于永侯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