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技术进步、社会需求、经济发展等多重因素驱动,人工智能发展如火如荼,产业发展亟需人才储备。
近日,教育部官网公布了《普通高等学校高职(专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教育部根据有关学校、行业提交的增设专业建议,组织研究确定了2019年增设专业共9个,将于2020年起实施。新华社也对此进行了报道。
据了解,2015年教育部对旧版《普通高等学校高职教育指导专业目录》进行了修订,共涉及19个专业大类,随后2016年又新增13个专业,2017年新增6个专业,2018年新增3个专业。
此外,现行的2015年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教育专业管理规定》规定人工智能技术服务专业,专业目录实行动态管理,每5年修订一次;专业每年新增一次。
高职人工智能专业学制三年,面向人工智能产业及相关企事业单位。
公告显示,新增专业分为7个专业大类、8个专业类别,新增9个专业包括氢能技术应用、高铁综合维护技术、集成电路技术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服务、跨境电子商务、游学管理与服务、酒类营销与服务、冰雪设施运营与管理、墓园服务与管理等。
根据《办法》,9个新专业的学制均为3年。以下对人工智能技术服务专业进行详细介绍。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动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质,掌握人工智能基本专业理论知识和应用技术,具有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开发、系统管理和维护能力,从事人工智能相关应用开发、系统集成与运行维护、产品销售与咨询、售前和售后技术支持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就业方向:主要面向人工智能产业及应用相关企事业单位,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开发、系统运行维护、产品营销、技术支持等岗位,从事人工智能应用产品开发与测试、数据处理、系统运行维护、产品营销、技术支持等工作。
对接中职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与信息服务等。
继续教育本科专业:人工智能、智能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
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推动集成电路、第五代移动通信、航空发动机、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产业发展,实施重大短板装备专项,推进智能制造,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此次公布的新专业中,就有人工智能技术服务、集成电路技术应用、新能源燃料电池生产所需的氢能技术应用等。
人工智能人才缺口超500万,我国已探索高职、本科人才培养
据高盛发布的《全球人工智能产业分布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仅拥有全球人工智能人才库的5%左右,人才缺口超过500万。职业教育也是人才培养和输送的重要来源,紧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市场高度敏感是职业教育的一大优势。据了解,一些高职院校已开始了初步探索。
例如,《人工智能技术服务专业可行性研究报告》指出,高职院校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建设,可在现有的“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云计算技术与应用”“物联网技术与应用”等相关专业基础上进行二次延伸建设。
2018年1月,教育部公布专业备案审批结果显示,共有270所高职院校获准开设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388所高职院校开设物联网技术与应用专业,55所高职院校开设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据了解,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一批高职院校自2017年起开始依托相关专业探索设立人工智能学院。
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其中提出:加强人工智能领域专业建设。推进“新工科”建设,形成“人工智能+X”复合型专业培养新模式,到2020年建成100个“人工智能+X”复合型专业;推进重要方向教材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人工智能技术服务专业,到2020年网校头条,编写50本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建设50门人工智能领域国家级在线开放课程;在职业院校大数据、信息管理相关专业增加人工智能相关内容,培养人工智能应用领域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此外,本科高校也已陆续开设人工智能专业。今年3月,教育部公布了《关于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及审批结果的通知》,热门的人工智能被列入新增本科专业名单。浙江大学、同济大学等全国共有35所高校获得首批建设资格。
通知显示,人工智能专业代码为(T代表特殊专业),学位授予类别为工程。
为什么要设立人工智能专业?
在大学开设人工智能专业之前,大多数人都是通过培训班和网络课程来了解人工智能。Brain项目发起人、前百度首席科学家吴恩达曾开设了一门名为《机器学习》的课程,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经典课程。后来,他还在网易云课堂上推出了一门名为Deep(深度学习)的微专业课程。
吴恩达认为,AI课程可以带动更多人进入AI领域,从而构建AI驱动的社会。“我希望在AI驱动的社会里,人们能有更好的医疗保健、更好的学前教育、更便捷安全的出行。要实现这一切,光靠一家公司是不够的,全球各行各业的人都需要行动起来。”
对于高校设立人工智能专业,浙江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吴飞教授曾表示,“设立人工智能专业,将极大地促进教育资源的整合,建立新的教学体系,构筑人工智能学科的基石,有利于更加系统、更加完整的培养人工智能专业人才。”
人工智能专业学习什么?如何授课?
人工智能专业学什么?我们先来看看现在的AI人才的学历背景。根据加拿大AI公司首席执行官JF Gagne发布的2019年版《全球AI人才报告》,约有1/3的AI人才接受过计算机科学教育,但不同国家的学历背景分布略有不同,中国主要以计算机科学为主。
各国AI人才学术背景
学术背景与大学的培养目标密不可分。世界上开设人工智能专业的最早、最成熟的大学是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在哥伦比亚,人工智能几乎在所有领域都有研究,尤其是在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安全和隐私、软件调试、机器人和机器学习方面。建立了一系列实验室和相关研究小组:Peter K. Allen 哥伦比亚机器人实验室、Tony 机器学习实验室、Sheri K. Nayar 计算机视觉实验室等。
哥伦比亚大学对培养人工智能专业的总体目标进行了描述:
第一是全面学习与计算机直接相关的领域,如编程语言、操作系统与计算机体系结构、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计算复杂性与算法分析等,使学生掌握该领域所需的知识,并有能力参与计算机科学的应用与理论发展。
其次,学生可以选择将计算机科学与艺术、人文、数学、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领域相结合的混合课程。
第三是培养学生掌握机器学习技术和应用的知识。机器学习是一个快速发展的领域,在生物信息学、智能系统、金融、信息检索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等我国高校也都开设了人工智能专业培养方案。以浙江大学为例,浙江大学吴飞教授曾向新华社介绍过浙江大学课程的主要内容,人工智能是典型的交叉学科,核心课程会深入学习三类内容:以概率与统计为基础的数学课程、以程序设计与系统为基础的计算机课程、以知识表达、问题求解与机器学习为基础的人工智能课程。
“比如,概率论、数理统计、最优化方法、矩阵分解等内容,以前都是‘打包’在高等数学一门课里,现在这些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核心数学内容,都会被放在独立的课程里讲授。”
此外,2019年4月,教育部联合创新工场人工智能学院、北京大学启动“中国高校人工智能人才国际化培训计划”。根据教育部的规划,这一大型项目将在5年内为一流大学培养至少500名人工智能教师和5000名人工智能学生,并帮助500名人工智能教师回校开设人工智能课程,培养更多人工智能人才。这或将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人工智能人才批量培训计划。
专家热议:大学教育永远以人工智能等热门专业为重点到底正确吗?
目前AI专业人才在就业上具备一定优势,薪资位居前列,猎聘网2018年发布的《AI人才竞争力报告》提到,AI人才平均年薪在50万至60万元之间。
近日,搜狗发布2019年第三季度财报:
搜狗第三季度营业收入超过22亿元,同比增长17%,高于行业增速;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归属于搜狗的净利润达2.83亿元,同比增长47%。第三季度,搜狗营收和净利润双双创下历史新高。
小编看了一下主营业务的贡献,发现本季度AI占据了主导地位。
作为国内第一大语音应用,搜狗手机输入法日均用户数达4.64亿,搜狗日均语音请求量较一年前增长67%,峰值达8.3亿次。搜狗输入法依然是搜狗最大的依靠,看来AI语音识别有望成为搜狗变现的潜在增长引擎。
今日头条创始人张一鸣曾表示,今日头条对顶尖AI人才的薪酬没有上限。今日头条招聘人员还分享,AI技术专家、华为诺亚方舟实验室主任李航已加入今日头条。不仅团队由专家带领,今日头条还为顶尖人才提供100万美元的年薪和分红,加上期权,整体薪酬可能超过300万美元。
人工智能行业发展迅猛,预计2025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达到6.4万亿美元,未来全球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呈现爆发式增长。
高薪增加了人工智能专业的吸引力,但也有专家担心,重点发展人工智能专业会影响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其他非主流领域的人才培养。
关于学校教育,杜克大学教授陈怡然分享了一个值得思考的案例:
“前几天,我和几位企业里的计算机科学家坐下来聊天,大家都抱怨说,现在的学生除了人工智能,甚至深度学习,什么都不愿意学,所以很多岗位都找不到有相应专业背景的学生。”最后,大家都把矛头指向了我:作为大学,你们应该好好引导和教育学生,不要总是盯在人工智能等热门专业上。你们应该意识到,计算机科学与工程领域其实有很多基础方向,它们构成了整个生态系统和产业。
我说大家说的都很对,我完全赞同。只是有个小小的请求,你能不能跟老板说一下,把你说的那些岗位的工资调整到跟人工智能一样的水平?不然我们这些老师的工作就真的很难做了。大家立刻就转移话题了……”
作者简介:武汉微视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依托北京易微纤科技有限公司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算法、智能机器人等重大产品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课程方案,布局中部地区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战略:校企合作办学,支持学校和企业联合建设优质的机器人工程专业、机器人工程系、机器人技术与应用等机器人工程和相关智能科学专业;开设人工智能训练营,重点关注机器人工程、人工智能、智能科学与技术等相关专业,推动高校和企业人才智能化转型;建立人工智能机器人实训基地,重点关注人工智能、机器人视觉、机器人运动学、运动控制、智能制造等相关方向,提供实验技术平台,助力高校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