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一样,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办法就是把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吸收。”
高校人才培养是育人与育人统一的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高校人才培养和思想政治工作。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为解决培养谁、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根本问题指明了方向,为培养人才提供了全面的途径。全面推进思想政治课程建设,实现全员素质教育。跟随。
近年来,全国高校也不断进行实践探索,以思想政治课程建设为重要抓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教学。他们因地制宜,指出了区域。目前已初步形成了高校普遍重视、涉及部门广泛的政策。教师的动员和积极参与。
在此基础上,如何全面推进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建设,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跨越?经过广泛调查、深入研究,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课程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建设作出总体设计和全面部署。国家级普通高校思想政治课建设。
“这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战略性、关键性、有效途径。”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表示,思想政治课建设要在各高校实施。 、全面推进各专业,让每一位教师承担起育人的责任,让每一门课程发挥好育人作用,将专业课程与弘扬真善美结合起来,变“枯燥的说教”为“温情的教导” “ 改变。
如何实现这一转变?
着力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
《纲要》立足教学工作,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做什么、怎么做、谁来做”。适用于各级地方政府、高校、部门和教师,也适用于公共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对文、理、工、农、医、教育、艺术等各学科、专业提出了非常明确、具体的要求。
“由大水漫灌改为精准滴灌,为高校和教师扫清了认识的‘迷雾’,让每个教师找到了自己的‘角色’,发展了自己的‘特色’,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政治工作。” ”吴岩表示,在建设目标上,思政课与思政课同向而行,围绕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这一核心点,推动各高校思政课建设推动思想政治课理念形成广泛共识,全面提高教师开展思想政治课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基本健全协同配合的体制机制。推进思想政治课程建设,进一步提高高校德育实效。
在复旦大学副校长徐雷看来,“思政课建设是‘三轮育人’总体格局下的一项系统工程。它不是一个只建造几块球场的样板房项目。必须基于所有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的事实。”全体教师都有育人责任的“两所有”需要全面建设。
经过上海十几年的实践探索,上海思政课实现了三个“全覆盖”。各高校全面覆盖“中国系列”思想政治选修课。各高校全面覆盖综合素质课程改革。开展专业课程教育改革。复旦大学思政示范课程已覆盖各院系,示范专业已覆盖哲学社会科学各院系西安文理学院新教务系统,并不断延伸至理工科院系。
为充分发挥课程育人的主体作用,中国农业大学将课程教学大纲改为《教育大纲》,修改后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将政治教育有机融入整个教学过程,明确课程教学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达成程度之间的关系,将推动课程教育改革走深层次和落到实处。
为全面推进高校思想政治课建设,教育部明确了主要工作思路。必须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相统一,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一体化;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各类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素,既造就了“惊涛拍岸”的气势,又产生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坚持统筹协调和分类指导相统一网校头条,既加强顶层设计协同推进,又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特点加强分类指导;坚持总结继承与创新探索相统一,及时总结经验,选取典型典型,用点引领全面推进。
佳木斯大学校长孟尚久表示,“落实‘四个统一’,必须处理好‘食材’和‘盐’的关系。‘食材’和‘盐’就像知识传递和价值塑造一样。”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关系 食料视有形,盐有味 课程的思想政治追求是“食盐不见盐”。 “嗯。一场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盛宴,以专业课程的形式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
聚焦主力、主战场、主渠道
高校80%的教师是专业教师,80%的课程是专业课,学生80%的学习时间是专业学习。多年调查显示,80%的大学生认为专业课和专业课老师对他们的成长影响最为深远。吴岩表示,这四个80%是提出课程思想政治建设重要命题的现实基础。其中,前三个80%也构成了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抓手,即紧紧抓住专业课教师的“主力军”、专业课教学的“主战场”、打好专业课课堂“主渠道”,深入推进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政府和教育紧密结合。
教师是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他们开展思政课程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决定了思政课程建设能否取得实效。 《纲要》提出,要以能力提升、合作交流、示范引领、资源共享、理论研究为重点,鼓励教师进一步强化育人意识,找准教育正确角度,提高能力育人,确保思想政治课建设落到实处、取得成效。
近年来,各地高校也结合本地实际、办学条件积极探索。例如,2019年,天津组织了全市首次网上集体备课思想政治课,重点探讨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江西省试点双师同堂,部分高校试点思想政治教师与其他学科专业教师同班教学,指导实践教学;武汉大学“六院士同课”,为本科新生开设专业基础课《测绘概论》;北京理工大学开展午餐研修班系列活动,提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能力。 《课程思想政治》是每位专家分享的必选内容;山东省成立了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研究中心,统筹全省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研究与实践,建设专门网站,定期推送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案例。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是课程思想政治建设的根本依据。明确教学内容重点、科学设计教学体系、分类推进思政课,《纲要》要求各地高校在课程建设“主战场”上抓住这些重要抓手在实践中。
东北师范大学《关于修改新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将“师德”、“家国情怀”等教育指标置于毕业要求的首位,严格执行人才培养的支撑关系和权重。每门课程确保课程教人落实到细节;华北电力大学启动2019年“一系一课”课程思想政治示范课程建设计划;大庆师范学院以大庆铁人精神为课程教育特色,将“培育具有铁人精神的教师教育”。南京大学李向东教授在《宇宙简史》课程中将哲学与天文学紧密结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宇宙观同济大学“科学、文化与海洋”课程由著名海洋地质学家、中科院院士王平贤主讲,凝聚“海洋强国”文化,塑造学生科学文化。精神;南京农业大学以“茶”、“农耕”为代表的课程中,将“家国情怀、法治精神、社会责任、文化自信、人文素养”融入到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中;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与中华文明》课程升华了对中医的认识,提振了中医的文化自信。
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抢占课堂教学“主通道”,一方面要把思政课程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另一方面要综合利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将“思政课”融入课堂教学。 “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正如湖南大学副校长李树涛所说:“每一门课程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元素,但这些思想政治资源并不是直接暴露在课堂上的。” ”课程内容西安文理学院新教务系统,而是蕴藏在每个知识点背后,隐含着科学理论的深度,需要教师主动去发现、加工和利用。”
近年来,全国高校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近千万大学生参加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170万大学生参与“青春红色筑梦之旅”活动,探索实践“滴灌”。以“类型”、“沉浸式”、“体验式”思政课程模式开发出国内规模最大、最有温度的思政课程,积累了在实践课程中开展思政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 。
强化“三重保障”让学生“尝到甜头”
“从各地各高校早期的实践探索来看,思想政治课程的功能是全面的、突破性的。”上海科技大学纪委书记吴强表示,大家深刻认识到,高质量教学不仅要回答“教什么”、“怎么教”问题,更要进一步回答深层次的问题。解决了“为谁教”和“为什么教”的价值问题。
然而,思政课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真正落到实处、见效,就必须长期化、常态化、务实化、实效化、长期化。吴岩表示,这需要建立一系列机制,如师资培训机制、优质资源共享机制、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组织保障机制等。其中,尤其需要加强“ “三重保障”,即加强组织领导保障,让高校思政课建设有“势”;强化激励机制保障,让教师“有动力”开展思政课;强化考核评价保障,让学生学好思政课“尝到甜头”。
为全面推进高校思政课程建设,这一新政明确要求从三个层面完善组织领导,确保思政课程建设质量。宏观层面,教育部成立了思想政治课程建设协调小组,成立了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中观层面,各地加强对思想政治课程建设的领导,结合实际研究制定了思想政治课程建设工作方案。 、完善工作机制,加强政策协调和配套设施;微观层面,各高校建立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共同管理、教务部门牵头统筹管理、相关部门联动、部门联动、部门落实、思想政治课程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工作格局。
课程思政建设的最终受益者是学生,人才培养成效是评价的首要标准。新政要求在推进思政课建设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建立健全思政课成效多维度评价体系和监督检查机制。政治课程,研究制定科学化、多元化的思想政治课程。评价标准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想政治建设和教学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招聘、评价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内容。
“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是专业课程与弘扬真善美的结合,这种结合需要一个探索、挖掘、熔炼、加工的过程。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转变教学方式。”寓教于乐,不断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吴艳说,这个过程是一个化学反应,就是把老师的“我想告诉你”转化为学生“我想学什么?”的过程。让思政课变得共情、温暖、有爱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