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注
80年前艰巨而伟大的战略转变留下了无数感人的故事和不朽的史诗。 这是一座绵延25000里、由每一个足迹、每一滴血凝结而成的精神长城。
80年后的今天,“长城”依然雄伟。 它时刻提醒我们,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 我们派出专题报道组,重走长征,追随中央红军的足迹,重温80年前的艰辛,重拾历史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 那些历史上似乎从未熄灭过的火炬,依然在曾经闪耀过的地方闪耀着,温暖着、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 其实,这就是最有力的教育——精神传承。
江西省瑞金市解放小学副校长熊敏得知红井旁住着一位曾经是毛主席邻居的老人,便带着学生三度前往红井。 第三次终于打开了老爷子的聊天框。
红景位于瑞金沙洲坝,是当地标志性风景区。 1933年9月,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亲自率领几名战士挖土开工,并带领村民挖井。 后来,村民们把这口井称为“红井”,并在井旁立了一块木牌,上面写着一句流传全国的名言:“喝水不忘挖井人,永远不忘挖井人”。想念毛主席。” 新中国成立后,《勿忘挖井人》被纳入小学语文课本,影响了几代人。
从老人那里,同学们听到了许多关于苏区生活的细节。 大家把这些故事整理出来,整理成册。 15年来,解放小学编写了十几本此类校本教材。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使命,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责任。 瑞金,革命圣地,曾经孕育了中国最早的红色政权。 如今,历史在这里依然鲜活江西瑞金一中,那一抹红色依然代代相传。
红色记忆正在“说话”
红色根据地时期,瑞金只有24万人,但参军支援前线的却有11.3万人。 为革命牺牲了五万多人,其中长征期间死亡一万多人,相当于五分之一的瑞金人为革命牺牲。 正因为有这样一段动荡的历史,瑞金几乎每一座青山、每一条河流、每一个村庄都与红色紧密相连。
瑞金市叶坪中心小学的管理员花皮毛因此有一个梦想:让这些红色记忆“说话”,感动更多的人。
熊敏也想让红色记忆“说话”。 早在2001年,还是一名年轻教师的熊敏就想以瑞金的历史为背景,给孩子们上一堂红色教育课。 然而,在备课的过程中,熊敏发现现有的历史资料都比较宏观,不适合孩子们。
熊敏的祖父是一位完成长征的老红军战士。 熊敏记得江西瑞金一中,小时候,每当奶奶给爷爷讲长征的故事时,她都会入迷。 受此启发,熊敏开始寻找适合孩子的长征故事。 她联系党史档案馆,看望老红军战士,发动同事、学生、家长参与,把原本简单宏观的史料变成了生动的故事。
十五年后,熊敏从一名普通教师成为了学校的副校长。 每逢假期,孩子们去红色景区当义务导游,这已成为解放小学的传统。
在瑞金的中小学里,这样的场景随处可见。
位于瑞金四中校园内的谢家祠堂,曾是贺龙、郭沫若等人入党的地方。 每年开学的第一堂课都在这里举行。 新生们在这里了解了贺龙的生活,他们写的贺龙被收录进学校课本,成为重要的一课。
如今,在瑞金,一万多件珍贵的革命历史文物与一万多名学生配对,每件文物都有了新的“主人”; 500多名“红色小导游”活跃在野坪、沙洲坝等革命故居地,担任志愿者导游,用自己的见解讲述历史、宣传瑞金。
见证了近年来瑞金校园红色文化的勃勃生机,从小在瑞金长大的花皮毛表示,他心中的梦想正在变成现实。
红色教育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
一座从平地凸起的小山,高不超过50米,直径不到1000平方米。 山中奇石林立,古木参天。 山体四面悬崖峭壁。 这就是被誉为“长征第一山”的云石山。
1934年,陈发姑的丈夫朱继勋从云石山出发,开始了长征。 从此,75年来,陈发姑每天都等待丈夫回来。 2008年9月12日,她带着无尽的期待和遗憾离开了人世。
华屋村的17名年轻人也没有回来。 长征前夕,他们在村祠堂后的山坡上相会,各植了一棵松树。 今松林成林,英雄尚未归来。
瑞金四中副校长廖水源常常被这样的故事所感动:“长征的历史虽然已经遥远,但作为一座精神丰碑,必须深深铭刻在每一个瑞金人的心中。孩子,并代代相传。”
这是瑞金教育人的共识。 为此,他们以现场课程和活动课程为突破口。
现场课程给枯燥的德育提供了基础和活力; 活动课程使松散的社会实践活动有目标、有评价。
叶坪乡中心小学每年组织联合全乡21所学校和教学点组织“十天”红色主题活动,如读红色故事书、制作红色手抄报、出版红色黑板报等。 其中,“每一个”都有相应的社会实践课程或少先队活动课来总结和支撑。
以红党班级为例。 当地老红军讲完革命故事后,每个班级都会组织主题课。 班主任和少先队辅导员会根据教学目标引导孩子们认识故事中的正能量,并结合现实处理一些不好的事情。 讨论了社会现象。
在八一小学,参与学校管理10年的朱德中队,维持着大容量的学校秩序;
在瑞金一中,“红色文化进校园”的德育特色让学校成功申报江西省德育特色发展实验首批试点学校,为学校增添了一抹红色。以传统学科和素质教育为重点的德育;
在瑞金职校,红色德育将多元化的学生群体培养成了一批批技术过硬、德育兼备的复合型人才。
该课程将红色教育从大水漫灌转变为精准滴灌。
“00后”的长征精神
如今的中国屋村已成为真正的“中国屋”。
2012年,《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后,在各方支持下,花屋人民告别了低贱破败的生活。土坯房,每户都搬进了一栋255平方米的二层小西楼。
“我的曾祖父、祖父参加了长征,坚持革命,终于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在和平时期,我虽然没有机会参加长征,但我可以继承他们的选择我自己的方式。” 站在红军祠前,烈士后裔、黄沙小学学生华文天表达了自己的心愿。
近年来,金绥小学校长毛素莲发现,孩子们对长征越来越感兴趣。 有的孩子带来了苏区使用的货币,有的带来了红军穿的草鞋……毛素莲用每个孩子收集的实物和写下的经验制作了卡片,展示在学校走廊上。
2006年八一小学成立朱德中队时,只有一个班的孩子参加; 现在,朱德中队已成为全校孩子们积极加入的集体组织。
新学期伊始,钟巧妹终于如愿以偿,成为了朱德中队的中队长。 她说:“我会和队友一起去养老院做志愿者,去社区帮助有需要的人,这就是我们‘00后’一代的长征精神。”
82年前,在云石山下,中央红军为了心中的信仰从这里出发,开始了波澜壮阔的长征。
82年后,云石山依旧,络绎不绝的游客聆听“小红军”讲述当年红军战士的感人故事。
云石山,这座平凡的小山,凝聚了82年几代人的故事——红军、理想、信仰、未来、初心……(采访:张先锋、张挺、徐光明、余跃坤、甘田,写作者:张婷、余跃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