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457万人,比2021年增加80万人,增幅超21%; 与2017年相比,申请人数增加了256万人,增长了1.27倍。 研究生注册总数和增幅不断刷新。 他们的背后是品质升级的动力、“被迫经营”的压力和无法逃离社会。
就业是一种不同的事情吗?
不惜一切代价考研“进更多殿堂”
“我教授职业规划课程已有10年了。这门课通常在大一开设。每年第一堂课,我都会问学生未来四年的目标是什么。大约五年前,大约有50%班里的学生“有人说要考研。 现在,想要考研的学生比例高达80%。 即使到了高三,70%以上的人也在准备入学考试。”河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院长卞宇轩说。
同时,由于疫情、国际形势等原因,出国留学受到阻碍,部分学生改出国留学转至国内考研。 北京印艺学院的学生曾毅说,她原本打算出国留学,一直在考雅思,但由于COVID-19疫情,她转而去国内大学考研究生。
除了大学生,半月潭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不少考生在考研失利后选择了《二战》、《三战》。 这些年轻人要么聚集在考研寄宿基地,要么在学校附近租了几间房子备考。
考试临近了,我正忙着准备考试。
李顺平刚刚完成“二战”考试。 他告诉半月谈记者,他所在的寄宿基地大约有1500名考生准备考研。 备考的考生大多是“一战”失败的“二战”人,甚至还有“四战”考生。 一名备考学生:“我认识一个同专业的30多岁的人西南民族大学教务处,今年获得了‘第四届大赛’的冠军,必须去清华大学。”
青岛理工大学“三战”考生洪健说,他本科专业是交通工程,毕业后大部分工作都是在建筑工地。 他考研是为了转专业和转行,现在正准备报考计算机专业。 “今年高校的标准降低了,只要能找到学校读研究生就可以了。”
研究生是“本科生”吗?
装备升级还是逃离世界的借口?
半月谈记者了解考研原因时发现,一些学生热爱自己的专业,全身心投入学习。 然而,大多数学生在谈论考研目的时,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自己的申请权重,缓解普遍存在的社会就业焦虑; 其他学生则因为“不想成为局外人”而跟风报名备考; 而少数学生则抱着“想多玩几年”、“害怕成为社交兽”的心态加入考研大军。
考生在图书馆备考复习
——热爱所学的知识,通过“换轨道”开阔视野。
半月谈记者采访中发现,不少工科大学生热爱自己的专业,愿意致力于现代技术研究,渴望了解最前沿的知识。 同时,一些学生希望通过考研来提高研究生院校的声誉,从事自己感兴趣的专业。 河北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孟祥艳表示,一些学生在报考高考时没有考虑自己的专业选择。 通过考研后,他们还有重新选择的机会。
——只会给就业加分,读研不是终点。
采访中,不少学生坦言,他们对就业深感担忧,认为仅凭学士学位很难找到心仪的工作。 同时,他们还存在“不愿从事低端工作”、“不接受收入与自身素质不符的工作”等心理。
河北医科大学王晓表示,读医学研究生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想去大医院工作,不想去基层医院,就必须考研或者读博士; 苏州科技大学艺术师范专业的刘云云表示,自己未来想成为一名教师。 ,学士学位没有竞争力,只有读研究生才能找到好工作。
然而,随着研究生数量的增加,竞争压力也随之增加。 对此,有的同学表示不解,也有的认为应该继续读博士。
——盲目跟风,没有目标,安心随波逐流。
河北科技大学的王明彦告诉半月谈记者,其实他一开始并没有打算考研英语作文网,因为他觉得考研太难了。 但我身边考研的人越来越多,我也慢慢产生了考研的想法,但心里还是犹豫不决。
“直到2021年初,我还打算本科毕业后找工作。后来,我在社交媒体上看到别人关于校园生活和研究生生活的好记录,就萌生了继续深造的打算。”校园。” 2022级传播学专业学生曹芳华说。
——懒惰工作西南民族大学教务处,厌倦承担责任,躲进考研安全屋。
一些受访学生坦言,他们不想找工作、不想进入社会、不想承担社会和家庭责任。 北京高级人力资源经理王惠妍表示,一些大学生在面临就业压力时显得“僵化”、“麻木”,有的甚至选择“放下”。
苏州科技大学艺术师范专业的小郭告诉半月谈记者,自己想晚一点进入社会,还没有准备好成为“社会动物”。 考研可以暂时逃避找工作的压力和焦虑。 “读研究生也让我有时间思考自己以后想做什么。学校环境比较安静,所以我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做计划,不急于工作。”
“参与很重要”变成失业,
“屡次参战”怨恨很深
“有的同学没有想清楚毕业后去哪里,既没有认真准备考试,也没有认真找工作,浪费了大四的时间,最终考研失败,与高考失之交臂。”春秋两个就业黄金期,成为失业人员。”河北师范大学一位老师说。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教务处副处长何阳奇表示,通过考研规避就业压力,可能会将压力传导至研究生阶段。 此外,还有部分学生中断本科学业参加考研。 有些学生大四忙于考研,毕业实习敷衍,毕业论文和设计没有重点,这会对他们顺利完成本科学业产生负面影响。
一些高校就业中心负责人表示,过度促销考研会加剧社会因非理性升学欲望而产生的焦虑,加剧就业市场的扭曲。
江苏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周正松表示,当前的考研热潮也存在结构性失衡。 从招生比例来看,国家急需急需专业或重点领域招生比例较低。 本科招生计划要加强宏观调控和引导,对一些不符合社会需求的热门专业招生计划进行限制,减少本科生数量。 学生培养规模。 (任丽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