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演变,梯田“不方便机械化、耕作成本高”的缺点逐渐显现出来。 梯田废弃已成为湖南耕地保护工作中最棘手的问题之一。
仅算经济账,梯田的价值确实有限。 但如果考虑到粮食安全和独特的审美、生态和文化价值,梯田可以说是我们祖先留下的丰富遗产,不能轻易废弃。
湖南梯田分布图。基于清华大学地球系《2018年中国梯田分布图》。 颜色越深,梯田的密度越大。
美丽的湖南有山川河流的自然美、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美、拨云见日的劳动美。
如果你想找到一个融合以上元素、贯穿古今的代表性景观,梯田或许是最合适的。
本文从梯田的一些共性入手,逐步剖析湖南梯田的审美内涵。
01 刻在山上的“最美线条”
在画家眼中,山水都是由线条勾勒出来的。
我们找一张梯田图,做一下“去色”和“提线”处理,看看会是什么样子。
它变成了一组蛇形线。 这是正确的! 它是梯田景观的基本骨架。
美学家霍加斯在其经典著作《美的解析》中说蛇形线是最美的线条,“波浪线形状比直线、弧线更能创造美感;蛇形线条比波浪线更灵活、生动”。 这种观点概括为“蛇形线条是最美的线条”。
梯田景观包含多条蛇形线。 它们具有不同的粗细和间隔,传达出跳跃和不稳定的运动,从而给人以更强的美感体验。 后来的艺术家总结了“梯田曲线”的概念,并将其运用到家具、服装等现代生活用品的设计中。
“梯田线”设计的加湿器(图片来自白兴义等人的论文)
自然界中的“梯田曲线”是由沿山势分布的田埂组成。
山区、丘陵地区交通不便,搬土石方筑田埂非常耗时。 梯田形成后,需要全年耕作来维持。 我们今天看到的“梯田曲线”,是我们的祖先用锄头、耙子当刀笔,在山上雕刻、绘画的。
其中蕴含的劳动之美在古代诗人的笔下屡屡出现。
南宋范成写湘南黄岭山时,“虽说不是人间,实见锄头犁”,表现出惊讶和敬佩之情; 北宋吴巨厚描写湘中眉山时说:“不知昔时种玉米、麦,今何能种桑、麻。” 多一点快乐。
根据田脊材质,梯田可分为土坎、石坎、草坎梯田等。图为庞哥拍摄的湖南新化车田江石坎梯田。 它们有一种独特的粗犷美02“不同季节”的色彩
丰富多样的色彩也是梯田美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南大学吴灿等学者曾这样描述:
梯田景观的色彩随着四季气候和农耕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初春,田野里水汪汪的,像玉镜一样; 盛夏,绿色的庄稼卷起一排排绿浪; 金秋,稻穗成熟,山野一片金黄。 隆冬时节,山上白雪皑皑,一片洁白。
不仅四个季节的景色不同,全天的颜色也会随着光线的变化而变化。 当太阳初升时,晨雾散去,梯田渐渐被染上金色的光芒。 日出后,明暗光交替,不断更新色彩。 傍晚时分,炊烟袅袅,夕阳将梯田照得更加火红。
梯田色彩形态的多样性、层次的丰富性,给这片景观增添了绚丽迷人的魅力,正如郭熙在《临泉高致》中所描述的“四时景色各异”、“朝夕变化”。是不同的” “那种状态。
湖南睢宁县湖北梯田秋色,金山遍地
在湖南的梯田里,经常可以看到“满江红”——一种浮萍。
春夏绿,秋红,为梯田又增添了两分季节色彩。 如果要写诗的话,大概就是“绿波春波填千皮”、“红丸半桂山波面”。
浮萍2-4天即可翻倍,其极快的生长速度足以有效抑制田间杂草的生长; 湖南山区丘陵地区有“梯田养鱼”的传统,浮萍可作为鱼类的天然饲料; 具有良好的固氮功能。 秋收后,田里的水排干了,浮萍死了,就成了稻田里的高氮有机肥。
浮萍涂成的梯田色彩也蕴藏着生态之美。
湖南省新晃县屏南村,秋收后留下的浮萍梯田03关于“水”之美
中国的南北各地都有梯田。
马迁在《论梯田美的本质》一文中说:北方的梯田刚中带柔,南方的梯田软中带刚。 造成这种差异的因素有很多,水是其中重要的一个。 “山上几条若隐若现的皱纹,仿佛大地老人在沉思”,多写北方旱地梯田; “绿波分云阵,绿针插水插稻芽”,写的是南方的水稻梯田。
古代诗人在描写南方梯田时,常常提到一种叫做“椠”的引水工具。 它最常见的外观是多根竹子切成两半相连,一端连接出水口,另一端连接到稻田。 结构简单但实用,以溪流和农田为背景,颇为有趣。
唐代澧州(今湖南澧县)诗人李群玉《引水》中有“寒玉行秋泉,通罗洞深烟;声声不断”的诗句。暗流十里,潺潺水流过行人头顶。” 说的是沅水河流域山区竹林引水的景象。 北宋诗人陶弼在溆浦县白屋邑看到“一叠倚崖,一竿过岭引泉”,也讲了竹树引水的事。
湖南溆浦县后山花腰梯田,山顶隐藏着一棵引水竹
还有一处景观叫“木雕分水”,也很有趣。
山顶的水从沟里流下来。 将木块或石块水平放置在沟内,并在上面刻槽。 水槽起着分流的作用,将水引导到不同的方向,使下游的所有梯田都能得到滋养。 这个方法极其简单,却很好的解决了配水问题。
《木刻分水》
梯田养鱼也是具有代表性的生态美学景观。 下一章《梯田对于湖南意味着什么?》 是山上丘陵上的“鱼米之乡”,下面详细介绍。
如今,在湖南不少梯田地区,仍能看到“竹树引水”、“雕树引水”,“梯田养鱼”被赋予了新的生机。 它们体现了“微改造自然”的智慧,凸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
04 森林与田野相依为命
森林的水土保持功能对于梯田的生存至关重要。
梯田人民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有关森林保护的村规民约在湖南梯田地区十分普遍。
湖南西南部睢宁县地处雪峰山脉和南岭山脉交汇处,梯田较多。 县内保存有唐代至民国时期的护林碑100多块。 清光绪四年(1878年)的“万历护林碑”之一,清晰地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森林与农田关系的认识。 那些连接流的人。 一是洪水泛滥,坚固的地基崩塌; 随后,客树冲了过来,受损更加严重。 人民疲惫不堪,土地荒凉……”
湘中新化县水车镇紫鹊界梯田也有着浓厚的森林保护传统。 20世纪50、60年代,山林集体所有,传统的“私有制”森林保护制度不再适用。 当地人制定了新的村规民约。 “其中一条规定叫‘禁食’,意思是如果有人砍了一棵树,全班人就得去他家吃饭。” 西村九十多岁的老人罗叫银说。
紫鹊界梯田与森林、田野交织在一起(摄影/袁晓峰)
问题是,开垦梯田必然涉及到开山伐林。 如何调和这一矛盾呢?
梯田人的做法,通俗地说就是“主体功能区划”。 他们在山腰、山麓和低山上耕田蛇形线是最美的线条,把低海拔的山丘划为薪林。 高山山顶的森林作为重要的水土保持区,不会被触及。
如今,人们去紫鹊界等海拔跨度大的梯田,都能看到“山顶戴帽、山腰系带、山下穿裙”的景象。 ”。
据说山下地势平缓,自然可以开出大片的梯田。 远远望去,像山穿着一条裙子; 山腰地势崎岖,梯田狭长,仿佛山被一条带子包围着。 山顶的森林保护得很好,郁郁葱葱。 就像一座戴着帽子的大山。
在这奇观中,既有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美,也有人类劳动改造自然的美。
漫长的梯田农民开山砍石的艰苦历史也在相当程度上塑造了湖南人的性格。 详细内容将在后续章节中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