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第一代人感到教育被权势所控制,因此取消了高考,实行保送上大学的制度。 但问题是推荐指标太难量化,主观性强。 而且,被推荐的人可能政治上很合格,但文化素质达不到上大学的标准。 结果,“大学变成了小学”。 很多人进入大学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补课。 毕竟他们负债太多,而且有大量的人有资格进入大学。 学习的人才没有被系统吸纳,不仅造成浪费,而且在外流浪的人才更具破坏性,加剧社会不安定,民众普遍对这种制度不满。
人民日报首页,高考取消相关新闻
粉碎四人帮后恢复高考时间,第二代卷土重来,主动负责科学教育。 他犹豫不决,想改革旧制度。
1977年8月4日,第二代主席在人民大会堂主持召开科教工作座谈会。
在这次座谈会上,有一个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完整性。
座谈会的气氛已经很活跃了。 时年52岁的武汉大学化学系副教授查全兴长达15分钟的演讲引发了热烈讨论,将研讨会推向了高潮。 查全兴尖锐批评了现行招生制度的四个严重缺陷:埋没了人才,大量热爱科学、有前途的年轻人没有被选拔; 阻碍工农子女上大学; 败坏社会风气,助长不正之风。 ; 严重影响了中小学生和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他呼吁:“我们必须迅速做出决定,只争朝夕。 今年能做的事不要拖到明年。”
这一彻底、大胆的演讲深深震撼了在场的所有人,引起了大家的强烈共鸣。 正是这句令人震惊的话语,将1977年高考的入学日期提前了。
专家们的意见让邓小平感到震惊和鼓舞。 他问坐在他旁边的教育部部长刘夕耀:“今年恢复高考还来得及吗?” 刘夕瑶说道:“再推迟半年入学,还是来不及了。” 邓小平闻言,当场作出决定:“既然今年还有时间,那就坚决改掉!把原来写好的招生报告收回,根据大家的意见重写。”今年我们决心按要求招收学生,我们招收的学生必须符合要求。”
邓小平当场的决定赢得了全场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许多学者感动得热泪盈眶。 两天之内,整个北京城都知道了这个消息。
北京确实是国家的中心。 我们八月份就得到了消息。 北京很多人都欣喜若狂,激动不已。 许多没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在开始准备考试之前都流下了眼泪。 其他地区的人普遍来说,比北京人知道这个消息晚了近两个月,这意味着他们的审核时间比他们少了两个月。 。 。
随着国家重大政策的调整,全国人民也都知道了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全国各地的学习氛围都发生了变化。
1977年恢复高考引发了全社会的读书热潮,许多青少年的求知欲、读书欲被唤醒和激活。 这是恢复高考后上海图书馆门口的历史形象:一大早,图书馆还没开门,年轻人就已经在门口排队了。
上海图书馆的老员工还记得图书馆开馆时的盛况。 每天早上6点左右,上海图书馆门口就开始排起长队,开馆后,读者如潮水般涌入。 挤进图书馆的人基本不出去。 一旦出去,你的位置就没有了。 至今给老员工印象最深的是,涌入的人流竟然把门玻璃都撞碎了。 “那是英国人盖的房子,门很厚,玻璃也很厚恢复高考时间,碎玻璃不是一两个人能做到的。” 打开铁门的工作人员被推到门边,按在门上。 他踩在铁门上,不得不大声提醒:“轻点,轻点,别受伤!”
很多读者在图书馆里废寝忘食地读书学习,不少人正在做《数理化自学系列》的练习。 据一位担任上海图书馆读书组组长的老工作人员回忆:“当时最流行的一套书是《数理化自学丛书》,我们原来有大约有十套,但后来发现不行,不能满足这么多读者的需求,我们和新华书店商量,最后得到了新华书店的支持,又加了几十套。”
很多读者早上进来都会带上几个大饼,图书馆里还提供开水,直到晚上图书馆关门为止。 因为人太多了,窗台上也站满了人。 很多人连窗台都坐不了,只能坐在地板上,甚至坐在室外的阳台上。 当时有一个非常鼓舞人心的口号,那就是“把文革十年失去的时间补回来”。 这种蔚为壮观的读书景象,仅仅几年后,“读书无用论”就被叫停了。 这也印证了恩格斯的一句至理名言:“没有什么巨大的历史灾难是不被历史的进步所补偿的”。 ”
著名生物学家特朗普·布莱克、学者饶毅回忆
高考招生办法公布后,年轻人有了希望,全社会掀起了一股热潮,社会风气迅速好转。 一时之间,情况从原来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老师怕流氓的情况,变成了大家都以学习为重、流氓学生几乎消失、老师受到尊重的局面。
中国年轻人的学习热情一下子被激发起来。 他们为高考而努力,这是他们人生的转折点。
1977年上海高考的日期确定为12月11日至12日,这是新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冬季高考,也是最仓促的一次,因为恢复高考的消息传出。高考直到1977年10月21日才在报纸上刊登,距离考试期只剩下一个多月了。
当时的高考七、七年级学生王向明回忆道:“只用了40天,就得到了高考定论的消息。 当时没有审查材料。 当时中学教材一本叫《工程基础》,一本叫《农业基础》,而高考有两种方式。
现在大家都知道北京人提前知道消息有多重要了吧?
后来考入复旦大学的山东知青梁永安回忆
记得1977年9月的一个晚上,我一边在厂办公室抄东西,一边听国家广播新闻。 那个时候没有电视,只有广播。 我记得广播的第一个内容是关于恢复高考,这是从扩音器里传出来的。 我独自走出家门,站在二层工厂办公室的台阶上。 那时我心里就觉得我的生活要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了。
我知道我必须参加高考,我可能考不上好学校,但我想我应该能考上,因为即使我高中毕业去了农村,我带着两大箱书,每天晚上都看。 ,并保持学习的习惯。
听到这个消息后,我毫不犹豫地准备考试。
那年参加考试的1000多人中,只有28人被录取,所以比例很低。 但我和弟弟都考上了大学,爸爸很高兴。 他真的很高兴。
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中,同年级学生的年龄可能存在很大差异。 有很多叫父子、师徒、母女的东西,这也给校园带来了不一样的文化。
一位曾经教过这个班大学生的老师曾回忆道
这个班的学生是我教过的最特别的班级,也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班级。 那时我刚参加工作,但班里有很多比我大很多的学生。 这些学生都在社会上挣扎。 他们已经活了半辈子,作为精英中的精英考上了大学,所以他们都是好人,也都特别“坏”。 他们最喜欢做的就是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或者提出一个棘手的问题。 当老师无法下台时,许多女老师都被气哭了。 但现在想起来,还是很怀念。 以后学生们再也不会这么大胆了。 以后学生会一直记笔记,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 但那群“坏”学生却没有这样做。 一来到课堂,他们就瞪大了眼睛,竖起了耳朵。 他们喜欢老师犯了错误,然后向老师指出。 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也许老师和学生真的是平等的,有些美国大学的风格。
阿城老师在《80年代访谈录》中也和查建英谈过这一段。 他们说
1977年或1978年,我可以参加高考。 我认识了很多当时在大学当老师的人。 他们都说,一开始他们很讨厌这些跳进去考试又回来的人。 他们太难教了! 然而,这群人毕业离开了,开始感觉正常了。 高中毕业后,他们可以上大学。 不过,他们很想念这群人,说上课很无聊! 因为插队的人都受过良好的教育,有丰富的经验。 别告诉我什么马克思列宁主义教条。 不,我还有很多事等着让你难堪。 当老师可能会很无聊。 过了这一次,他们想,哦,再也没有这样的人了。
查建英:后来我成了“三课生”,就是上课记笔记的那种。 我知道这个情况是因为我赶上了“文革”后第一批恢复高考的学生。 我们是班里第三小的。 我在小学跳过了两个年级,才得以在郊区加入一支球队一年。 然而,我是班里年龄最小的,感到很自卑,因为我没有故事可讲,只能听课。 这群回城的知青真是个个都有故事、有经历,和老师讨论什么都不怕。 那真是一段特别的时光。
阿城: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 七十六年后,一大批社会精英突然进入高校!
查建英:(笑)中国历史上有一个非同寻常的现象。
阿城:(笑)其实我觉得这就是孔子和他的三千弟子的关系。 孔子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人。 我觉得他的学生除了颜回以外都是社会油人。 颜辉高中毕业。
查建英:最老实老实的一个。
阿城:是的,最诚实的人。 因此,他学习最认真,记笔记最勤奋。 像子路这样的人呢? 子路只比孔子小几岁! 自贡在春秋末期已是国际大商人。 怎么教这群学生啊! 所以你看《论语》,很多这样的学生都为难老师。
查建英:我一直很喜欢问问题! (笑)我想孔子有时会忍不住感叹:真是一群多刺的人啊! 还不如颜回呢! 至少我还有这么乖的学生,刚刚说:“回去吧,回去——”怎么说呢? 无论如何,只有颜回懂得仁的真谛。
阿城:(笑)是的。 孔子有弟子三千,圣人七十二人。 他们是一群社会油腻的人! 他们以为会在这里闲逛一段时间,然后就离开去为贵族服务。 有这样一个老师,他刁难他,问一些刁钻的问题,经常说:哎,你对那个人说仁就是这样,你现在怎么又说仁就是这样,这是怎么回事?
查建英:是的,教室里气氛很活跃。 这不仅仅是老大师们坐在一起聊天。 事实上,它有点像美国的研究生院。 大家围坐在一起,与老师讨论,甚至争论。
当时校园的气氛非常好。 人们到处讨论国事、哲学、人生、未来。 大家都很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每时每刻都想和大家讨论自己的想法。
那一代的年轻人光是听到、看到就受益匪浅。 这种平等、公开、自由的辩论是他们从未见过的。
现在他们是各行各业的领导者。 1977年、1978年两年报名人数超过1200万人,累计录取人数超过60万人。 这是中国教育史上录取率最低的两次。 所以,当时的大学生被称为天之骄子,是中国十年人才积累的全面爆发。
啊!可惜没赶上那个时代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