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最有效、最根本的途径。 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 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工匠。 职业教育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中德学院把握职业教育改革脉搏和方向,搭乘沪滇合作快车,借鉴德国模式,对接同济大学优质学科资源,探索高质量职业教育发展新路径。
“双轨制”本土化实践
“双元制”职业教育是传统“学徒制”培养方式与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相结合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一块钱在职业学校,另一块钱在企业。 其特点和目的是直接向企业输送成熟、合格的技术工人,是德国制造业长期繁荣的秘密武器。
作为中德合作的“尖子生”,同济大学以两国职业教育合作为背景,于2016年成立了同济大学中德职业教育联盟。 借沪滇扶贫合作优势,2018年3月,中德职业教育联盟云南省示范基地、同济大学·巴伐利亚文化教育部中德职业教师资格培训云南基地、中德(云南)跨企业培训中心,云南中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落地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第一年,学院招收了199名学生。 如今,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云南纺织职业学院、大理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昆明卫生职业学院等院校在校生近4000人。 大数据班、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班、物联网班、云计算班……专业数量从3个扩大到29个。
“职业院校大量学生来自农村,每个家庭都通过职业教育实现了大学生梦想。‘一人职教、一人就业、一户脱贫’已成为“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最快、最有效的方法。” 在云南 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赵伟表示,中德学院作为云南省职业教育创新改革发展的先行区和示范区,要辐射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从上海乃至德国到全省。
产教融合“毕业即就业”
在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奔驰班实训教室里,学生们围着一辆2022款奔驰C260轿车,一边听老师讲解,一边仔细观察零部件结构。 为了与市场保持一致,培训室的模型车模型和课程都会定期更新网校头条,以确保教师的教学和教具能够尽可能贴近不断更新的汽车技术的发展。
在这个学院里,类似的订单班还有很多。 仅就汽车专业而言,又细分为丰田班、奔驰班、福特班、北汽新能源班等,每个班每学期只招收30至50人。 与企业深度合作,提供精准培训。 探索学校与企业双主体教育模式,既招生又招收。 它将德国职业教育的“双元制”本土化,真正实现了对学生的培养。 道德、技能、能力的全面修养。
2018年至今,每一本《学生成长日记》记录了中德学院每个孩子的成长、蜕变以及学院学习型(双创)班级建设的成果。
中德职业学院院长张艳芳表示,学习型(大众创业)课堂建设作为云南中德职业教育改革的具体举措之一,与改革开放有着密切的逻辑。专业群重建、精品课程开发、人才培养计划修订。 连接。 通过在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4所高校3500余名2019级新生中推进学习(大众创业)班建设计划,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充分挖掘学生自身的学习潜力,通过研究基于学习、小组学习、项目式学习等学习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快速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综合归纳与分析能力、思维与创新能力如语言、文字、图表以及各种形式的表达能力。 经过探索学习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课堂建设,具有同济中德特色的职业教育模式已基本形成。 现已辐射职业学校4所、30个专业、100个班级、约7800名学生。
不久前,学院建筑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案例《基于“三融合、两融合”的现代学徒制建筑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实践》入选教育部2021年产教融合典型案例校企合作。 “三融合、两结合”的特色教育模式,通过“1+1+6”的师徒培养模式、实行12点学生管理、制定的企业工作标准。 它体现了双主修体育人模式,是学院本土化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的成功尝试。
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
完善云南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最终要靠当地教师和管理人才来担负起重任。 随着学院的蓬勃发展,急需建立一支能上讲台、能下施工现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学院借力中德合作项目中德职业学院,扛起了建设全省职业教育创新团队和管理创新团队的大旗。 全面提升云南省各级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提升云南职业教育师资水平,推动云南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2019年,中德学院为全省698名教师和管理人员组织培训,其中来自全省64个贫困县的212名教师和管理人员。 学院组建了6个专业组教学创新团队,制定了三年培养计划,分三批31名教师到同济大学进行半年脱产培训。 2020年组织全省教师419人赴同济大学培训,其中高职院校“三教改”教师创新团队培训班214人,全省思想政治教师培训班100人高职院校、本科生教师创新团队培训班。 班级有105人。 2021年组织开展云南省交通运输和文化旅游职业院校学校领导、职业教育研究人员、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辅导员、思政课教师培训项目。 培训覆盖全省26所初高中。 职业学院共有208名学生参加培训。
为给我省职业院校教师成长提供肥沃土壤,上海每年对口支援资金的一半用于组织师资培训。 云南职业教育教师一批批带着任务奔赴上海。 他们组队梳理教育部职业教育改革政策。 他们在同济大学老师的指导下中德职业学院,梳理了云南省支柱产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情况。 完成相关专业的职业导向分析,掌握课程地图、专业模块课程图、课程模块胜任力标签等专业人才培养工具的绘制方法。 通过学习国际标准《悉尼协议》,最终完成了专业人才大类培养计划、各专业最新人才培养计划以及课程标准的编写。 通过学习,教师更新了观念,开阔了视野,理清了思路。
这群边疆教师满载而归,将学习成果精心打磨成核心专业课程,在返岗时接受实践检验。 真正为推进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着眼未来,中德学院将紧紧围绕云南产业发展打造专业群。 在学院现有校企合作基础上,借鉴德国及世界先进职业教育发展经验,借鉴同济大学职业教育、工程教育专业和对德合作平台资源,结合专业和专业群,建设产业学院,实现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合作,实现校园、产业园区、社区三位一体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