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她成为“苏秋导演”和“杨导演”时,她发现一切并不像她想象的那样。 她的日常生活就是开各种会议、参加活动、进行繁琐的检查——比如灭火器是否超过使用期限、公共厕所的标识是否张贴到位、酒店厨房烟道清洁是否规范等。 , ETC。
杨素秋在临时任职期间最重要的经历是在短短六个月内建成了区级图书馆。 她不擅长赚钱,也不擅长官场各种微妙的人际交往。 她要克服资金紧张、预算有限等诸多现实困难,亲身经历了是选择一本有猫腻的“烂书”还是选择一本读者喜欢的好书的选择。 之间的游戏。
杨素秋在非虚构作品《世界上为什么有图书馆》中写下了这段“为官”的经历。 他在临时服务期间遇到的各种人、经历的各种事情,都通过图书馆的建设过程呈现出来。
建在购物中心地下的图书馆
杨素秋身材娇小,长相甜美,在陕西科技大学教授美学和文学课程。 她看上去是个好女孩,但她的人生轨迹却与大多数循规蹈矩的学者截然不同。 她4岁上小学,22岁硕士毕业。性格开朗,喜欢摇滚音乐。
她曾担任教师并参与弱势群体的社区服务。 她不想永远呆在大学里。 她一直想寻找机会走出校园,为社会做一些事情。 “我对官场的想象来自于小说和电视剧的构建。各级政府到底是如何运作的?在服务当地的过程中如何与民众沟通?我有兴趣体验这些事情。” 她在《世界上为什么有图书馆》中写道。
2020年春天,当杨素秋像往常一样收到陕西省委组织部发给各高校的文件时,距离她家仅两公里的“文旅体育局”似乎与她的专业比较接近陕科大为啥这么烂,引起了她的兴趣。 。 她应聘,同年秋天被调任西安市碑林区文化旅游体育局副局长。
到达碑林区后,她发现,作为西安的中心城区,碑林区没有公共图书馆。 随后,杨素秋接到筹建区级图书馆的任务。 她从小就喜欢读书。 她的父亲早逝,是一名物理老师。 不到30平米的家里,有上千本书,塞满了墙壁、床底下。 由于读书多,杨素秋识字早,4岁就进入小学一年级,15岁考入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 “当时我就觉得自己有一大笔钱可以买书了,心里高兴极了。” 她的脑海里想象了很多理想图书馆的画面,她很兴奋。
事实是,这个图书馆实际上是建在地下的。 原因很简单。 碑林区原规划建设一座集图书馆、文化中心、体育馆、档案馆为一体的区文体中心。 不料施工过程中出土文物,需要勘探,文体中心不得不暂停。 但根据国家规定,2020年各区县必须拥有面积不少于3000平方米的图书馆,图书馆建设被列为政府部门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 因此,该区决定先建一座过渡图书馆。
最终,购物中心的地下室满足了图书馆的建筑要求,成为了临时图书馆。 杨素秋第一次到工地时,发现地面凹凸不平,天花板少了几块,电线散乱,墙壁颜色不一致。 工地旁边的一家商场餐厅里还有一个隔油池,一股腐臭味飘了过来。
不仅现场环境恶劣,而且她的装修费也只有180万元。 图书馆必须设有复杂的防火分区。 最终,装修费用仅为每平方米500元左右,是普通居民家庭装修费用的一半。 而杨素秋的“理想”是:“如果我们有很多钱,我希望建一座漂亮的图书馆。巨大的玻璃窗,窗外一定有树,而且一定是老树,绿叶轻轻摇曳,靠窗的座位很受欢迎。”
一些图书馆成为书商库存的垃圾场
与经济拮据,不得不绞尽脑汁省钱相比,杨素秋把更多的精力花在如何选书上。 她有100万元买书。 政府网站发布建图书馆的公告后,杨素秋的办公室变得忙碌起来。
第一个书商显然背后有人,建议她购买八万本书,这是上级政府对图书馆考核的底线。 第二个书商表示,他可以以25%的折扣供货,这笔资金可以让他买很多书。 “领导会来检查的,书多了,你就更有面子了。” 第三个书商比较有能力,说他有现成的目录,几分钟就能完成数据。
书商陆续送来书单后,杨素秋发现,里面不仅有大量在书评网站上找不到的情感鸡汤书和小说,偶尔也有一些经典作家的书,但都没有。他们的著名作品。 经典作品不是由公认的优质出版社出版的,而是由很少听说的出版社出版的。 同时,参考书目中还夹杂着《高铁接触网运行驾驶员岗位》、《某某酒业摘录》等肤浅书籍。 “我突然明白为什么有些图书馆的书架上摆满了三流书籍。” 杨素秋无意中发现了一个行业潜规则:图书馆是公益场所,不赚钱。 添加一些“坏”书并不会影响图书馆的“性能”。 “相反,它会增加书商的利润,所以图书馆成了一些书商库存的倾倒地。
她从小就喜欢读书,但她无法接受要建的图书馆会是这个样子。 她决定绕过书商,自己挑选书籍。 “我还是希望图书的借阅率尽可能高。借阅率高,说明这个图书馆能更好地服务区内群众的需求。”
西安碑林是全国最大的石碑博物馆,距图书馆仅几分钟步行路程。 杨素秋决定以此作为图书馆的特色,设立专门的碑刻区。 图书馆位于购物中心地下。 杨素秋判断,很多家长在购物时都会把孩子送到这里“免费看护”,所以专门打造了一个儿童阅读区。 除了品牌童书出版社的经典绘本和漫画书外,她还买了很多立体书。 一本立体书售价近百元。 装修时非常节约的杨素秋,大方地采购了相当多的数量。 她说,如果没有在公共图书馆获得阅读的机会,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可能永远都没有机会接触到公共图书馆。 这些都是设计精美、高品质的儿童读物。
就这样,杨素秋依靠自己的阅读和知识积累,再参考各种好书排行榜和出版社的年度最佳图书,筛选出一万本图书,完成了碑林区图书馆的第一批图书。 2021年4月22日,图书馆顺利开馆。 图书馆开馆前,杨素秋在当地微信公众号“贞观”上写了一篇文章,“我们花了半年时间,在西安市中心建成了一座并不网红的图书馆。” 没想到这篇文章发出后就火了。 。 中央电视台《新闻周刊》栏目到西安采访她时,称她为“公共选书人”。
如果纳税人真想读“鸡汤”书怎么办?
图书馆第二次新增新书时,杨素秋向50多位读者、大学老师、中学老师、摄影师、科学家发出了选书邀请,希望他们推荐更广泛、适合所有人的图书。各种各样的人。
漫画爱好者夏目推荐了《夏目友人帐》、《文豪野犬》等经典漫画。 大学老师陈悦推荐她购买《剑桥科学史》、《欧洲大学史》等昂贵的西方经典名著,因为这些好书的读者买不起购买费用。 陈越提醒杨素秋,读书应该是人类的首要任务。 只有了解知识生产的历史,才能缓解对自我的过度关注。 喜欢研究佛教的学者王云推荐了《僧侣与哲学家》《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虽然这份参考书目经过精心编撰,但仍然引起了一些读者的争议。 上周末,杨素秋在苏州诚品书店参加读者见面会时,说有朋友来图书馆参观,指着一本“煮好的鸡汤书”惊讶地问:“你还会选择这本书吗?” ?”她理解朋友的想法,但她也有自己的考虑。 “第一,图书馆是用纳税人的钱建的,如果纳税人真想看这本书,你会买给他吗?第二,如果《鸡汤》确实能给一些人带来及时的安慰呢?我也是。” 18岁那年,我被‘鸡汤’安抚了。”
杨素秋说,图书馆的“鸡汤”是精心挑选、“煮得更好”的,读书应该是一个爬楼梯的过程。 以备受争议的《成功学习》书籍为例,如果你对创业有帮助的话,就应该向此类读者提供该领域的书籍。
杨素秋喜欢经常自我反省。 在与中学生、退休人士、盲人等社区读者更多接触后,她打破了一些无意识的精英视角,更清楚地看到每个人都受到自身经历的限制。 存在认知盲点。 她曾经以为大家都知道公共图书馆提供免费借阅服务。 经过一番研究,她发现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个爱书常识。 “我绝对不是责怪群众无知,我责怪的是,我作为西安市碑林区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为什么不让群众知道这是免费的?这是我的责任,而不是大众的责任,所以我认为公共文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杨素秋在接受央视采访时曾表示,图书馆不应该是政绩工程,也不应该是网红打卡的地方,而应该是人们可以安静读书的地方。 “在皮肤和灵魂之间,我们首先还是选择灵魂。”
对话杨素秋:别说图书馆没用。 一旦建成,人们就会来。
公开“潜规则”不用担心得罪人
第一财经:“世界上为什么会有图书馆?” 详细记录了你在临时工作期间的知识和经历,生动地描述了你在政府部门看到的大大小小的人物和日常运作。 我很好奇,你的上司和下属看到你时是什么反应?
杨素秋:我从不同渠道听说,很多人都看过这本书,他们的反应都是一样的——保持沉默。 这和我临时受聘时在“贞观”公众号上发文章《我们花了半年时间,在西安市中心建起一座并不网红的图书馆》时的反应是一样的。 我的文章发表后,在网络上疯传,浏览量超过了六万,远高于平时的数据。 很多同事都想支持我,但又无法表达清楚,只能等我临时工作结束后才给我打电话。 这是非常微妙的。 其实他们并不是没有感情,而是在那个位置上,对我的任何言论都可能有风险。 我很理解他们的处境,那就是他们做事要小心。 所以从表面上看,他们读完这本书后,既没有正面的赞扬,也没有负面的批评陕科大为啥这么烂,更没有丝毫的干扰。 但我私下得到的信息却不是这样的。 只是他们不方便公开表达而已。
第一财经记者:书中还描述了很多官场等级和权力投射到日常生活中的微妙细节、规则和规定,以及政府部门的一些心态,比如上级要求“公正”。别惹麻烦”,以及公共图书馆选书背后的原因。 作为一名曾经的挂职干部,你公开这些“潜规则”就不怕得罪人吗?
杨素秋:这部分我当然考虑过,而且我在后记中也说了,已经删除了。 政府里的每个人都有化名,我已经掩盖了那些参与批评的人的具体名字。 因为我借书并不是想发泄个人的愤怒或者报复任何人,而是想反映一些现象,而且目的是积极的。 但我发现的问题应该如实告诉。
也有人说,如果我出版这本书,肯定会有人不喜欢我,或者诸如此类的。 这部分风险必须由我来承担。 我不想影响我以前的同事。 我尽力保护他们正常的工作环境和生活。 我不想让他们被这本书打扰。 我会为我做任何事。
现代版的《官场模样》?
第一财经记者:网上有读者称这本书是现代版的《官场启示录》。 对于这样的评价你怎么看?
杨素秋:我并没有强烈的愿望把它写成“官场出现的记录”。 书中对政府部门的观察是为建设图书馆的主线服务的,但我不希望主线像插花一样,断了根,只留下花在花瓶里,这样就会几天后就会枯萎。 我想给花带来一些根和土壤,所以我必须描述图书馆后面政府部门的环境。 有的读者,包括一些人,想知道我为什么要描述西安的饮食、风土人情呢? 这不是题外话,但我希望图书馆的土壤能够带来更多的养分,因为它是在西安这座城市的多面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我还在书中写了几个关于推荐人的故事。 当时我也和编辑商量过,如果把这三万字砍掉,就有可能出一本书。 但如果把推荐人的故事砍掉,只列出他们推荐的书,内容就会很枯燥。 因为他们推荐的好书是与他们的生活相关的,而这些书又构成了推荐者生活的一部分。 我觉得只有写出背后的故事,人们才会愿意去读他们推荐的书。
例如,许多人对摄影师有刻板印象,认为他们更关注图片和视觉艺术。 但宋璐给我列出书籍时,除了推荐《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世界摄影史》等专业书籍外,还有苏珊·桑塔格的《论他人的痛苦》和约翰·伯杰的《抵抗》 ”。 《幸运儿——一位乡村医生的故事》。 我很好奇他为什么推荐《关于他人的痛苦》。 他表示,理解他人的痛苦是视觉工作者的一种心理准备。 他长期拍摄题材为《智障人士的退休关怀》。 他用什么角度拍摄的? 这取决于您如何了解您的主题。
第一财经记者:在您的书中,您也坦诚地谈到了参加多项活动时“被重视”和“被忽视”的感受。 也有一次忘记带身份证,无法进入革命景区,心里着急。 我跟景区说“我是领导”,希望得到通融,但我立刻意识到自己“膨胀”、“虚荣”。 为什么你愿意暴露这些情绪?
杨素秋:其实没关系。 我认为判断一个人是否是知识分子,或者一个人是否走在成为知识分子的道路上,最重要的是他是否能够经常反思自己。 如果一个人只是掌握了很多知识,并且非常自满,那么他最终会成为一个学者。 我也在生活中反省自己。 比如,我今天和孩子说话、沟通的方式有问题吗? 他长大了,我是比他长得慢,还是还没有长大?
永远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第一财经记者:尽管历经波折,碑林区图书馆还是按照您的设想建成了。 有人说你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 还是因为你只是一个临时干部,毕竟没有太多的利益与周围的人纠缠,所以你能顶住所有的压力,做你想做的事?
杨素秋:我觉得这个问题问得好。 首先我要说的是,很多认识我的人都说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不仅仅是在建图书馆方面。 以前在工作中他们也这样评价我。 比如,一位领导说:“你就像生活在云端,你能从那里下来吗?你能世俗一点吗?” 因为我和我的学生关系很好。 ,我很愿意把精力花在上课上,我的科研成绩平平。 我不在乎我的职称或我是否可以申请研究课题。 有的年份甚至可能达不到学校的考核指标而被扣工资。 但当我看到自己的工资单时,我立即扣除了它(笑)并继续做我认为应该做的事情,那就是读书,教好学生。 我承认我确实不太擅长科学研究。 我更擅长散文、非小说和其他类型的写作——你必须清楚地认识到问题,不要在你不擅长的事情上竞争。 幸运的是,我们学校一直对我很好。 多次获得全校级教学竞赛第一名、省级教学竞赛一等奖,并最终晋升为副教授。
在为碑林区图书馆编目图书时,我的想法很简单:把事情做好。 说实话,我的临时工资每一分钱都是我原来的单位陕西科技大学给我的。 也就是说,我在碑林区工作一年,并没有得到任何实际的物质报酬。 如果我不编书目,天天在碑林区闲逛,我还能抽出时间做自己的科研不是吗? 而我则拒绝了书商提供的书籍,自己整理。 我不得不加班,一直熬夜。 目的是什么? 这一点我已经说过很多次了。 我并不是特别英雄或高尚。 那时我就像一个面包师,非常想开发面包。 我关心食物的质量,不能容忍面包店里变质的面粉。
所以回答问题的第一部分,我今天并没有成为这个人。 第二个问题是,因为我只有一份临时工作,我敢这样做吗?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 如果我问自己,如果我要在这里工作两三年,我还会这样做吗? 我希望事实如此,并且我能够坚持下去。 但你认为我能坚持到30年吗? 我不知道,我也不敢给你这么明确的表达。 当然,有时候我会做出适度的妥协和走弯路,但我不会妥协太多。 我以前的生活经历告诉我,有很多人为了获得职称或其他原因强迫自己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 我不想那样做。 我总觉得我们应该坚守一些内心的原则,有一个底线。 有句话说,性格决定命运。 我更在乎自由的内心生活。 即使这会让我减少很多收入,或者失去很多“好处”,也没关系。
第一财经:你为什么有这样的性格?
杨素秋:可能和小时候的生活环境有关系。 我的父亲是一名物理老师。 他还喜欢画画。 他领导学校的艺术俱乐部班。 他还喜欢乐器。 小时候我们家虽然生活贫困,但精神生活却很丰富。 他经常和我们一起弹钢琴,教我们画画,还找了很多书给我们看。 他用这些实际行动告诉我,精神生活远比物质生活重要,所以现在虽然我收入平平,没有车,但我更容易快乐。
社区图书馆应更加面向老百姓
第一财经记者:碑林区图书馆现在之所以评价这么高,主要是因为它的藏书很好。 不过,您自己也认识到,这种单纯依靠个人力量形成图书馆目录的方法很难推广。 您是否担心,随着您的临时职位结束,他们将无法承受您曾经抵制的某些势力的影响,在更新书目方面偏离最初的纯洁性,最终变得像许多图书馆一样无法吸引读者?
杨素秋:以前也有这样的担心,但是我出去两年了,有时他们也会找我帮忙选书。 我也在和国内一些图书馆专业人士交流,希望提出这个问题,看看能否在省、市、区、街道、社区等不同级别的图书馆因地制宜地推动编目方法的推广,比如:省级图书馆和社区图书馆的侧重点肯定是不一样的。 省级图书馆有很多经典书籍,而社区图书馆则更面向老百姓,特别是普通家庭,或者低收入家庭。
我去过低收入家庭。 很多人忙于谋生,家里没有书架。 即使父母有一些钱,也不知道该给孩子买什么书。 孩子放学做完作业后,就只能看电视或者玩手机。 如果他们家附近有一个好的图书馆,孩子可以去那里吗? 正如纪录片《但还有书》中的居美喇嘛一样,建在草原上的图书馆给牧民的孩子们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不要说图书馆没用。 一旦建成,人们就会来。
第一财经记者:这两年大学生就业难,引起很多人的思考。 有分析称,这种情况与大学教育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有关。 确实,很多大学教师,尤其是文科教师,人生轨迹很简单,就是读书、做研究,从来没有到社会上工作过。 或者和你一样,在政府部门工作,接触基层社会。 回到大学后,你有没有想过,在当今这个快速变革、内卷化的时代,大学教师应该具备哪些能力,才能更好地将学生与社会需求相匹配? 大学教师是否应该更多地走出校园?
杨素秋:我觉得你这个问题问得很好。 在陕西科技大学,我主要教授美学原理、艺术史、小说选修课。 我的学生大部分从事工业设计。 我自己也会反思这个问题。 所教授的内容对学生有用吗? 我是否经常更新PPT? 包括虚拟现实、虚拟现实在内的各种新技术出现后,我们讨论了它们会对设计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学生需要培养什么样的竞争力,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而不被淘汰。
时代的变化也要求教师发展各种能力。 不能以僵化、固定的方式传授知识,而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我在书中还写到,一些大学教师的研究滞后于社会。 比如,他们向文化和旅游部门提出建议,表示要“文化旅游+”,提倡民宿与咖啡结合。 其实有些民宿已经有很多好玩的项目了,比如塔罗牌沙龙、摇摆舞沙龙,为什么还要写这样的建议呢? 因为他没有出来调查,也见不到其他人,只是待在自己的班级里。 当然,我认为大学老师不一定要到外面工作,但一定要接触新的事物,比如尝试如何使用、关注网络上传播的最新信息、阅读一些前沿网站等。 。 如果系统太封闭,就没有自来水源,就会凝固。 时间长了,系统就会出现问题。
《世界上为什么会有图书馆》
杨素秋 撰稿
上海译文出版社2024年1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