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持续了43天,双方投入兵力超过10万。 原本是局部规模的战斗,竟然变成了一场著名的战斗。 战斗中,“联合国军”共向上甘岭两座小山岗倾泻炮弹190万发、炸弹5000枚。 一天最多发射30万发炮弹,平均每秒6发,每平方米土地爆炸76枚炸弹。 上甘岭上空几乎每天都弥漫着火药烟雾,如同乌云一般。 如果你抓起一把沙子,其中一半将是铁屑和弹壳。 整个上甘岭战役,志愿军共击退敌人900次进攻。 志愿军伤亡11529人,伤亡率超过20%。 “联合国军”伤亡25498人,伤亡率超过40%; 同时,有300架飞机被击落受伤; 40辆坦克和61门大口径火炮被摧毁。 这样的伤亡率和日均伤亡对于美国人来说是极其可怕的数字,因为美国认为太平洋战争中的硫磺岛战役伤亡率最高,只有32.6%。 就这样,敌人所谓的“一年来最强大的进攻”以彻底失败而告终。
消息传到北京,全国人民兴奋不已。 12月16日,毛泽东就朝鲜战争的形势和特点发表讲话,高度评价上甘岭战役。 12月18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庆祝我军在上甘岭前线取得伟大胜利》,将庆祝上甘岭胜利的活动推向高潮。
士兵们还是很愿意拍照的。 他们说:“拿着吧,如果你觉得不舒服,就窒息吧。”
谈及拍摄过程,高亚雄回忆道:
上甘岭是朝鲜的一个小村庄,只有两座小山。 我有一台解放战争时期缴获的徕卡3相机,还有一部阿克法的黑白胶卷——这是我军战士在国内战场上拍摄的两部胶卷之一。 士兵们不知道那是什么,就把它打开,全部暴露出来。 整个战斗过程中,我拍了100多张底片。 当时我没有意识到我需要拍更多照片。 上战场的时候,我还带着手枪和相机,所以我是一名“双枪手”。 我和另外两位摄影师在隧道里共用一个贝壳箱,我们可以蹲在上面。 隧道内的空间很小,有时节假日期间就像火车车厢一样拥挤。 当我不充电的时候,我就在隧道里拍照。 当时,隧道里漆黑一片,没有闪光,只有镁粉。 用火柴碰一下,就会发出“啪”的一声,冒出白烟,非常令人窒息。 尽管如此,士兵们仍然愿意拍照。 他们说,就这样吧,如果疼的话,就这样吧。 我从B按钮开始,打开相机,点燃镁粉。 镁粉不多,我们就捡起美国人投掷的未爆炸照明弹,倒出镁粉,用军用电池连接到相机上。 电池与镁粉连接。 我们到处按下快门。 镁粉已打开。 这个原生方法就相当不错了。
即使是没有战争历史知识的中国人,也会因为电影《上甘岭》和歌曲《我的祖国》而知道抗美援朝战场上的“上甘岭战役”。 虽然电影很美,但它终究是后来的艺术品而不是场景的真实记录。 了解这场战斗的人可能会说:“当时在如此惨烈的战斗中,根本不可能顾及拍照之类的事情。” 事实上,在英勇的上甘岭志愿军战士中,确实有战地摄影师,其中之一就是高亚雄。 这篇文章是高亚雄的回忆。
火药烟雾、硫磺、血液、粪便和尿液的气味充满了隧道,令人窒息。
我是第15军(师长秦基伟)和第45师(师长崔建功)的摄影师。 当时,每个部门都有专职摄影师。 当时我们没有给记者打电话。 上甘岭战斗时我也在坑道里。 在43天的战斗中,我在前沿阵地呆了近20天。 隧道被轰炸得泥土不断落下,没有光线,空气浑浊。 毒气、凝固汽油弹、火焰喷射器、炸药包……敌人使用了各种各样的武器。 坑道内大小便无法及时处理,烈士尸体无法及时安葬。 火药烟雾、硫磺、血腥、粪便、尿液的气味弥漫在地道里,让人窒息。 隧道里最缺的就是水,压缩饼干根本无法吞咽。 有时候甚至要喝尿,但是没有水喝,尿也很少……
秦继伟将军的回忆录是这样描述上甘岭战役的:1952年的朝鲜战场,中朝军队先后取得胜利,但美军不想在谈判桌上丢面子,想赢得更多的筹码战场上,于是就形成了边界。 边打边说,边打边说,边说打斗的情况。 10月,美军单方面任意中止谈判。 美国首席谈判代表哈里森高喊:“让枪来说话!” 随后他们开始了“黄金攻势”。 当时,五圣山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它是朝鲜东海岸与西海岸的连接点,控制着金化、铁原、平康三角地带,是朝鲜中部平原的天然屏障。 志愿军占领后,可以俯瞰敌军纵深,直接威胁“联合国军”金华防线,稳定“三十八线”战线; 如果“联合国军”攻占五圣山,就相当于从中线突破志愿军防线,从而危及整个朝鲜战线。 不足3.7平方公里的上甘岭,是掌控五圣山命脉的高地。 所谓“金华攻势”的重点是攻克上甘岭,突破五圣山防线。
当时,中朝军队已转向战略防御,在上甘岭地区构筑工事已近一年时间。 美军第八集团军总司令范弗利特原计划仅用两个营、五天、伤亡200人攻克上甘岭。
1952年10月14日凌晨3时30分,美军第八集团军司令范弗利特通过首尔美联社记者向全世界宣布:“金华攻势已经开始(指上甘岭攻势)!” 半小时后,美军第8集团军第7师及所属朝鲜第2师16个炮兵营的300门火炮、40架飞机和120辆坦克向两个高地发射了30万多发炮弹,投下500枚炸弹上甘岭597.9和537.7。 我军地面工事几乎全部被摧毁。 这一天,45师135团歼敌1900余人,击毁坦克3辆,俘获坦克1辆,伤亡500余人。
“谁能把苹果送进隧道,就记二等功!”
我也跟着部队去了前线。 虽然我是一名摄影师上甘岭战役双方伤亡真实数字,但在这样的条件下也很难拍出好照片。 大部分战斗都发生在晚上,我只有在白天反击时才能射击。 现在看到的照片是白天反击时拍的,返回隧道前只拍了一张照片。 我什至不认识照片中的士兵。 由于伤亡太大,为了维持部队番号,不断补充人员,连队不断重组。 我只知道他们是45师的。
高地丢了又收复,又又丢了。 最终,由于敌强我弱,弹药供应不足,志愿军被迫转入坑道坚持斗争。 地道战比阵地战更困难。 敌人利用有利地形,对15军采取构筑工事、堵塞坑道、堵石填土、轰炸爆破、切断水源、喷毒烟雾等恶毒手段,企图消灭15军。隧道里的志愿者。
隧道战斗非常艰苦。 在很多地道里,每人一天只能吃半块饼干,很多人一滴水都喝不上,只能喝对方的尿液来解渴。 官兵们还戏称其为“光荣茶”。 士兵们把饼干放进嘴里就可以割断他们的舌头,但是人丹药放进嘴里却无法溶解。 由于医疗条件恶劣,许多伤员死在隧道内。 有一个地道,十多个战士拿着冲锋枪守着地道口,直到饿死。
“谁能把苹果送进隧道,就记二等功!” 这是上甘岭战役坑道战斗阶段的立功标准。 两座高地上的每条隧道距离五神山主峰都有500米,最远的也不过1000多米,却要穿越10道封锁线。 即使到达隧道入口,也很难进入。 你采取的每一步都可能导致流血和牺牲。 如果派出一个班上甘岭战役双方伤亡真实数字,只有三分之一的人能活着进入隧道,甚至要牺牲几个人的生命才能送一壶水。
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15军后勤部组织机关和部队,通过“爬坡运输”、“接力运输”等方式,将3万发迫击炮弹和大量粮食物资送入坑道。 整个上甘岭战役的运输伤亡达到了1700余人,占我军总伤亡的14%。 秦继伟曾对游继先说过:“攻打上甘岭后,我会把功劳归于后勤。”
隧道里堆满了战斗人员、伤员和烈士的尸体。 烟雾和血水混合在一起。 没有食物、没有水、没有药……双方都很难坚持下去。 现在就看谁能保持冷静了。 为了掌握情况,志愿军决定抓捕俘虏。 通过审问犯人,秦基伟有了一个主意。 他在日记中写道:“敌方两个师死伤过半,按美军(各)师计1.8万人,伪军(韩国)1.2万人,共计3万人。”现在能参加战斗的人有很多,敌人为了我两个连的阵地付出了两万人的伤亡,但阵地我想敌人还是不愿意的。这样的战斗,美军不缺钢铁,而是缺人力……”基于此,他决定开始准备反击。
11月11日15时45分,志愿军榴弹炮、火箭炮、迫击炮、山炮、野炮以压倒性的力量向敌人倾泻而下。 秦基伟指挥炮兵巧妙运用火炮威力:15时45分第一次突然袭击后,炮火停了5分钟,又攻击了5分钟,然后佯装发出步兵进攻信号,但没有发出步兵进攻信号。前沿工事建成后,用火箭炮掩护,数十门榴弹炮也轰击。 在这些急速的射击中,一万多发炮弹铺天盖地地落在了敌人的阵地上。 537.7高地的北部山地一片火海,碉堡飞上天空,铁丝网被炸毁,敌人的尸体飞得到处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