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工程、基础设施工程
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支撑
最近的
首届国家优秀教材奖评选结果公布
我校昂海松教授荣获
荣获“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这也是全国教材建设领域的最高奖项。
拥有37年教学经验的昂海松老师
现年74岁
但为了我们国家成为航空强国的梦想
他仍在继续写作
总是用你的言语和行动激励
一代又一代航空学子献身于强国大业
今天我们请到国家级教学大师
昂海松教授的故事
“为国家做贡献让我很有成就感”
昂海松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的大学生,经历了一段特殊时期后,直到1982年,他才真正回到可以发挥自己特长的工作岗位上。昂海松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发挥自己的特长,为国家多做贡献。1989年至1991年,昂海松赴美国做访问学者,美国的导师推荐他到斯坦福大学继续深造,当时的校长正是导师的同学。当时正值特殊时期,只要留在美国,就一定能拿到美国绿卡。面对导师写的推荐信,昂海松毅然选择按时回国。他经常教导学生和新老师:“爱国是做人的根本,创新是强国之策,只有为中国未来的辉煌献身,人生才有意义。”
有人曾问他是否后悔当初没拿绿卡。昂海松笑着说:“我回来的选择是对的,否则我这几年也不会取得这些可喜的成绩。我来美国就是为了赚钱。只有为祖国、为国家做贡献,我工作才有真正的目的感和成就感。”
1991年回国后,昂海松任飞机设计教研室主任、飞机系主任、航空航天学院首任院长。主持过几十项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和教学研究项目,参与设计了多型飞机和无人机。牵头组织我国微型飞机新概念技术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关键技术的突破和成果,研制了20余架微型飞机和小型无人机,包括我国第一架仿鸟扑翼可控微型飞机、我国第一套自主控制导航微型飞机系统研制并试飞成功。
2011年日内瓦国际发明博览会上,他的作品从1000多项发明中脱颖而出,荣获三项大奖,也是唯一一位上台领奖的中国大陆获奖者。他亲自担任总设计师,主持完成了某型无人机和微型飞行器系统两个国家重大项目,所取得的成果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先后获得12项部省级科技成果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冯如航空科技精英奖、中国航空学会突出贡献奖等。
昂海松的工作量达到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程度,办公室几乎成了他的家。多年来南京航空航天最牛专业,无论是周末、节假日、寒暑假,昂海松几乎每天都在办公室工作到凌晨1、2点,经常睡在沙发上。十几年来,情况都是如此。同事们都称他为“工作狂”。每次出差回南京,他都不回家休息,而是直接去学校上班。
某飞机试飞的暑假,昂海松每天带领10多个学员在40度高温下进行室外作业。一天的测试下来,他的衣服都湿透了,同事们还以为他淋了雨。2010年,他因长年熬夜导致双眼视网膜出血,但并未影响一天的工作。很多人劝昂海松少加班,但他却说:“不得不加班,累了就闭上眼睛休息一会儿。”
2003年,昂海松获教育部公费赴美留学,这是他最后一次做访问学者的机会。虽然已经办妥出国手续南京航空航天最牛专业,但他不忍心出国影响自己在国内重要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便推迟了行程。很多出国的人在教育部网站上看到他的名字后,都对他说:你这么快就回来了?其实,昂海松为了回国工作,直到三年期限到了才得以出国,最终放弃了这个宝贵的机会。在这期间,他夜以继日地工作,完成了国家级的科研成果。
“讲台是老师的战斗站”
昂海松常说:教学不是看书,作为一名职业教师,只有摸索、积累真正的职业“本领”,才能更好地培养人才,育人先立身。他这样说,也这样做。
早在20世纪90年代,昂海松就意识到面对新时代、新形势,相关专业教学已不再适应航空航天技术发展的新要求,他牵头组织开展了我国飞机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实践,负责教育部飞机设计专业教学改革项目,并亲自总结、编写了近40页的《面向21世纪飞机设计工程本科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方案》。
昂海松教年轻教师如何教书育人
昂海松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不断推进教材创新改革。他多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坚持教书育人,先后主讲本科生6门课程、研究生4门课程,收集、设计大量资料、图片、视频,亲自制作电子多媒体课件,把教学改革理念、先进技术知识、科研成果传递给学生。
他牺牲大量节假日和课外休息时间,编写了大量教材、电子教材和网络视频教材,出版专著、教材12部,其中9部为国内首次出版的新教材,且大部分为近年来编写的,如《飞行器先进设计技术》(国家级规划教材)、《微型飞行器设计概论》(国家级规划教材)、《无人机系统关键技术》(国家重点图书规划项目)、《现代航空工程》、《无人机系统设计概论》(省级重点教材),还有西工大人人都熟悉的《航空航天概论》等。
昂海松坚持“讲台是老师的战斗岗位,实验室是培养学生的实验基地”,为培养创新人才付出大量心血。他担任学校学生创新基地指导员组长,每年亲自指导一批获得国家级、省级和校级创新项目的学生创新团队,与学生一起探索新技术,无论酷暑还是严冬,都和学生一起到野外进行飞行试验。
他把自己的大部分科研经费用于支持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研究活动,有时还用自己的个人积蓄资助个别困难学生。正如昂海松的家人所说:“他和学生在一起的时间比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多得多。”
仅2003年以来,他所指导的学生创新团队就取得了20多项国家级创新科技成果,每一项都价值连城,其中包括首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作品大赛特等奖等国内外奖项。他所指导的“长空”新概念无人机科技创新团队入选首批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他所指导的学生获得了中国青少年五四奖章标兵、全国三好学生标兵、江苏省十佳青年学生、江苏省好青年百人榜等一系列荣誉。
昂海松指导学生参赛
作为一名工科教授,昂海松对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倾注了满腔热情。近年来,昂海松为工科学生开设了公共选修课《航空航天与艺术》,课程内容包括航空航天与美术、航空航天与音乐、航空航天与舞蹈三个部分。
退休后,昂海松担任西北工业大学本科教学指导老师、研究生教学指导组组长、大学生创新基地专家组组长,同时兼任中国航空学会理事、中国防灾协会应急装备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研究生未来飞行器创新大赛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成人教育协会航空服务培训委员会特聘专家,继续弘扬“航空报国”精神。
昂海松荣获2019年度江苏省“十大科学传播人物”称号
此外,昂海松还积极为多所大中学校、社会团体等举办不同层次的科普讲座。他给新教师讲《如何做好航天大学教师》;给江苏省干部思政培训班做《从我国航天发展看制度的优越性》讲座;给江苏部分中学做《给我一双翅膀——现代航天技术的发展》科普讲座……去年疫情期间,昂海松的《先进前沿——航天》科普讲座,全国在线观看人数高达200.8万人次,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国科学报》均对他进行了报道。
昂海松接受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采访
考古、京剧、写书……
他是一位具有浓厚人文精神的工程学教授。
昂海松兴趣广泛,喜欢唱京剧、唱卡拉OK,在考古研究方面颇有造诣。明故宫校园综合楼刚开工时,就被文物保护部门叫停,称该建筑位于明代太庙内,修建可能会破坏文物。为此,昂海松进行了详细调查,并撰写了一份说服性报告,对文物保护部门最终撤回禁令、确保建筑如期完工起到了关键作用。
昂海松做《南京,中华文化遗产之都》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