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淮河线穿过甘肃、陕西、河南、安徽、江苏等省区,是我国东部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南北在气候、河流、植被、土壤、农业生产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差异。 秦岭的地理意义 中国中部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山脉——秦岭,它犹如一道“防风墙”,冬季阻止冷空气南下,夏季拦截东南季风的北移。自古以来,由于秦岭特殊的地理环境,以及由此造成的秦岭南北气候变化、人文景观、生活习俗等的差异,被称为我国南北分界线。习惯上称秦岭以南为我国南方,秦岭以北为我国北方。 但秦岭这个正式名称是从汉代才开始使用的。广义的秦岭是一条横跨中国中部的巨大的东西向山脉,西起甘肃省临潭县北部的白石山,以叠山与昆仑山相隔,东经天水南部的麦积山进入陕西,在陕西与河南交界处分为三支,北支为崤山,余支沿黄河南岸向东延伸,俗称邙山;中支为熊耳山;南支为伏牛山。山脉南部一小部分从陕西延伸至湖北省郧县。秦岭山脉全长1600公里,南北宽数十公里至二三百公里,浩瀚、雄伟、壮观。 狭义的秦岭是指秦岭山脉的中段,位于陕西省中部。汉代定名为“秦岭”,因位于关中以南,故称“南山”。淮河的地理意义 秦岭以东的淮河是中国的一条大河,全长1000多公里。淮河两岸的地形、河流、水文特征都有所不同。
秦岭-淮河一线概念,是中国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地理概念。已知最早的论述,是由著名地理学家张相文提出的。张相文1908年出版的《新地理》第185页记载:“北方一带:南界北岭淮水,北至阴山长城。动物多为驯养的驴、马、山羊;西多麝、犀。植物多为枳、榆、檀、梨、栗、柿、葡萄等。”这是张先生对我国北方的描述。所谓“南界”,就是南北分界线。这是已知最早的“秦岭-淮河一线”论述。 在张相文的散文集《南苑集》中,收录了张相文1924年发表的《佛教地理》一文,其中明确提到秦岭—淮河将中国分为南北两部分。文章中对中国的描述是这样的:他首先把中国划分为六大部分。他对这六部分写到:“谓之故乡、蒙古、满洲、新疆、西藏、青海。故乡又谓之豫境,或称汉境。……以自然条件分北、南、中三带。北带以黄河流域为界。南带以北岭、淮河为界……”在谈到淮河时,他说:“淮河发源于北岭山麓秦岭淮河地图,实循北岭主干,为南北分界。”这里已经明确地讲,淮河是南北分界。 由此可见,张先生早在1924年就用秦岭、淮河来划分中国南北。按照后面的描述,张相文文章中的北岭,就是今天的秦岭(好像当时人们还没有把那片山区叫做秦岭)。为什么叫北岭呢?可能是为了和南方的南岭形成对比。
在民国元年(1912年)出版的《新中国地理》一书中,秦岭-淮河线已在书中出现。如书中说:“全国因山川地形,政分可分为五大部分:内地、东北、西北、北部、西部。”关于内地,书中说:“南北两岭横贯境内,分三带,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河流经其间,北岭以淮河以北为北带,即黄河流域……”这本教材有说明,此书主要是参考张相文地理教材编写的。在1935年竺可桢先生的一篇论文《中国气候概论》中,就明确提到了秦岭-淮河线问题。 但他说,一个外国人克雷西( )在1934年写了一本书《中国的地理基础》。书中说:“在中国的山脉中,最大的是昆仑山脉的东支秦岭淮河地图,也就是中国一般所说的秦岭山脉,它从西藏向东绵延,几乎到达太平洋海岸。这条山脉把中国分成两大地理区域,气候、农业和人类活动都有显著的不同。”当然,现在看来,秦岭-淮河一线是外国人提出的说法显然是错误的。竺可桢先生接着说:“凡是去过秦岭的人,都会注意到山脉南北地区的差异。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气候明显不同,这就使得华北和华南地区的植物种类、旅行方式和人民的性格特征都有很大不同。” 翁文灏在1936年发表的《中国土壤与有关生命问题》一文中明确提出,秦岭——淮河是中国的天然分界线。
但他是从土壤的角度说的。翁先生说,中国的土壤可以自然分为两大类,秦岭和淮河以北大部分是石灰质土壤,南部几乎都是淋溶土……古代把秦岭称为中国的界限,对土壤分布而言亦是如此。秦岭-淮河线这个分界线的自然范围,从名字上看好像画起来很简单,沿着秦岭、淮河画一条线就可以了。但当你面对一张大比例尺的中国地图时,你会发现,根本不知道从哪里开始:秦岭西起甘肃省的白石山,向东经天水南部的麦积山进入陕西。在陕西和河南交界处,分为三支,北支是崤山,其余各支沿黄河南岸向东延伸,俗称邙山;中支是熊耳山; 南支为伏牛山。秦岭-淮河分南北,只划分了中国东部。把中国西部划分为南北,很有意思。西部的确可以分成两大区域,但是南北颠倒,冷热颠倒。沿秦岭往西走,大致有两条东西走向的山脉与秦岭相连:一条是一直西连着阿尔金山的杞连山;一条是昆仑山及其余支,西起帕米尔高原,向东绵延2000多公里。如果把秦岭往西划分为南北,就可以算是这两条山脉。这里说的南北划分,并不是文化概念,而是指自然地理上的南北划分,准确的说是亚热带(南方)与暖温带(北方)的划分。 自然地理学中的亚热带和暖温带都是有界定和规范的,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刘银汉教授对秦岭进行了多年的研究,他主张以秦岭南坡800米等高线为南北分界线。
按照刘先生的说法,随着山地的海拔逐渐上升,气温在下降,到了800米等高线,亚热带已经结束,橘子、竹子等亚热带指示植物已经看不见了。南方应该到此结束,所以中国的南北分界线应该和南坡的800米等高线重合。但是,已故著名地理学家任梅锷先生却主张把中国的南北分界线画在秦岭北坡的700米等高线处。因为从秦岭北坡开始,整个关中盆地都是暖温带,但是随着山地的上升,气温下降,到了700米等高线,气候就不再是暖温带,而是山地气候,而且越高越冷。其实,任梅锷先生是把秦岭看作是出现在暖温带的一个山系。 但另一些地理学家,如黄秉维等,主张以秦岭主脊为南北分界线,理由是,这样既能保持山体两侧垂直自然带的完整性,又能将二者进行比较,看出南北的差别。但秦岭并没有明确的山脊线,如何划分,至今不得而知。可将一些高海拔山峰的最高点连起来,算作秦岭的山脊线。郑度院士等人在2008年出版的《中国生态地理区划系统研究》一书中,对秦岭南北的气候、植被等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并运用最新的科技手段,对秦岭的自然环境进行了划分。 最终认为,从综合角度看,秦岭主脊为我国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
我国南北的自然分界线,其实就是气候的分界线。就热带而言,是北方暖温带与南方亚热带的分界线;就水带而言,是北方干旱半湿润气候与南方湿润气候的分界线;就雨季和旱季类型而言,是北方春旱夏雨气候与南方春雨梅雨夏旱气候的分界线。但这种过渡和变化是通过一条相当宽的带子来完成的。淮河两岸,有十几二十公里甚至更宽,气候、农业、自然景观等并无变化。实际上,由于淮河地区主要是平原地区,冷暖空气由北向南畅通无阻,确实不可能产生一条明显的南北分界线。 以“橘子北过淮河成苦橘”为例,由于冬季我国中南部地区东部冷空气较强,常常给柑橘带来致命的低温。因此,即便是淮河以南的长江两岸,除个别有利地区外,一般种植柑橘没有经济价值。我国南北分界线西段的秦岭,阻挡了冬季来自北方的冷空气,使岭南地区成为典型的亚热带地区(柑橘等在同一纬度淮河两岸无法生长的亚热带指示植物均可在此生长)。但秦岭分界线并不是一条直线。 亚热带在秦岭南坡海拔1000米左右,秦岭两坡千米等高线之间的宽度,也就是分界线的宽度,大约在90-110公里左右。而且,历史上,南北分界线随着气候变化而向南北移动。如果全球气候变暖持续下去,未来亚热带的北界甚至可能向北推到黄河中下游。
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1.气温 1.一月份0℃等温线 2.日平均气温≥10℃积温4500℃等值线 3.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 2.降水 4.年降水量800mm等降水线 5.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3.气候 6.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4.农业 7.旱地农业与水田农业的分界线 8.水稻生产与小麦生产的分界线 5.植被 9.常绿阔叶林与落叶阔叶林的分界线 6.河流 10.此线以北的河流流量大,水位变化小,有冰封期此线以南河流流量小,水位变化大,无冰封期 11.秦岭(及巴颜喀拉山)也是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 7.地形 12.此线以北地形完整,主要为大片高原、平原,此线以南地形破碎,主要为盆地、丘陵。 8.地区 13.我国南北分界线 14.我国中部与华北分界线 地区边界 1.地理划分:我国南北地区的分界线。 2.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北部)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南部)的分界线。 3.温度带:暖温带(北部)与亚热带(南部)的分界线 4.自然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北部)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南部)的分界线。5.典型植被: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北部)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南部)的分界线。
6.土壤:棕壤(北部)与红黄壤(南部)的分界线。7.水文:黄河水系与长江水系的分水岭。8.干湿区:半湿润区(北部)与湿润区(南部)的分界线。9.地形:华北平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分界线。10.1月份月均气温0℃等温线穿过本区。11.年降水量800毫米等雨量线。12.农业:小麦主产区(北部旱作农业)与水稻主产区(南部水田农业)的分界线。13.亚热带果树柑橘生长的北界(南部产橙子)。14.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