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校训由国学大师胡小石撰写。
四月的南京大学鼓楼校园里,梧桐树繁茂、美丽、古老。
走近老图书馆,“两源墙”依旧显得古旧。两面墙镌刻着两块校碑,一块用魏碑体书写的“两江师范学校”,厚重雄伟;一块用柳体书写的“金陵大学”,苍劲磅礴。这是南京大学的两大源头。斑驳的石碑,透出一种古朴沧桑之感。这些岁月的痕迹,默默诉说着生生不息的校训精神。
谈及南京大学的校训“诚朴庄严、勤学笃行”,南京大学原校长蒋树声教授有些激动。“独立思考、传统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对于南京大学来说,‘诚’就是它的灵魂。‘大诚感天下’,就是一个‘诚’字,可以感天下。”蒋树声的话语铿锵有力。
两江师范学堂时期南京有什么大学,时任督学李瑞清提出“嚼菜成大事”的主张,这八个字成为南京大学校训的由来,与“俭、勤、廉”的校风一起奠定了南京大学的精神基础。
后来,在中央大学时期,校长罗家伦提出了“淳朴、英雄、大度”四字校训。从事学校历史研究28年的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王云来教授是这样解读的:“‘淳朴’,就是诚实、朴实、守信;‘朴实’,就是朴实无华,有十年如一日甘坐板凳的精神;‘英雄’,就是无所畏惧,就是男人要有阳刚之气,女人不要有病态;‘大度’,就是轰轰烈烈,干出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来。”
“那是一个战争年代,师生始终斗志昂扬,投身抗日救亡运动。炮火来袭,师生躲在防空洞里上课、做研究、出成果。防空洞成了科学的前沿阵地,中央大学在炮火声中一天天壮大起来。”王云来讲述着这样的故事。
1949年,中央大学改名为南京大学,1952年与金陵大学合并,成立新的南京大学。但由于种种原因,合并后的南京大学一直没有确立自己的校训。因此,在筹备南京大学百年校庆的过程中,蒋树声集全校师生智慧,确定了“笃朴笃志学行”八字校训。他告诉记者,前四个字沿袭了中央大学的校训,后四个字取自古代前人的名言。“顿行”出自《礼记·曲礼尚》:“博学多识而谦虚,勤于行善而不懒惰,谓之君子。”增加“学而致用”四个字,是为了鼓励师生刻苦学习,在实践中展现自己的品格和志向。
百余年来,虽校名几经更迭、校址屡迁,但“淳朴”这种最本真的精神已在历史的洪流中融入南大学子们的血脉之中,成为他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面鲜明旗帜。
老校长匡亚明曾这样解释“诚朴”精神:“做人要真诚正直,做学要实事求是。”他是这样理解的南京有什么大学,也是这样做的。1993年,88岁的匡亚明做了四分之三的胃切除手术,减重30多公斤。奇迹般战胜死神后,他再次投入到丛书的编撰中。眼睛再也看不清楚的时候,他让妻子一字一句地念给他听。审完一篇稿子,往往已经是深夜。2006年,在继任者的坚持下,共200卷,涉及270多位著名思想家的《中国思想家传记丛书》终于“完工”。
同样,在南京大学的历史上,也有一位年轻教师,以对科学、对真理的赤诚而名垂青史。
《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作者胡复明,如今已是白发苍苍,拄着三爪拐杖走路说话,但思维依然清晰敏锐。谈及批判“两个凡是”的冒险,老人语重心长地说:“我知道很危险,但不得不批判。‘两个凡是’提出来后,很难纠正,必须老老实实揭露问题。”
“正是因为身上流淌着淳朴的血脉和基因,一代代南大学生才拥有独立人格、求真求善、爱国兴邦的品格。”南京大学党委书记、著名经济学家洪银兴说网校头条,“如果说‘淳朴’体现的是办学理念和目标,那么‘励学笃行’则强调的是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南京大学现任校长陈军如此解读:“长期以来,南大不具备天时、地利之长,而具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专注的精神。”
2006年2月27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首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的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闵乃本及其团队成员。闵乃本及其团队凭借“介电超晶格材料的设计、制备、性能及应用”研究成果,荣获200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此前,该奖项已连续两年空缺。光环背后,是闵乃本及其团队近20年的艰辛努力。
“甘当板凳”的学术追求,在南京大学并非孤例。
国学大师程千帆教授及其弟子走遍大江南北搜集资料,经过两代人的艰苦奋斗、30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大型文化工程《全青词》36卷的编校。
历史系教授毛嘉琪选择住在一所简朴的老房子里。在导师当“老板”的时代,退休后的毛嘉琪不需要助手或秘书,80多岁的他依然独立做研究、写文章。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南京大学校友中有260余人当选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1999年国家授予23位“两弹一星”英雄称号的,有6人是南京大学校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有5人是南京大学校友。
弯腰“啃菜根”;抬起头“干大事”,正是这种精神的力量,让百年南京大学随着时光的流逝,更加感人、更加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