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是中国、汉字文化圈及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元宵节主要有赏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此外,不少地方在元宵节期间还增加了龙灯、舞狮、踩高跷、划旱船、秧歌、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2008年6月,元宵节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元宵节习俗
元宵节
猜灯谜
龙灯表演
踩高跷
舞狮
陆上划船
门与门
追鼠者
10
送一盏灯给你的孩子
11
欢迎光临紫谷
12
摆脱所有疾病
1. 吃元宵
元宵是农历正月十五吃的。元宵作为一种食品,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宋代,民间便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来叫“元宵”,商人也叫它“元宝”。元宵即“汤圆”,里面包着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花、核桃仁、果仁、枣泥等,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元宵节的由来简介,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以煮汤,也可以煎炸,也可以蒸着吃,寓意团圆美满。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用糯米粉“擀”起来的,或煮或炸,热腾腾,团圆美满。
2.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此节日人们有挂灯、点灯、观灯的习俗,因此又称元宵节。
3.猜灯谜
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传统民间娱乐活动,是自古流传下来的元宵节的特色活动。正月十五这天,传统民间要挂灯笼、燃放烟花。后来,有人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彩缤纷的灯笼上,让人猜。由于谜语可以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很多,后来猜谜语逐渐成了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灯谜增添了节日气氛,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 龙灯秀
龙灯秀,又称龙灯舞或龙舞。最早有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都记》。作者在《百戏记》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述。据《隋书·乐记》记载元宵节的由来简介,隋炀帝年间的“黄龙之变”也十分热闹,中国许多地方都盛行龙舞。中国人民崇拜龙,视龙为吉祥的象征。
5.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广泛流传的群众表演形式,踩高跷是中国古老的杂技表演之一,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
6. 舞狮
舞狮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喜庆之时,人们都会舞狮来活跃气氛。这一习俗源于三国时期网校哪个好,盛行于南北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7. 陆地划船
旱船划艇又称跑旱船,是模仿陆地上小船的运动,表演者多为姑娘。旱船并非真正的小船,多是用两块薄木板做成,锯成船形,用竹木捆扎,上面蒙上五彩布条,系在姑娘腰间,姑娘们像坐在小船上一样,手中握着船桨,做出划船的姿势,一边划,一边跑,唱一些当地的山歌,边唱边跳,这就是旱船划艇。有时船上还有另外一个扮成乘客的男子,与搭档一起表演,大多扮成小丑,用各种滑稽的动作逗观众开心。旱船划艇在我国许多地区都很流行。
8. 祭祀门和家
古代祭祀有七种,以上两种就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式有在门上插一根杨树枝,在碗里的豆粥里插一双筷子,或者在门前直接摆上酒肉。
9. 追逐老鼠
赶鼠是元宵节民间的传统习俗,始于魏晋,主要说给养蚕人听。因为老鼠常在夜间大量吃蚕,所以民间说,正月十五这天,如果用米粥喂老鼠,老鼠就不会再吃蚕了。
10. 给你的孩子一盏灯笼
简称“送灯”,或“送花灯”,就是元宵节前,女儿家给女儿家送花灯,或亲朋好友给新婚不育之人家送花灯,以祈求生子的吉兆,因为“灯”与“丁”同音。很多地方都有此习俗。陕西西安在正月初八至十五之间送灯。初一送一对大宫灯、一对彩绘玻璃灯,希望女儿出嫁后有福气,早日生子。如果女儿怀孕了,除送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祝女儿平安好孕。
11. 迎接紫姑
紫姑又叫齐姑,北方人多称她为厕姑或坑三姑。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祀厕神紫姑,并占卜蚕桑等事宜。相传紫姑原为妃子,后被妻妒忌,于正月十五日被杀于厕中,成为厕神。迎紫姑之日每到晚上,人们便用稻草、布匹做成与紫姑真人大小一样的画像,晚上将她迎进厕中的猪圈内祭祀。此风俗流行于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记载。
12.摆脱一切疾病
“走百病”又称“走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避灾祈福的活动。元宵节晚上,妇女们相约结伴外出散步,见到桥就要过,相信这样可以避病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