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校课程

移动资讯

扫一扫
关注网校头条
掌握一手资料
免费试听
  • 今天
    环球网校一级建造师单科强化班

    今日 免费试听

    立即试听
  • 今天
    环球网校一级建造师考点精讲班

    今日 免费试听

    立即试听
  • 今天
    环球网校一级建造师精品VIP班

    今日 免费试听

    立即试听
  • 今天
    环球网校一级建造师高端签约班

    今日 免费试听

    立即试听
  • 今天
    环球网校一级建造师试听课程送大礼

    今日 免费试听

    立即试听
  • 今天
    建设工程教育网一级建造师单科基础班

    今日 免费试听

    立即试听
  • 今天
    建设工程教育网一级建造师超值精品班

    今日 免费试听

    立即试听
  • 今天
    建设工程教育网一级建造师高效取证班

    今日 免费试听

    立即试听
  • 今天
    建设工程教育网一级建造师无忧通关班

    今日 免费试听

    立即试听
  • 今天
    建设工程教育网一级建造师试听送大礼

    今日 免费试听

    立即试听
开课流程: 注册会员 → 免费试听 → 选课报名 → 支付学费 → 再登陆听课

您现在的位置:网校头条 > 一级建造师 > 南京大屠杀是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结束

南京大屠杀是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结束

来源:网校头条网络整理 2024-06-29 09:34:00

六十年过去了。1997年,一本名为《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的书震惊了中国和世界,犹如暗夜中的一盏明灯,将二战中惨无人道的大屠杀暴露在西方人的眼前。这本中国人和日本人都不愿翻开的书,是张纯如用一生为历史辩护、为正义辩护的著作。

张纯如把南京大屠杀的铁证深深地刻在了世人心中。由于日本右翼势力的不断报复和骚扰,张纯如于2004年用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年仅36岁。

这是一个非凡的灵魂,一个无畏地冲破黑暗、撕破侵略者层层丑恶的钢铁战士。她的一生短暂却如彩虹般绚烂。“张纯如”三个字永远镶嵌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天空中。

如果这个年轻的生命没有逝去,张春如如今也只有54岁。

春如,正如她的名字所暗示的那样

冬日的午后,淮河上货船来回穿梭,河岸边,枯芦花随风摇曳,萧瑟中透着一丝坚韧与静谧……

淮安市淮阴区新都乡(现新都口街道)新都村位于淮河西岸,是张纯如祖籍所在地。

1937年的一天,距离南京大屠杀不到一个月,南京城里已是“风雨飘摇”,张纯如的爷爷张铁军带着家人逃离南京,于1949年前去台湾南京大屠杀是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结束,担任《中国日报》主编。张纯如的父母也从大陆移居台湾,随后移民美国。

1968年3月28日,张纯如出生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丽的校园里。她的父亲张绍瑾是哈佛大学的博士,其专著《量子场论》在美国理论物理学术界有着很大的影响力;母亲张莹莹也是哈佛大学的博士,从事生物科学研究。出生在这样一个不平凡的知识分子家庭,张纯如注定会拥有不同于常人的人生。

她的名字纯如,取自《论语》,意为“纯洁和睦”。这不仅仅是一个名字,更是她的内心。当然,这个名字也蕴含着家人对她的期盼,更寓意着家人对祖国的热爱。

张春如对祖国的最初了解来自于家庭,很小的时候,她就听家人讲起中国过去饱受苦难,人民流离失所。

“1937年”“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片段,在张纯如童年的脑海中形成了这样的印象:当时,环绕南京的长江几乎被尸体堵塞,河水被鲜血染成了鲜红色……她想象着那是一个多么残酷的时代。有一段时间,她甚至不愿意提及南京大屠杀,认为那是“邪恶”的代名词。

除了对大洋彼岸的祖国感到好奇和同情之外南京大屠杀是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结束,张春如心里暗暗决定,有一天自己一定要踏上那片故土,亲眼看看先辈们生活过的地方。

张纯如虽然出生在美国,但她的父母却非常重视中国文化教育。母亲教她中文,父亲给她讲中国的历史故事。他们对张纯如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

虽然天天见外国人、吃汉堡,但张春如坚持每天用汉字写日记,字迹工整漂亮。为了让孩子们熟练运用中文,念念不忘母语,母亲不仅同意丈夫在家说中文,还在家附近办起了中文读写班,创新性地教孩子们认识繁体字,还教这些在美国长大的孩子汉语拼音,让这些在美国出生的孩子通过这种文化传递方式,回忆起过去的路。

1985年,才华横溢的张纯如考入伊利诺伊大学,在即将拿到理工科文凭的时候,她做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决定——转学到新闻系。

仅用一年半的时间,张爱玲就获得了伊利诺伊大学新闻学学士学位,随后又获得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写作硕士学位,毕业后先后就职于美联社、芝加哥论坛报,后成为自由撰稿人。

张纯如从小就热爱写作,或许是从小到大学习的过程中,她的内心越来越渴望用文字去影响世界,像鲁迅先生一样,张纯如也拿起了笔,开始创作。

在毕业典礼上,张俊如作为优秀学生代表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讲:“我最大的希望,就是今天在座的各位当中,有几位能够成为真善美的斗士!我们需要这样的人,为人类的下一代创造更美好的世界,确保人类文明的延续。请相信个人的力量,一个人也可以为世界带来巨大的改变。一个人,甚至一个想法,都可以引发或结束一场战争。你,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可以改变千百万人的命运!”

1991年,张纯如嫁给了大学时认识的白人男孩布雷特·道格拉斯。精致的婚纱包裹着张纯如娇嫩的身躯。她年轻漂亮,才华横溢,笑容幸福而自信。家境优越,学历可观,婚姻相配,笔尖上燃烧着灿烂的梦想。

这一年应该是张纯如最幸福的一年。她不仅找到了爱情,还结识了写作导师、出版代理人苏珊·拉比内尔。张纯如出版的第一部作品是《丝绸:钱学森传》,讲述了导弹设计第一人钱学森在美国遭受迫害、最终回国的史实背景。该书获得美国麦克阿瑟基金会“和平与国际合作计划奖”,迅速成为畅销书。

“如果张纯如没有被南京大屠杀史料所触动,她或许还会像往常一样享受生活,做一个普通人。”一位研究历史的美籍华裔学者说。

1994年,张纯如偶然听说朋友要拍《皇帝的名义》,兴趣大增。朋友建议她去旧金山参观中国人举办的南京大屠杀图片展。不久,张纯如便驱车前往参观。

血腥、残酷,一张张触目惊心的黑白照片,直击张纯如的内心。过去,她只是从家人那里听说,1937年,在一个叫南京的城市,日本侵略者对手无寸铁的平民和战俘进行了残酷的大屠杀。但那段历史,对于在美国出生、成长的张纯如来说,实在是太遥远了。这是她第一次看到当时的照片,眼前的一切,让她震惊不已。

“我一定要做点什么!”同胞惨遭屠杀的惨状萦绕在张春如的心里。作为一名作家,张春如想成为一名为历史呐喊的斗士。

这一刻,张春如仿佛感受到了祖国跳动的脉搏,虽然从未见过,但她却觉得一点也不陌生。

为三十万无辜的灵魂呐喊

1995年,张纯如乘飞机到香港,再乘火车到南京。

当她第一次踏上南京,这片浸透了三十万同胞鲜血的故土,这片游荡着三十万先烈英魂的昔日屠场,她看到的不再是战后满目疮痍的景象,而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但张春如明白,砖头下的血迹还未散去,那些被冤枉的亡灵还在黑夜里哀嚎。老南京,曾经的南京人,他们的存在,难免让现在的南京更加悲伤,更加沧桑。

盛夏的南京酷暑难耐,张春如冒着酷暑,走进南京郊区的杂草丛中,寻找有标记和没有标记的屠宰场。每到一地,她都会仔细拍下每一处屠宰场、埋葬点,如果遇到当地人说方言,她就一一录下来,然后带回去听。

她走进狭窄的小巷,采访大屠杀的幸存者,每一位老人都情绪激动,滔滔不绝,他们的痛苦如此深刻,似乎在他们年老去世之前,都无法将这一切表达出来。

“有时候我感觉自己穿越了时空,比如有位受害者当面告诉我,她曾反抗过三名试图强奸她的士兵,我还见过她的照片。当时年仅19岁的女孩,身上却布满了伤痕……六十年后,当我看到这位老妇人向我讲述她当年的经历时,我深受触动。我亲身感受到,大屠杀不只是六十年前的事,它至今仍影响着人们。”

张纯如每天看着这样的照片,听着各种悲惨的经历,尽力将自己置身于人间地狱般的环境中,这些不容争辩的事实,更加坚定了她向世人讲述真相的决心。

1996年4月,《南京大屠杀》一书进入最艰难的写作阶段。沉浸在浩瀚黑暗史料中的张纯如体重下降、经常做噩梦、头发成团脱落。她告诉父母,有时她不得不起身远离那些文献,深吸一口气,感觉极其痛苦,几乎要窒息。

在给母亲的信中,张爱玲写道:“我现在所经历的一切与大屠杀受害者所经历的完全无法相比。作为一名作家,我想拯救这些受害者,让他们免于被遗忘,并为那些无言以对的人发声。”

此外,张纯如还读到了东京战犯审判笔录,甚至与南京大屠杀的凶手当面对峙,让她惊讶的是,这些犯下如此滔天罪行的禽兽,竟然还能逍遥法外,过着幸福的生活。

人类相互屠杀的历史悠久而悲惨,但很少有灾难能与二战期间的南京大屠杀相比。

一位历史学家曾估计,如果把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手连在一起,可以从南京延伸到杭州,距离有200英里。他们的血液重达1200吨,他们的尸体可以装满2500节火车车厢。就连南京的纳粹也惊恐不已,称南京大屠杀是“野兽机器”的杰作。

在揭开那段惨痛历史的过程中,张纯如必须把这些罪恶与黑暗深深地刻在心里,用自己脆弱的肩膀,扛起警醒世人的重担,去寻找、抢救中华民族那些不断消失的痛苦记忆。

“南京大屠杀:

被遗忘的二战灾难令人震惊地被公开

1997年,南京大屠杀60周年之际,张纯如发现的封存70年的有关南京大屠杀的第一手资料《拉贝日记》中文版在南京出版。

同年,29岁的张纯如的著作《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出版。这是第一本全面记录日军对南京城犯下的暴行的英文书籍。在书中,她不仅详尽描述了日军的疯狂暴行,还剖析了在军国主义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日本士兵对人类生命的冷漠。

这本书一问世,震惊世界!仅一个月时间,它就进入《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并被评为年度最受欢迎的书籍。随后几年,它被翻译成15种语言,重印10多次,迄今印刷量已近百万册。

“这是60年来第一次有人让美国人知道这一战争罪行的存在,她做到了无数用英语写作的美国男性作家和历史学家都没能做到的事。”《纽约时报》评价张纯如:“60多年来,她第一次打破了中、日、美三国的沉默,用英语把日本的兽性彻底揭露在了世人面前。”

2016年5月,一篇题为《在死亡中生存》的文章被选入中国语言文学出版社中学教材。这篇文章摘自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这也许是对南京三十万无辜灵魂最好的纪念。

这颗子弹穿越了67年

最终害死了年仅36岁的张纯如

《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恐怖》出版后,张纯如成为世界各地极右翼团体,尤其是日本右翼的攻击对象。然而,时任日本驻美大使的斋藤邦彦却厚颜无耻地公开宣称,张纯如对南京大屠杀的描述“非常错误”。不久后,斋藤邦彦和张纯如一起出现在一档名为“吉姆·里勒新闻”的脱口秀节目上,这无疑给了后者一个当面反驳她的好机会。

面对斋藤邦彦,张纯如毫不留情地指出,日本政府从来没有认真正式地对南京暴行表示过道歉,战后几十年,日本的教科书也极力扭曲、掩盖这段历史。在张纯如咄咄逼人的质问下,斋藤邦彦只能含糊其辞……

“《南京大屠杀》成为畅销书让我感到很幸运。我不想让这段历史消失,也不想让这么多生命被抹去,所以我写了这本书。真正让我困扰的是日本的强硬派势力,他们想让这段历史消失。我认为这是对受害者的侮辱,人们应该为制止大屠杀而斗争。”

“你们最好记住曾经的我,那个巅峰时期的我,那个畅销书作家,而不是那个从路易斯维尔回来后变得意志消沉的我……我的每一次呼吸都变得困难,那种焦虑就像溺死在茫茫大海中。我知道我的行为会把一些痛苦传递给别人,传递给最爱我的人。请原谅我。”这是张纯如留给世界的最后话语。

2004年11月9日,年仅36岁的张春如在美国加州加洛斯市的路边车内开枪自杀。

抛下深爱的父母、丈夫和两岁的儿子,我们不知道张纯如在做出这样的选择之前,内心经历了怎样的挣扎和痛苦。她的一生短暂却辉煌。正如她自己所说,“我认真地活着,真心地投入到我的目标、写作和家庭中。”

那一天,当张纯如年幼的遗体被缓缓下葬的棺木中,浸湿了泪水的鲜花飘落在她的身边,她的灵前只放着三本书,是她生前的三部著作——《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丝绸:钱学森传》和《美国华裔:一部口述历史》。

在美国加州的天堂之门公墓,张纯如的墓碑静静地躺着,上面写着:“深受爱戴的妻子和母亲,作家,历史学家,人权斗士。”

“有些人死了,她却还活着。”“三十七年的良知,一万公里的勇气,一场悲壮的灵魂之旅。漫漫墓道上,生与死,彼此对望,默默祈祷,彼此聆听。”这首写给张纯如的诗,悲壮而勇敢。

人已逝,我们应高歌悼念,张纯如的一生短暂,却充满力量。

南京大屠杀是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结束_南京屠杀纪念日_中国南京屠杀

“生命终究会消逝,但书籍和文字可以传承。有些人,一生都是为别人而活。”张春如的母亲用这句话结束了回忆录。

张纯如去世,留下了对人性的绝望,但她的影响至今未结束。因为她,日本的罪行被暴露在世人面前,日本成为政治强国的追求被打断。2007年,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日文版出版,让更多的日本人重新面对这段历史。

就像杀光打鸣的公鸡也无法阻挡黎明的到来一样,张纯如用生命留下的白纸黑字,正是她为南京大屠杀做宣传的佐证,让欧美人重新回到那个血腥的年代,了解浴血奋战的中国人除了奥斯维辛和卡廷森林还遭遇了什么,看清了正在暗中壮大力量的右翼分子。

铭记历史,不忘民族悲痛

南京大屠杀对于张纯如来说,是一个生命的纽带,是她自己生命的纽带,是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纽带,是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的纽带。

对我们来说,这种关系在于,我们是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一代人,然而我们却站在曾经发生过大屠杀的土地上,而这距离上次屠杀也不过过去了80多年。

铭记历史,不忘民族牺牲!2005年,张纯如的铜像静静地矗立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纪念广场右侧。与她相伴的是馆藏《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一书的英文原稿,默默地讲述着这段黑暗的历史。

铜像四周环绕着鸢尾花,代表着她的英文名Iris。“Iris”是希腊神话中彩虹女神伊里斯的名字,象征着光明和自由。铜像中的张纯如左手捧着一本书,右手指向天空,呼唤正义,让人们心中温暖的光芒照亮过去的黑暗。

随着时间的流逝,铜像背后的常春藤叶子变绿、变红、然后掉落。

“国家举行公开公祭,纪念我们民族的先烈,山河依旧,国家太平,人民安康。”2014年2月27日,中国立法将12月13日定为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国家公祭日,警醒后人勿忘国耻、珍爱和平。

2017年清明时节,古老的淮河之畔,庄严肃穆的张纯如纪念馆沐浴着朝阳,面朝东方。

从这一天起,英雄回到家乡,不再孤单,560万家乡人民陪伴在她身边,她深沉的思念从未停歇。她的守望,跨越万里江淮,她的爱心连着五湖四海的孩子!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张纯如,被她追求真理、捍卫正义的精神所感动,从她身上获得了力量。

大洋彼岸,以张纯如命名的“张纯如公园”在美国圣何塞揭幕。

公园的设计寓意深刻,从高处往下看,就像是一块石头被扔进池塘,泛起一圈圈涟漪。这块小石头不就是张纯如的化身吗?她怀着“一个人的力量可以改变世界”的信念,打破谎言,还原真相,伸张正义。

不少当地华人表达了感慨:“用张纯如的名字来命名这个公园,是对这位伟大女性的非凡勇气、强烈的正义感和对真理不懈追求的致敬和纪念。”

“我希望大家不仅关注张纯如为什么死,更关注她为什么活着。”张纯如去​​世后,张纯如父母从伊利诺伊州搬到旧金山湾区,继续女儿未竟的事业。2005年,她加入旧金山抗战历史保护协会。多年来,她积极参与各种纪念抗战的活动,推动西方社会更深入地了解日本侵华真相,维护二战历史,呼吁日本政府赔偿道歉。“这也是为了完成纯如的目标和梦想。”

“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向世界讲述了中国那段惨痛的历史,我们也想把她的故事讲给世界听。”说这话的人是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学生秦嘉晨。

这位来自南京的年轻人和另外三位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策划制作了一部13分钟的英文短片《用外语讲中国 | 从寻根到求真:张纯如和》。短片展示了他们从多个地方收集到的大量第一手音像和文字资料,讲述了张纯如的人生故事和她用英文写作《南京大屠杀》的动机、过程和国际影响。

秦嘉晨在朋友圈写道:我们坚信,光荣与苦难都是“真相”的一部分,都是值得讲述的故事。学习张纯如的方式,向世人讲述她所经历的“南京大屠杀”故事,或许是对她最好的致敬和纪念。

“忘记历史的人必将重蹈覆辙。”她为历史发声,为和平而努力。她值得我们铭记,并终生传承。

责任编辑:李志远

校对丨李思睿

贾文成校对

值班编辑:金福荣

名师辅导 环球网校 建工网校 会计网校 新东方 医学教育 中小学学历



星级网校推荐

排行推荐 频道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