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男孩为何这么难?
智力“高变异性”,性格“低亲和性”,
很容易失去动力……
我女儿初中就读的是一所相对比较轻松的国际学校,那时候她觉得班里男生的数学能力实在是太差了!班里比较难的数学题,经常要靠女生来解决。
后来她上了高中,考上了竞争激烈的名牌大学,但她告诉我,她发现班上的男同学中,有很多高手,在某些学科上造诣很深。
其实,这也是男孩“难养”的第一个原因:男孩的智力“方差大”。
虽然男女的平均智力水平总体上没有差异,但在分布上却有差异。统计学术语“高方差”用于描述一组数据中个体值与平均值的差异程度。
女孩的智力水平分布呈“低方差”,中等智商的人较多,智力极低或极高的人相对较少。男孩的智力水平分布呈“高方差”,中等智商的人相对较少,智力极好或极差的人多于女孩。
也就是说什么母动物最适合男生,那些超级天才里面,男孩稍微多一些,但是,那些特别愚笨的人类里面,男孩却占绝大多数……夸张一点说,男孩之间的差异可能比男孩和女孩这两组之间的差异还要大。
而且,在文理科方面,男女生确实存在差异,比如众所周知的国际学生评估组织(PISA)在75个国家开展的标准化测试发现,不同国家的女孩在阅读方面具有相当大且极其一致的优势(平均分数更高),而男孩在数学方面的优势相对较小且不太一致。
因此,少数表现优异的男孩可能确实在STEM学科上具有优势,但由于阅读能力较低的男孩较多,他们的整体学业成绩将受到很大影响。
虽然进入大学所要求的智力水平不是很高,但你仍然需要拥有略高于平均水平的智力才能通过考试并完成学业。
这意味着,智力水平一般的女孩,只要有足够的家庭支持和条件,大部分都能考上大学,但至于“两极分化”的男孩,只有极少数人能轻松考上名牌大学,很大一部分男孩达不到这个门槛。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现,男孩留级的可能性比女孩更大,成绩更差,毕业考试的通过率也更低。
在加拿大和澳大利亚,60%的大学毕业生是女性。
在英国,每四名申请上大学的女孩中,只有不到三名男孩申请上大学;
在苏格兰和威尔士,申请大学的女性比男性多 40%……
△数据来自《天生丽质》
因此,女孩的父母可以放心,至少他们的女儿有更高的机会达到平均水平。男孩的父母则需要因材施教,因为他们生出非常有天赋的孩子的几率很小,但生出水平低于平均水平的孩子的几率却比女孩的父母高得多。
就拿我女儿初中十几个男生来说吧,有的考上了职业高中,有的考上了康奈尔大学。
我还问女儿:你们高中的好女孩和好男孩有什么不同?她的观察是:
男孩和女孩小时候可能都喜欢玩,没有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但是女孩往往因为想取悦老师和父母而努力学习,而且她们有责任心,能够坚持多年的努力。
男孩子如果想努力学习,很多时候是出于兴趣和强烈的竞争意识,在学习时,他们可能显得有点狂热,甚至有点“可怕”。
这是男孩难养的第二个原因:男孩的“随和性”和“责任感”低于女孩。
心理学上有个“大五人格”测试,认为人有五种基本性格特质:内向/外向、责任感、亲和性、神经质、开放性。男女的“大五人格”有所不同,女性的“亲和性”()得分通常远高于男性,“责任感”()则略高于男性。
许多研究一致发现,无论什么科目,女孩都比男孩更有可能完成分配给他们的家庭作业。即使是成绩最好的男孩,做的家庭作业也比成绩相当的女孩少。女孩做家庭作业是因为老师要求她做,她也同意这个要求。
甚至我们的灵长类祖先也是如此!
科学家发现,幼年雌性黑猩猩比幼年雄性黑猩猩早两年掌握“捞白蚁”的本领。幼年雌性黑猩猩会观察成年黑猩猩(通常是它的母亲)如何做,然后再做一遍。它会折断一根树枝,修剪到理想的长度,拔掉树叶,小心翼翼地放进白蚁巢里。
然而,年轻的雄性黑猩猩会无视成年黑猩猩的教诲,它们会跑出去玩耍、与其他黑猩猩打架、在树上荡秋千……
有些男孩的家长认为,男孩子“大器晚成”,等他们聪明懂事了就没事了。这种看法是有道理的,因为不管男孩女孩,到了青春期,都会逐渐对未来有想法、有目标。
然而,如果一个女孩一直认真对待学业,在这个阶段,她可能会发现她有能力实现未来的目标。
而对于那些长期没有刻苦学习的男生来说,在如今的学业竞争中,即便他们“得偿所愿”,有了目标,他们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呢?实在令人怀疑。
而如果发现自己无法达成目标,他们往往就会陷入社会带给男孩们的第三个陷阱:对现实世界失去“动力”,其典型表现就是游戏成瘾。
最近最魔性的黑马,莫过于粗制滥造的直男恋爱模拟游戏《完了!我被美女包围了!》个人觉得,如果家长看到自己的儿子特别喜欢这种游戏,应该会很担心。
“
男主顾毅被设计成了一个对大多数男人来说毫无门槛的纯血普通男人:做生意失败,欠债三百万,匆匆来到一座陌生的城市,除了会画画,再没有其他闪光点,不是打零工就是端碗。
然而,六个美丽的女人却义无反顾地爱上了他、为他花钱、迷恋他、嫉妒他。”
有游戏用户觉得这很划算:30-40元的游戏价格,在现实生活中跟女孩出去玩,不够付停车费,最多也够喝上一两杯奶茶。但在虚拟世界,却能买到6个女孩不合逻辑的爱情。
这件事让我想起了福尔摩斯的小说《歪嘴人》,书中讲的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年轻绅士,他发现在街头乞讨就能轻松赚到很多钱,所以他再也不想出去工作了。
“
当我知道只要在脸上化点妆,把帽子放在地上,静静地坐在那里,每天就能挣到两英镑后,我就很难再安定下来,每周为了两英镑而努力工作了。”
电子游戏,乃至整个电脑文化,很大程度上都是男性大脑的产物,它们采用视觉交流,包含大量运动图像和视觉空间中移动的物体,含有大量战斗和竞技元素,可谓正中男性“猎人”大脑的下怀,因此这种文化尤其令男生难以抗拒。
正如心理学大师津巴多在《男性的没落》中分析的那样:
“
我们采访的那些有“刺激成瘾”症状的年轻男性……无法与浪漫关系建立联系,因为浪漫关系是渐进的、难以捉摸的,需要大量的互动、分享和信任。他们的整个思维模式必须从将女孩或女人视为需要征服的“狩猎目标”转变为将对方视为具有潜在价值和长期利益的“活生生的人”。
因此,如果电子游戏和色情内容可以满足你的需求,而又没有真正的亲密关系所带来的‘负担’和‘戏剧性’,那么年轻男性可能对建立真正的关系就没那么感兴趣了。”
《留下的男孩》还提到,美国曾经发起过“男孩子怎么了”的社会讨论,当时“钱德勒”马修·麦康纳主演了一部电影《单身汉》,讲述的是一个年过30,仍然和父母住在一起,对建立亲密关系毫无兴趣的男人。
当时,美国人口普查局的数据显示,22-34岁的年轻男性中,有三分之一仍与父母同住,这一数字在过去20年中增长了约100%。而年轻女性并没有发生这种变化。
虽然许多年轻女性也住在家里,但她们往往有明确的计划,要么努力获得大学学位,要么存钱创业。
3、4年后回首往事,很多年轻女孩都实现了自己的目标,但男孩们却并非如此。“女孩们有动力,但男孩们没有方向。”
△《赖家有才子》剧照
02
把男孩当女孩养可以吗?
自然的结论是女孩更适合现代社会,那么如果根据女孩上述的优点,比如责任心强、随和性强,来培养男孩,岂不也很好?
实事求是地说,至少在小学里,学习好的男生似乎都“和女生一样听话”。甚至可以说,在比较好的应试中学,男生是一群经过智力和性格双重选择的孩子,他们不仅聪明,而且具有认同老师、愿意配合老师的性格。
但是很多有男孩的家长会发现,男孩和女孩天生性格就不一样,无论怎么努力训练,也无法让男孩变得像女孩一样。
毕竟,“从小在室内安静学习”的现代学校制度只有几百年的历史,而雄性灵长类动物的顽皮倾向却已经存在了数千万年!
美国学者大卫·丹比曾写过一本有关著名“哥伦比亚核心课程”的书,名为《伟大的书》,书中提到他和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女权主义话题。一位女孩说,女孩小时候玩芭比娃娃什么母动物最适合男生,长大后往往会成为贤妻良母;而男孩小时候玩玩具枪、玩具车,长大后就会成为武装分子、足球迷等等。
大卫·丹比忍不住说出了许多父母(包括一些女权主义妈妈)都知道的事情:小男孩和小女孩之间天生的性格差异可能非常不同。
他见过很多独立工作的母亲,没有引导女儿玩洋娃娃或讨好大人,但孩子很温柔,第一眼看到洋娃娃就打心底喜欢。他和妻子绝对没有“引导两个儿子打人、喜欢打仗游戏”的意思。事实上,他们花了不少功夫引导儿子往相反的方向走,但到了4岁,他们却“整天在家里跑来跑去,用抓到的东西打人、戳人”。
此外,如果要求男孩“乖”、“听话”,可能会产生更多的“妈宝男”。
东亚女性当然不希望自己的丈夫成为“妈宝男”,但同时她们又倾向于把自己的儿子培养成“妈宝男”,这可能与东亚对“学业优秀”的要求较高有关。
我举个例子:众所周知,男孩子到了中学就会有胡子,那要不要刮胡子呢?有些家长比较纠结,很多妈妈担心孩子的胡子越长越大,会给孩子留下难看的小胡子。
但是十几岁的男孩刮胡子有什么不对吗?这不是成年的标志吗?
孙隆基在《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一书中曾说过,美国华裔青少年到了二十几岁,看上去就像“无性别”的青少年,而拉丁裔青少年到了十几岁,看上去就像充满性欲的成年人。看到这里,我不禁想:即便如此,中国人的阅读能力还是比拉丁裔强。
其实,东亚妈妈“不让孩子刮胡子”的直觉或许是正确的。放慢孩子的成熟速度,确实适合应试教育体制下的学习。因为这样的学校要求孩子极度服从,对课堂内容高度集中。
延伸一下,人类童年之所以这么长,是一种“新时性”,因为儿童的学习能力更强。而由于人类需要学习的知识越来越多,中国家长推迟孩子性成熟的本能反应可能真的会让孩子更加注重学习。而在许多国家,孩子们从高中就开始约会,这似乎会影响他们的学业。
但如果让孩子们一直处于“未成年状态”,他们什么时候才能长大成熟,懂得爱情和婚姻?难道真的要像老笑话说的那样,大学毕业前不准谈恋爱,一毕业就催婚?
更大的可能性是,由于学业竞争激烈,且男孩智力天生“差异性大”,即便停留在童年状态,90%的优秀男孩也未必学业优秀。
即使你提高了男孩的服从性,他也不一定能成为人才,只是变得更听话、更不固执己见了。如果他长大后还是个“妈宝男”,那就太糟糕了。
03
如何养育男孩?
每当面对家里顽皮的儿子,我就会感到心烦意乱。
所以我觉得,要让男孩子保持天性,同时又有足够的动力,需要两个条件,一是父亲的深度参与,二是老派的运动。
父亲的深度参与
我儿子读幼儿园最后一年的时候,来了一位斯洛伐克男老师,班里的男孩们一下子高兴了起来,因为老师能理解他们喜欢打架、喜欢捣蛋的性格,只是经常提醒他们,只要他们不要捣蛋太多,他就给他们画个忍者。
然后我突然想到一个非常政治不正确的观点:
“也许只有男人才能理解男孩。”
父亲或者哥哥的形象可以为男孩树立良好的榜样,引导他们的兴趣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即便是非常糟糕的父亲也有他独特的用处。《伊隆·马斯克传》出版后,大家都知道他有一个非常糟糕的父亲,对他的性格产生了负面影响,但这个父亲其实对他的成长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
“
10岁那年,埃隆·马斯克做出了一个后来令他后悔的决定:他决定搬去和父亲同住。与梅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埃罗尔走路总是昂首阔步,看上去很有男人味。他的职业生涯有起有落,但那时的他感觉很充实。他有一辆金色敞篷劳斯莱斯探险车、两套百科全书、各种工程工具……
小时候,埃隆·马斯克在父亲的办公室里发现了一本描述未来伟大发明的书。“放学后,我会去他父亲办公室的侧室,反复阅读这本书,”他说。“书中的一个想法是用离子推进器为火箭提供动力,离子推进器使用粒子而不是气体燃料作为推力。”“这本书让我第一次想到了人类去其他星球。”
当然,一个正常的父亲应该比马斯克这个坏父亲做得更好。比如上文提到的大卫·丹比,面对两个儿子爱玩的倾向,他试图引导他们对历史产生兴趣:
“
我采用了父母常用的把塑料剑折成犁头的办法。我们想把他们对玩具士兵和战争的兴趣转变为对历史、汉尼拔和他的大象、凯撒渡过卢比孔河的兴趣……这样几年后,当他们厌倦了在家里跑来跑去打人时,至少他们还会对亚历山大大帝和拿破仑有一些了解。”
利用体育增加摩擦力让男孩面对现实
运动对于男孩和女孩来说当然都是有好处的,但是我认为运动对于男孩来说还有一个特殊的好处,那就是它可以不断提醒他们现实世界的“摩擦”。
什么是摩擦力?这是克劳塞维茨的军事术语,意为“区分真实战争与纸上战争的概念”。在战斗中,摩擦力使“最简单的事情变得困难”。
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策划的“施里芬计划”在纸面上看似完美无缺,但参谋人员没有想到,在那个前机械化时代,大范围右翼迂回的德军步兵经过长途行军就会疲惫不堪,到达巴黎附近时战斗力大打折扣。法军趁此机会发动了成功的反攻。
在电子游戏中,如果你按照某种方式操纵事物,就很容易获胜,这相当于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无摩擦”的空间。《漂浮的男孩》的作者说:
“
你向敌人射击,感受到胜利的兴奋和自豪,也感受到失败的沮丧。但失败的沮丧很快就会过去,因为你知道你可以点击“重启”按钮,重新开始……
当你的儿子花了两个小时带领他的朋友们在枪林弹雨中袭击恐怖分子总部并炸毁敌人的发电厂时,你让他学习西班牙语语法。难怪他觉得学习很无聊。”
这样的孩子不是没有动力,而是他们的动力不在现实世界中。
如何让男孩回归现实世界?最好的办法就是运动。只有在现实世界中才会有的东西,比如体力的要求、失败的可能性,都是一种“摩擦”。
橄榄球教练格雷·沙利文曾告诉《浮萍男孩》的作者,很多孩子在玩了电子游戏《疯狂橄榄球》后,就以为自己知道了真正的美式橄榄球比赛是什么样的。但实际上,他们的体力只有5分钟,上场跑几分钟,就坚持不住了。
顺便说一句,传统应试教育下的学校其实是一个“无摩擦”的环境,因为只要你练习了足够多的题目,你就能通过考试。这本质上是“按照某种方式操作很容易赢”。小镇考生在社会上处处碰壁,可能是因为缺乏“真正的摩擦”。
现实世界就像现实体育运动一样,事情并不是那么容易掌控的,需要克服无法预见、无法避免的“摩擦”。如果男孩从小就习惯这种“摩擦”,他们就会有动力在现实世界中独立前行。
如果不想面对这些摩擦,沉迷于虚拟世界、“躺”下去就是自然的选择。
今日推荐
青少年心理新闻
8-15岁儿童心理成长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