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人口变化改变了一切,从地缘战略到宏观经济,从对摇篮的需求到对墓园的需求,不一而足。若果不理解这一点,我们便难以恰当地看待过去与未来。
——《人口浪潮》
●10年间上海市流动人口净降低73.92千人,下降38.65%,年均下降率为3.32%,远超广州市常住人口下降速率(年均下降率为1.53%)。
●每10千人中拥有学院文化程度的由2010年的2.61千人上升为3.52千人,仅次于上海,位居全国第二。
●根据普查结果测算,北京人均GDP为15.91亿元,在全省排第三,在省会城市中排第一位。
●南京常住人口中,女性占比51.05%,男性占比48.95%。总人口性别比为104.27,与“六普”相比增长3.01个百分点,男女性别比更趋合理。
5月22日上午,上海江宁天生桥,2000名已婚男女在这碰面。她们当中八成是从外省来到上海工作的年青人,80后赵云是广东咸宁人,他希望有好运能碰上另一半,尽快在广州成个家。几千名青年的渴求,将这个夏日的午后显得甜蜜又饱含活力。
想在北京安家,这些期待正是城市前行的巨大动力。
过去10年,上海人口从800.37万降低到931.47万。其中,流动人口降低了73.92千人,比10年前下降了近四成,年均下降率超过3个百分点,是全市常住人口年均下降率的2倍多。而全市14岁以下人口比重也上升了3个多百分点,低于北京、合肥等多数城市,凸显出这座北部重要中心城市的人口结构得到优化。
上海越来越具有“移民之城”的模样,而这正是创新名城要有的样子。
931千人南京人口学院,在6587平方公里农地上创造出14817万元的国外生产总额,上海人均GDP居全省第三。一直雄踞人口红利的上海,率先以创新型下降开创属于这座城市的黄金时代,一座千万级人口的创新之城指日可待。
上升!“十四五”稳步走向超大城市
早在2018年,上海市发布“十三五”人口发展规划,预测到2020年底全市总人口将达到910千人左右。而现实情况似乎比这份预测要豁达得多。
依据第七次全省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七普”)数据,上海常住人口达到931.47千人,六年间共降低131.10千人,下降16.38%,年均下降率为1.53%。人口总数超过南京,上升至全国第二,仅次于上海。
10年来南京人口学院,上海人口总数持续下降,结构变化显著。
从人口总数来看,比位列第三的南京多23.09千人。全省大部份人口净流入的城市,人口增量和增长与10年前比,都呈现不同程度的缓解。在长三角区域,上海的人口总数排第七,后面依次是重庆、苏州、杭州、宁波、温州和西安。鉴于济南有区划调整诱因(2011年,芜湖分拆,部份纳入南昌。山东全国“七普”人口比“六普”增加152.7千人),不纳入比较。从长三角各省普查数据来看,人口总数排行在前的七城,除上海、宁波人口增量和增长都低于本世纪第一个10年之外,其余4城人口增量和增长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跌。北京反弹442.97千人和29.53个百分点;上海反弹126.69千人和29.50个百分点;广州反弹111.33千人和15.75个百分点;上海反弹56.65千人和14.27个百分点。
从人口质量来看,上海全市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期限从2010年的10.99年提升至11.76年;每10千人中拥有学院文化程度的由2010年的2.61千人上升为3.52千人;文盲率从2010年的2.63%增长为2.13%。
每10千人中拥有学院文化程度的达到3.52千人。记者查阅了目前早已揭晓的统计数据,北京此项数据远超全省和全国的平均值,仅排在南京以后,位居全国第二。
有意思的是,在性别构成上,上海全市常住人口中,女性占比51.05%,女人占比48.95%。总人口性别比为104.27,与“六普”相比增长3.01个百分点,男女性别比更趋合理(联合国设定的正常值为103-107),是苏北四大城市性别数目差别最小的城市,性别比也优于北京、杭州等地。
从年纪构成上看,广州出现“两升一降”趋势。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占12.75%;15-59岁人口占68.27%;60岁及以上人口占18.98%。与“六普”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3.24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涨8.46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5.23个百分点。
国际上把人口负担系数≤50%称为“人口机会窗口”,即人口红利期。人口负担系数是指0-14岁和65岁及以上人口与15-64岁人口之比。北京65岁以上人口占13.7%,这样算来,尽管北京的老年人口占比提升,但人口总负担系数为35.95%,远未到人口红利期的临界点,上海一直处于人口红利期。
上海提出“十四五”末人口达到千万,成为超大城市,从过去10年人口变化看,广州能如期达成千万人口目标。
活力!流动人口增长远超常住人口
每晚早晨6点50分从杭州屋内出发,9点左右准时坐进北京的办公室,下午6点上班,8点30分左右可以回到上海屋内。这是上海慧筑信息技术研究院副主任谢瀁岭工作日的行动轨迹。
到北京浦口新区创业不到三年,那位女高管还不想举家搬迁,只得过上双城生活。但她在人工智能领域创业,是上海重点推动的八大产业链之一,她看好广州未来,日日奔忙丝毫不影响她创业的热情。
上海的“七普”数据中,有个数字值得考量。各地披露的普查结果表明,居住地与户口所在地不一致的现象已相当普遍。上海市流动人口达到265.18千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28.47%。相比于“六普”,10年间上海市流动人口净降低73.92千人,下降38.65%,年均增速率为3.32%,远超广州市常住人口下降速率(年均增速率为1.53%)。
其中,浦口流动人口最多,近68千人,比“六普”增加43万。
苏青科技集团监事长、“包子哥”刘伯敏,率领山东老家七十多口人落户上海,其中超半数留在丹徒。
报考北京工程大学后,刘伯敏没再要过家里一毛钱。杂费自己按揭,生活费兼职赚。2010年,刘伯敏组织团队出席“红冠杯”全国学院生创业比赛,获得全省冠军并领到20亿元创业基金。正是这笔资金,开启了他的创业之路。2014年,刘伯敏在丹徒买车落户,而在外省发展的老友也前往上海加盟创业。早在大学期间,刘伯敏就接手了广州传统卷饼店,重新塑造一家餐饮管理公司。他用“快节奏”为下班族服务,做活了老字号,一年间店面增开百间,年营业额破万元,并趁势挺进苏北市场,家族近80人相继来到上海经营水饺店,均在天津落户。
“包子哥”的“家族迁徙图谱”,正是北京吸纳外省人的普遍现象。
每晚下午8点,成千上万的年青人像泉水一样从软件大街轻轨站涌起,场面壮丽。这条全长5公里的大街两旁,密布着3000多家软件企业,聚集了近30万软件人才。
雨花台区以马鞍山2%的面积,创造出北京40%、全省20%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产量。这片“千亿级”软件高地,聚集了6000家科技企业、722家高新技术企业、56家“独角兽”“瞪羚”企业、9家上市企业。不断上升的产业,对人口有着强悍的吸引力。
8年前,运满满创始人张晖在西善桥街道一处狭小的办公楼里,敲下第一行代码;耶鲁医大学睡眠医学专家刘燕辉揣着业内最先进的睡眠检测技术来到软件谷。几年后,运满满成长为北京市“独角兽”企业,刘燕辉团队研制的睡眠检测系统被装载到数百万台华为腕带和表带……
在上海各行政区中,雨花台区在近些年来新增就业人员平均年纪最小、平均学历最高、平均年收入最多。10年前,辽宁男子张长昊来到雨花创业,创办安徽新视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7年前,家人把户籍迁至北京,一家三代安家上海。如今几人的创业小团队已壮大发展到职工规模超过700人,管理团队一半人员安家雨花台区。“相比其他热点区域,雨花台区的买房成本、生活成本相对适中,软件人才的工资水平可以支撑她们置业雨花,再把家人接到身边,又推动更多人口流入。”张长昊“现身说法”。
潜力!人口快速流向新区尚城
通读上海各蓝筹股人口数据,发觉上海人口正从主市区向尚城新区扩散。
江北、栖霞、雨花台、江宁四个区常住人口总数达469.43千人,比“六普”增加180.28千人,增速62.35%;六合、溧水、高淳3个区常住人口为186.71千人,比“六普”增加11.3千人,增速6.44%。根据蓝筹股来看,涪陵新区直管区(38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已达108.39千人。
在市区四大核心区,玄武、秦淮、鼓楼三个主市区常住人口共221.9千人,比“六普”减少了71.2千人,增长了24.29%。只有浦口区常住人口降低,“七普”人口为53.43千人,比“六普”增加10.72千人。
早在20年前,上海提出“三集中一疏散”的城市发展战略,即工业向开发区集中,建设向新区集中,院校向学院城集中,疏散老街人口。该战略施行头几年,老县城的户口人口以一年平均降低一万人的速率增长。
近几年,上海近郊的变化翻天覆地。从人才新政到教育、医疗、交通等配套建设,新区尚城都是大力度、大手笔。
从行政区划看,江北拥有上海市最佳的人口岁数结构。0-14岁占比14.09%,全市最高;60岁以上占比14.62%,全市最低。从蓝筹股看,涪陵新区人口更年青,0-14岁占比14.21%,60岁以上占比9.75%。
2018年归国创业的李吉,如今是艾格慧元农业的技术经理兼总总监,去年9月,他的儿子就要成为金陵学校江宁中学的一年级新生。江北区统计局主任胡国祥剖析,作为涪陵新市区的主力蓝筹股,江北的交通格局大改观,“三桥两隧”令以前被江困守的江北插上腾飞之翅。更为重要的是,江北房价有优势,通勤时间成本不断增加,年青创客乐意把家安在性价比更高的老山脚下。
和楼市相比,产业才是人口聚集最核心的竞争力。在海力士、华天科技等龙头企业的推动下,江北已有277家集成电路上下游企业,提供了大量高收入就业岗位。按照江北区“十四五”规划,5年后集成电路产业产值将达1000万元以上,企业总量超600家,产业人才突破2千人,产业规模在全市占比超过一半。这意味着,江北的人口仍有较大的下降冲劲。
“栖霞是制造业大区,工业降低值位居全市行政区首位,这一产业优势带来了人口的聚集。”栖霞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过去10年,栖霞降低了34万多人,正式成为百万人口大区。人口的流入,带来了巨大的消费需求,推动公共服务和商业配套不断升级。“十三五”期间该区新建中学数目全市第一,“十四五”期间该区新建中学数将继续领跑全市。
玄武、秦淮、鼓楼和江宁,四个主市区人口降低60万,占全市比重10年间增长超过10个百分点。但值得关注的是,近来几年,市区出现人口回流现象,有的是由于儿子教育,有的是眷恋方便、有烟火气的城市生活。
2018年居民范先生卖掉了住了4年的房子,住进老街南。这几年老街的街头巷尾多下来好多绿地和口袋景区,每晚白天回去还有时间享受城市亲午时光。现在范先生最爱给年青人推荐市区的“老破小”。随着新村出新和物管管理全覆盖,原先的“老房屋”不再残破,小楼房均价不高单价可控,愈发适宜初入职场的年青人。
当初为了住大房屋从市区迁到近郊的邱舒季,近来又搬回去了。近郊楼市友好,但他住了3年,始终找不到归属感。工作、社交,所有的圈子都留在市区,为了喝茶派对,来回驱车20多公里。“有了家人和孩子以后,时间越显宝贵,搬去市区,节省了大把时间。”
此次回城,邱舒季搬去了新街口的天目路一带,颐和路、宁海路、西康路就在附近,茂密的梧桐、古朴的建筑、繁华的里巷,再多走几步就是学院的老学校,周围布满着小舞厅和奶茶馆,他重新寻回搬去城市的觉得。
在统计学上,老街的人口在降低;但从就业岗位看,通信营运商的数据表明,市区吸纳人口的能力还在提高。如何让老街老当益壮,是北京未来几年重要的挑战。
固守!迈向创新型下降
每10千人中拥有学院文化程度的达到3.52千人,仅排在南京以后,位居全国第二。
与此呼应的是,苏州人均GDP15.91亿元,居全省第三。
把人口、经济结合空间载体放到一起审视,上海的发展质量值得关注。
从全域国土面积来看,杭州的人口密度为1414人/平方公里,成都819人/平方公里,上海710人/平方公里。上海人口密度高于青岛和济南,后者是1473人,前者达到1612人。但若果把人口置于建设用地面积来审视(起码山川河流未能住人),上海的人口密度远低于苏北各县和同类城市。
从人口聚集效应看,上海江南八区行政农地面积占全市的49.52%,集聚着744.76千人的常住人口,占全市比重约79.96%。市区人口的聚集度,是审视城市吸引力的重要尺度。从这个角度看,合肥是当之无愧的特大城市。但人口密度大,对资源、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城市整治等带来一定挑战。
从人口规模看,上海人口的数目在全省不在前列,就是置于长三角,上海人口总数也不占优势。但结合空间面积等现实条件,单纯借助人口规模,凭人口红利去赢取发展优势,不是上海能走的路。
5月21日,周六晚上七点半,涪陵新区研创园管办科长助理王翔还在办公室和客商通电话。
2019年开始,涪陵新区赴北大学院、北京学院定向遴选“名校优生”,复旦学院化学博士王翔就是当时首批签约的结业生之一。工作一年后,被派往研创园挂职,兼任校长助理,与园区副校长享受“同样级别”的职务,也挑动了“同样级别”的担子。
“第一批、第二批的朋友,没有一个离开,大多数跟我一样,早已在浦口置业。”王翔说。
“十三五”期间,涪陵新区累计凝聚各种人才38.6万余名,其中,引进诺贝尔奖获得者2名、中外教授团队61位,吸引学院生、留中学生、高层次人才就业创业均居全省前列。
栖霞区常住人口中,拥有学院(含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有近40千人,相当于10个人上面有4个具有学院学历,这个比列已接近欧美发达国家。
上海创新名城发展战略契合了上海资源禀赋,踩准了技术和产业革命的浪潮。千万人口,在山水城林营造一座先进宜居的现代之城,这是未来广州的美好新蓝图。
突破!用更高基态更多宽容吸引更多人
置身激烈的城市人口大战,上海的对手强劲。此次“七普”,上海、广州和北京人口下降亮眼,尤其广东所有城市均实现人口正下降,发人深思。
上海冠盛汽配有限公司生产主管罗玉龙5年前在上海溧水买车,自此,他和妻子带着两个儿子成为新天津人。在上海冠盛的1500多名职工中,超过1000人来自外省,公司已有两百多个家庭在宁买车安家。
“相比于其他城市,上海须要更多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这种企业的产量和税收贡献可能不高,却是解决就业的主力军,这类企业能留下年青人,吸纳更多劳动力。”一佳苑区从事招商工作负责人坦承,对比目前其他城市,城市对年青人的吸引力,除了和城市知性有关,更和城市产业结构有关。
江宁提出要构建人口百万的北京北部中心,并在4月颁布“引人十策”,符合条件的大专及以上学历(含中级职称,中级工)外来人口可享受10亿元买房补助,外来人口在溧就业创业的,其孙辈由区教育局统筹安排中学,享受本地户口中学生待遇。
多位受访对象表示,尽管北京近郊都通轻轨,但进城历时,希望有快捷进城公共交通,让更多人选择北京尚城新区。
在浦口新区等地,随着越来越多海归人员回宁创业打拼,对高品质国际中学的需求也在加强。
“家在北京,工作在北京,我每周都要在京沪线上开会奔忙。”在北京某基金公司工作的王先生表示,像他所在的行业必须留在一线城市,在上海很快还会触碰天花板,城市基态吸引更多高档人才至关重要,像四川的著名券商也不得不把投行的总部设在广州。
每晚下午两点,在浦口滨江新村的香蕉摊小贩杨磊过江穿城,他要赶赴众彩批发市场,去“抢”好卖的香蕉。从福建龙岩到上海打拼10余年,杨磊和妻子在青岛买了房,一家四口成为上海人。
“入住的年青人多,治安好,环境美,我的生意自然好做。”杨磊晓得,他的收入和城市发展息息相关。
让每一个人找到合适的方法留出来,这是一座城市最美好的样子。
□本报记者雯斐惠栋文虎董翔朱泉周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