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区域优势 学院所在的东营市是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也是全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的基地。 东营市是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第二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 是中国东部沿海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之一。 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人均储蓄、人均消费水平在山东省名列前茅。 近年来,中国政府将“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纳入“十一五”发展规划。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已将东营市确定为“国际绿色产业示范区”,山东省人民政府也批准东营市为山东省“国际绿色产业示范区”。 省级加工制造基地“黄河三角洲发展”已列入《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 特别是今年以来,东营市作为我国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规划的核心城市,逐步进入国家战略规划层面,这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发展描绘了美好前景。黄河三角洲。 目前,东营市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技术创新示范城市”、“国家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城市”、“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市“市”等荣誉纷至沓来。
作为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重点地区,东营市实施“大开放、大招商、大发展”战略,吸引了包括世界500强企业在内的众多知名企业投资。 2008年英语作文,东营市成为中国最大的石油装备制造基地,每年新增就业岗位3万多个,为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就业环境。 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达到98%以上。 黄河三角洲地区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经济快速发展。 工业、农业、服务业急需大量高技能人才,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三、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 东营职业学院是一所培养群众性、职业性、应用型人才的高等职业院校。 学院的办学理念是:以服务为导向,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培养生产、建设、管理、生产等一线所需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服务。 学院的办学理念是: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改革求发展、以规模求效益、以特色树形象; 坚持以教学为中心、质量为核心的教学指导思想; 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 作为主要的教育理念。 四、师资队伍建设 学院成立之初,就确立了“充实、调整、提高、完善”和“外部引进、自主培养”并重的师资队伍建设方针,坚持“以德引人”的原则。以事业留人,以情感凝聚人,以利益留人”。 本着“管人、管系统”的人文原则,全面实施以“稳定、培养、引进、借智”为主要内容的“269人才工程”,制定科学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吸引以最优惠的人才政策,用最宽松的政策鼓励教师进修,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目前,学院810名教职工中,专任教师668人,专业教师501人,“双师型”教师355人,双师型教师比例达71%以上; 其中具有博士学位13人,占教师人数的1.95%,硕士学位13人。 现有教师303人,硕士以上学历教师比例达47.31%; 具有高级职称29人,副高级以上职称201人。 学院还设立了专门岗位,聘请了德国波恩大学教授、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教授、世界著名环保教授巴萨博士。 专家、博士生导师卢庆庆、马庆博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生导师翁跃进教授为客座教授。 聘请省内外生产、科研第一线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20余人为学院兼职教师,逐步建立起一支结构合理、年轻有力的师资队伍,专兼职结合、高质量发展,将成为创建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坚强支柱。 5、实验实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是职业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近年来,学院逐年加大投入,建设和完善了数控加工车间、单片机实验室、会计模拟室、平面设计室、绘图室、语言室、模拟实验室、专业多媒体教室、网络实验室等120余个。 专业实验室和12个校内实践基地配备教学仪器设备价值超过5000万元。 基础实验发放率达98%以上,专业实验发放率达95%以上,基本满足了各类专业技能培训的需要。
此外,学院还建立了130多个校外实验实训基地,形成了校内外人才培养结构合理的技能实训平台。 建立了32个专业职业技能鉴定站和6个专业行业资格证书认证点。 2003年—2005年,95%以上的毕业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和行业岗位证书,2006年以来达到100%。学院与130多家企事业单位签订协议,在工厂车间安置实习项目和建筑工地,增强实践的时效性,实现学习与就业的零距离衔接。 近年来,大学生在各级技能大赛中共获得国家一等奖7项、省一等奖18项。 多名学生在校期间荣获“东营市技术能手”称号。 2009年,学院在全国率先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 建有四个独立的文化创意工作室,并注册了国家大学生创业孵化网络,为大学生创业创造了广阔的平台。 六、教学管理与改革 加强教学管理,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尽快形成学校特色和发展优势的基础。 学院在这方面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首先,建立了规范的教学运行和监控机制,完善了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完善了教学体系,规范了教学环节,教学管理有法可依; 建立了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完善了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 ; 建立严格规范的考试工作制度,推行教学与考试分离,实行重考制度,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其次,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加强现场教学和岗位能力培养,推行“123”培养模式:1条主线——注重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 主线,两个转变——从专业教育向综合素质教育、从主要传授理论知识向培养实践能力转变,三个对口——基础知识与后续专业知识、专业知识与生产应用对应实践技能与专业岗位; 重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是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推行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教学方法,以信息化带动教学手段现代化,所有课程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利用教学网站进行教学。师生互动。 沟通,积极倡导新型师生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在学籍管理方面,学院坚持以育人为本,以教学质量管理为核心,以教学管理数字化为基础,以学分制度建设为切入点,优化建立质量标准体系、监控体系和评价体系,积极探索适应灵活学制的灵活管理模式,实行主辅修制、重专业制、跨专业选课制,逐步提高选修课比例,积极推行学分制,为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创造良好条件。 七、产学研融合与交流合作学院始终坚持“科研引领、质量立校”的方针,以科研促提高、以科研促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成果显着。
截至2008年底,学院承担国家“863”项目3项,农业部“948”项目1项,市级及以上项目156项,院级项目38项,其中95项通过验收。 许多项目特别是盐生物植物研究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在国内外各类报刊发表学术论文2960篇,其中SCI、EI收录27篇。 在国家级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发表学术论文790篇; 出版图书(教材)180部。 获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社会科学成果奖等奖项79项,其中省级奖14项,市级奖65项。 获得国家专利9项。 特别是与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多家知名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多领域合作,并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海洋研究所、山东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等建立了稳定的交流合作关系。 利用人力资源优势,为东营经济提供多种形式的科技服务,建立了百名农业专家咨询制度; 盐生植物园已接待省内外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民朋友技术咨询10000余人次。 八、专业建设 东营职业学院现有46个专业,涵盖12大类、26个专业门类。 学院《网络设备安装与调试》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计算机网络技术》、《模拟电子技术》等4门课程成为省级精品课程。 学院自建精品课程20门; 学院应用化学工程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被建设为省级示范专业。 其中,应用化学技术专业成为山东省特色专业建设点,化学技术教学团队成为省级教学团队;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等7个专业建成校级重点专业。
学院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己任,重点发展工学、管理学、农学、经济学等专业,适度发展文科、法学、教育学等专业,努力促进文科专业交叉和渗透。文理科,通过调整改造、培育扶持等,逐步实现“5818”专业建设目标,即5个国家级示范专业、8个省级示范专业、18个院级重点专业、建立工、管、农、经、文、法、教育等专业协调。 发达的专业群和专业建设达到全国同类院校的先进水平。 为此,学院成立了由社会名人、企业家参与的专业和学科建设委员会,力争各专业设置贴近明天的就业市场。 学院还不断加大校企联合育人力度,与德国恩德能源有限公司、科盈集团、蓝海有限公司等50余家企业达成人才培养协议东营职业学院分数线,大力推动“秩序化”教育。 八、学生工作 学院党委高度重视学生管理工作,先后出台一系列文件加强学生工作,搭建学生工作多方平台。 首先,加强高职学生管理理论研究东营职业学院分数线,提高学生工作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形成了《高职学生工作研究》、《学习进步成才》、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高职辅导员工作理论与实践》、《大学生就业指导》等学生工作理论成果,《高职学生工作研究》、《高职辅导员工作理论与实践》全部荣获山东省学生作品和思想政治工作成果一等奖。
二是采取教育、管理、指导、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畅通全员教育沟通渠道,建立以人为本、依法管理、信息畅通、规范化、规范化的学生工作机制。有序推进,形成教学育人体系。 科研教育、管理教育、服务教育、环境教育氛围浓厚。 三是通过“两课”教学、业余党校、家长委员会、校外法制教育基地等,学院开展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搭建坚实的教育平台,积极抢占思想教育阵地大学生,从新生入学开始。 形成全过程完整的教育链条,直至学生毕业。 四是组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 学院成立了大学生记者团、摄影协会、文学社、法律协会等20多个社团组织,开展了创建“星级社团”、“文明社团”活动。 每年一度的“飞扬青春”艺术节、“春之声”英语节、“秋韵节”、宿舍文化节、校园健力士等活动,为打造高品位校园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是构建绿色通道,完善救助体系。 学院为贫困学生提供国家助学贷款、奖学金、勤工助学岗位、学费减免、绿色通道等资助。 已发放奖助学金逾1400万元,为3000余名学生免学费500万元,并安排勤工助学工作。 岗位2000余个,工作补贴200万元以上,社会基金20万元,确保没有学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 保证了高校毕业生的思想稳定和就业心理健康。 近年来,新生报到率高达96%以上,总体就业率达到98%以上。
九、长远规划“十一五”期间学院建设发展的工作思路是:完成“14841”工程,即明确一个定位,实施四大战略,加强八项建设,深化四项改革,实现总体目标。 定位一:立足东营,面向全省,辐射全国,培养区域经济发展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急需的高新技术应用型人才,探索高职办学新路子办好符合国情的学校,把学院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省内一流、全国知名的示范性高职院校。 四大战略:特色办学战略; 人才强校战略; 创新兴校战略; 以及职业发展策略。 八项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名师工程; 加强学科专业建设——重点特色专业建设; 加强课程建设——精品课程建设; 加强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实践能力建设工程; 加强校园环境建设——环境建设工程;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文化建设工程; 加强体制机制建设——管理创新工程; 加强党的建设——党建工程。 四项改革:人事配置制度改革; 教学改革; 管理体制改革; 和物流社会化改革。
总体目标:教育教学质量、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科学研究和科技服务、实验室建设、管理水平、办学规模和办学效益显着提升。 学院自主发展能力和竞争实力显着增强,成为黄河三角洲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解决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重大问题的基地之一,成为黄河三角洲地区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解决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重大问题的基地之一。特色鲜明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 东营职业学院招生网站:/daxue--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