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的纽带》
莉莉(化名),今年37岁父亲3次烧毁通知书,极其聪明、美丽、优雅,至今未婚,对亲密关系既渴望又害怕。
她本科和研究生毕业于国内顶尖大学,在国内二线城市担任公务员,本该充满阳光自信的她,却常常因为一些琐碎的小事而情绪激昂,尤其是面对母亲的指责谩骂,她常常感到心力交瘁,好几次忍不住落泪。
莉莉为何对她的母亲有如此强烈的情感?
为何妈妈对弟弟的偏爱会让她这么委屈、这么嫉妒呢?
莉莉这些年一直和谁在一起?
您如何才能找到自己的命运并充满力量感地生活?
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Lily的咨询观察之旅……
为什么在妈妈眼里我的选择总是错误的?
莉莉小时候,父亲的合资企业亏损,母亲不得不辞职帮助父亲打理生意。母亲能干、意志坚强、吃苦耐劳,创业时,她曾每天骑自行车20多公里去拜访客户,一天只吃一顿饭。
或许是因为妈妈觉得创业太难,没有人会帮她做任何事,所以从小就给莉莉灌输一个信念:只有学习才能改变命运。
莉莉6岁的时候被送去读城里最好的小学,父母安排她和奶奶一起生活。初中的时候,妈妈又资助莉莉去读城里最好的学校,莉莉开始寄宿在爸爸的朋友家。
在妈妈的期望和严格要求下,加上莉莉自身过硬的资质,莉莉从刚入学时的平庸成绩一直飙升到年级第一,但即便如此,挑剔的妈妈对莉莉还是有很多看不惯的地方。
莉莉上一年级的时候,妈妈连基本的写字技巧都跟不上。有一天妈妈接莉莉放学时,冲进教室,握着她的笔,一笔一划地帮她写作业。莉莉现在回想起来,还是觉得很压抑、很羞辱。
初二时,莉莉与同桌相恋,上课时两人互传纸条,莉莉妈妈在一次家长会上发现了两人的纸条,恰巧莉莉考试成绩不好,回家后妈妈当着家人的面质问莉莉,说她“这么小年纪就做出这种行为,不对劲”,让莉莉感到非常羞愧。
莉莉读高中时被分文科和理科,校长打电话给她妈妈,建议她读文科。莉莉自己喜欢文科,而且文科成绩也不错,但她妈妈认为文科评分很主观,威胁她如果选文科就跟她断绝母女关系。莉莉被威胁后非常生气,但她还是不敢挑战妈妈的权威。最后,她选择了自己并不喜欢的理科。
虽然考上了名牌大学,但莉莉并不喜欢自己的专业,习惯了妈妈做决定的她,一直没有勇气转专业。
研究生毕业后,莉莉收到了外企、国企的录用通知,还考上了公务员。但父母并不支持她到外省工作,也不支持她进公司。莉莉最后只能选择了当时的最后一个选择:当公务员。
莉莉的父亲是家里的“和事佬”,很少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总是顺着妻子的意思。每当莉莉违背母亲的意愿和母亲吵架时,父亲都会苦口婆心地劝莉莉承认错误,说“你妈妈这么辛苦,不容易”、“你妈妈都气得饭都吃不下你了”。
最后莉莉还是满腹委屈的去向妈妈道歉了,妈妈对莉莉管教很严格,但是对比莉莉小7岁的弟弟志林却很保护。
对于母亲的“重男轻女”思维和做法,莉莉感到很受伤:莉莉成绩优秀,想出国读硕士,母亲断然拒绝支持;莉莉毕业后,想去上海工作,母亲也坚决反对。
然而志林的成绩并不好,母亲却想尽一切办法送他出国留学。志林不愿意在上海工作,说买房压力大,母亲就托人找关系帮他进了一家国企。工作第二年,就帮他在上海买了一套大房子。
三年前,莉莉想在萧山买房,可妈妈极力不同意,并说了一句让她很伤心的话:“别跟哥哥比,要跟别人比,你应该知足。”
一直渴望但又有些害怕进入亲密关系的莉莉,毕业后只谈过一次真正的恋爱,而且只维持了一年。因为遇到的人不是对的人,受到伤害的莉莉从此将自己的心紧紧包裹起来。虽然她一直幻想着自己能拥有,但在现实世界中,她发现这似乎只是一个美丽的幻想。(录取通知书被父亲烧了三次,40岁才完成大学梦:女性如何走出“重男轻女”的阴影?)
莉莉以为她过去的人生就像一手好牌,但她却打得一团糟。她觉得自己就像一个迷失在迷雾森林里的孩子,感到无助和迷茫。
为了取悦母亲而背叛自己,结果却是要付出代价的
这次集体问诊,Lily准备得很充分,化了点淡妆,五官精致,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年轻很多,就像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
我以电视剧《甄嬛传》的话题开启了咨询,我问莉莉,你觉得自己的性格,更像勇敢大方、心机深沉的甄嬛,还是更像叛逆潇洒、旗帜鲜明的沈眉庄?
Lily 非常敏锐,她立刻就明白了我的问题的含义。
无论是处理职场关系,还是原生家庭关系,她都发现自己很隐忍,虽然高度敏感,能理解很多事情,但总是缺乏勇气捍卫自己的感情和立场,最后常常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攻击自己,然后扭曲自己的感情去做“应该”做的事。
莉莉对妈妈很生气英语作文,但是受到伤害之后她总会用一套话来说服自己:妈妈的本意是好的,妈妈已经付出了很多,最后她还是要压抑自己的不开心,安慰妈妈的情绪。
有一次,莉莉身体不舒服,妈妈就带着弟弟来萧山看她,一进房间,妈妈脸色就大变,一边指责莉莉把房间弄得乱七八糟,一边帮她收拾,一边训斥她。
莉莉太虚弱了,无法承受这些虐待,她放声大哭。她的母亲觉得很奇怪,不明白为什么女儿会如此伤心。
莉莉冲进卫生间失声痛哭,哥哥却给她发微信说饿了,要吃午饭,让她赶紧下楼,他和妈妈正在楼梯口等她。
妈妈不理解莉莉的情绪,但莉莉却一直很在意妈妈的情绪。5岁那年,父母发生争执,妈妈默默哭泣。小莉莉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走了几公里去求助,找姑姑调解。
然而,莉莉为了维护母亲的情感和意志,一次又一次地放弃了自己的选择权,现在的她不知道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感觉自己变成了一个空洞的人。
当她连接内在小孩时,她看到的是一个孤独的孩子,眼前忙碌的世界似乎与她无关,眼神空洞,浑身麻木,看到这样的内在小孩,莉莉流下了眼泪,原来,背叛自己,迎合母亲,是要付出代价的。
莉莉说,如果她将来有孩子,她不会重男轻女,一定会支持孩子们的自由选择。当我问莉莉,她需要什么样的品质才能做到这一点时,她说,勇气、自信和信任。
但她现在做到了吗?她如何对待内心的孩子?如果她连自己都养活不了,又怎么养活她的孩子?毕竟,人们无法给予自己没有的东西。(活出力量感:如何抚慰受伤的内心孩子?)
莉莉一时愣住了。
莉莉发现自己之所以无法勇敢地支持自己的选择,是因为她非常害怕“感情破裂”,害怕母亲会责怪她、疏远她。如果成长和成熟意味着要学习“分离的教训”,莉莉该如何处理与母亲的关系?
莉莉对母亲非常生气,她表面上讨好、迎合母亲,看起来像个懂事乖巧的女孩,但内心却充满怨言,有时甚至将母亲视为“瘟神”。
在咨询过程中,我建议Lily写一封信给妈妈,真实地表达自己这些年的伤心、愤怒和心碎。或许她和妈妈的关系,应该是“先离后合”,这样彼此之间才会有明确的界限,只有理解和尊重,爱才会真正流淌。
莉莉一直认为父亲是个好人,但作为家中的男主人,莉莉的父亲却一直充当着母亲的代言人,在莉莉和母亲之间扮演着“好男人”的角色。
父亲很聪明,把事业留给妻子,在女儿和妻子面前总是温暖慈爱,从不得罪任何人。但妻子的“女王综合症”在某种程度上不也是他的纵容吗?他从来都没有自己的主见和立场,也不需要为自己的言行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莉莉的爸爸和妈妈都是职场职员,莉莉还会觉得爸爸温暖高大吗?还是逃避责任、讨好别人的那个人?对于这个视角,莉莉也有不少感触。
莉莉的妈妈重男轻女,我看到的是她妈妈对莉莉自身女性身份的不认同,以及她的自卑感。
如果母亲执着于重男轻女,那么莉莉是不是想改变母亲呢?我直截了当地问莉莉,你讨好母亲,是不是为了得到更多的财产?你有能力活得独立又美好吗?
当莉莉看到自己完全可以靠自己过上独立、精彩的生活时,她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她现在一心一意追求自己,如果能先成为自己,真正爱上自己,不再惧怕,不再向外界索求东西,那么,哪怕她暂时还是单身,也一样可以拥有欢喜与幸福。
最终的解决办法是找到勇气和生命的意义
和莉莉的问诊过程让我想起了我那个“可爱”的爸爸,他真的太可爱了,要是拍成电视剧,一定和《都挺好》里的苏大强一样精彩。
当然,我这么说,是因为我已经把自己和父亲割裂开来,我不是以儿子的角度,而是以人的角度去观察他。我觉得他选择了一个跌宕起伏的人生剧本,并且如此投入、如此激情地演绎它。他确实很“执着”,当然也很执着。(北大留美毕业生“万字信”痛斥父母事件:你们见过我真实的存在吗?)
然而,从小在爱恨交织中长大的朋友,又何其容易呢?就如莉莉一样,对母亲爱恨交织,不敢对母亲发声。对寻求母亲认同的执念,早已融入莉莉的内心格局,一举一动牵动全身。因此,分离这个话题对她来说,显得如此重要。
当妈妈来到莉莉家,收拾东西,训斥莉莉的时候,莉莉根本说不出“请出去”的话。与其说她害怕伤害妈妈,不如说她害怕面对妈妈的情感勒索。妈妈的每一次指责和哭喊,都很容易成为她自我攻击的导火索。她还没有为内心的小莉莉建立起一道防火墙,保护她免受情感勒索。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建立这道“防火墙”,真正抚慰我们内心的孩子呢?
这些能量器适合她深修——
工具一:奇怪的想法
主题分离是我在能量管理初学者训练营中“奇怪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不是全部,因为主题分离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正如张德芬在《遇见未知的自己》中提到的,世间万事,都分为“上帝的事、他人的事、自己的事”,我们能做的只有做好自己的事,至于他人的事、上帝的事,那是别人的事,我们要学会的,就是接受,学会臣服。
话是说得很明白,但有多少人能够准确分辨出其中的区别呢?比如,莉莉的妈妈为她安排事情的时候,家里的事情怎么安排是莉莉自己的事,她有权利说“不”。
然而,当她说“不”的时候,她妈妈可以随心所欲地做出反应,无论是哭泣、大吵大闹、威胁自杀,还是其他情感勒索。这是她的权利,莉莉不能说“你怎么能这样做?”
莉莉唯一能控制的,就是她对母亲情感勒索的态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温柔的坚持。
莉莉不需要为妈妈的情绪负责,但她可以用自己温柔的态度,让妈妈知道,她还爱妈妈,然后选择放手,不再期待妈妈改变。这就足够了。
另一位同学Dan在分享工具时,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她初步完成了与自恋妈妈的“问题分离”。面对妈妈在背后各种谩骂或抱怨,她不再难过,不再解释,而是心里清楚自己应该与妈妈保持多远的距离。她不再接受妈妈“不帮忙照顾孩子”的威胁,自己把孩子抚养成人。她们不再每天通电话、互相发火,只是每周送上温暖的问候。至于对方能否接受,那是妈妈的问题。与其担忧,不如选择相信,每个灵魂都能找到自己的节奏,都有自己的智慧。
所以,在这里,莉莉不仅需要被讨厌的勇气,还需要坦诚相待的勇气。当我们坦诚相待,面对彼此,就会发现对方装不出来,感情上的联结也更加真实。当然,加上非暴力沟通的智慧,用温柔的坚持做基础父亲3次烧毁通知书,效果会更好。
工具 2:以终为始 + 积极主动
为什么我们如此在意父母的认可和道歉?
因为我们被困在童年被压抑的欲望中,没有去寻找自己的人生使命,而是把全部的生命能量都束缚在纠结的家庭模式中。
我们都听过这样一句话“不快乐的童年,需要一生去治愈”,很多人把这解读为原生家庭的错,认为原生家庭的问题导致了自己现在生活中所有的问题。
这种观点直接被阿德勒的“目的论”否定了,目的论强调,作为成年人的我们,其实完全有能力选择自己的人生,我们之所以把责任推卸给原生家庭,其实是因为我们缺乏主动的勇气。
当然我更欣赏阿德勒的理论,毕竟他为我们指出了最终的解决办法,就是找到勇气,找到生命的意义。就像人的一生中有很多方法可以治愈“不幸的童年”,有些人选择和父母斗争一辈子,必须等父母一句道歉才能让他们认错,但失去的青春和光阴,却再也回不来了。
有些人选择做自己的理想父母,选择从大我出发的利他之路,治愈他人的同时也治愈了自己。当然,有些人选择继续征服世界,用足够伟大的成就来“弥补”童年的缺失。
这就是积极心理学说的,所有的问题都有可能转化成你的资源,关键是你要有能力和眼光去发现并转化你自己的资源!
祝福Lily找到自己的命运,用成长型思维不断突破自己的舒适区,走出纠结的感情,走向清爽、丰富、高效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