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木的生长离不开浇水施肥的“温柔呵护”,也需要修剪、除虫等“细心呵护”。教育人亦是如此。孩子成长,既要用欣赏的眼光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也要用适当的惩罚,引导长歪的“枝蔓”。 “惩罚就是正其心”。适当的惩罚教育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是让孩子树立“改正错误、承担错误责任”意识的重要手段。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然而现实中,一些人对纪律教育却存在误解,把“惩罚”与“伤害”混为一谈,简单将其等同于“体罚或变相体罚”。其实,“三尺尺子”只是一种教育手段,教师还可以通过口头警告、书面检查等方式进行劝说,对犯错的孩子会有启发作用。可以说,赏识教育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纪律教育也不是人人都惧怕的祸害。我们应该端正心态,摘下“有色眼镜”,正确认识各种教育方式。
从教育规律和儿童健康成长的角度看,纪律教育不可或缺。但如何建立适应当今需要的纪律体系,需要很多思考。客观地说戒尺的意思,今天的教育更强调让孩子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形成创造性思维,用惩罚等手段来约束天性,很容易削弱孩子的敏锐性和活力。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用更理性、更灵活的方式看待教育,不能把教育的成功等同于课堂上一片沉寂、孩子遵守规则。从这个角度看戒尺的意思,今天的纪律体系不是简单照搬过去的,而是需要适应新时代的特点,发现新的教育规律,更好地促进孩子的成长。
教育更重要的是尺在心中,而不是尺在手中。没有人愿意把孩子放在空洞威胁的教育环境中。可以说,“棍棒下出孝子”、“严师出好学生”等教育理念需要客观全面地去理解英语作文,绝不能以伤害孩子的人格尊严为代价。一方面,应尽快划清管教与体罚的界限,建立管教教育的负面清单,让教师“心中有规矩,手有界限”;另一方面,各方不妨对教育有更多认识,在孩子教育问题上多沟通,形成正向的成长力量。
最好的惩罚一定是适度、有分寸、有爱心的惩罚,绝对不是简单粗暴的体罚。“只有一次,老师的教鞭好像要掉下来了,我用石板挡住,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的边缘。我用孩子狡猾的眼睛意识到她是爱我们的,不是故意打我们的。”作家魏伟回忆起老师惩罚自己的情景时,深受感动。可见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讲究方法、有分寸、有感情地惩罚,才能让孩子感受到劝导的意义,达到教育的效果。
在《孩子,我为什么打你?》一文中,毕淑敏记录了惩罚孩子时矛盾而痛苦的心理,夹杂着深沉而理智的爱,让不少孩子的内心因爱而颤抖。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心灵之间的沟通。无论是鼓励还是惩罚,只有“以真情换真情”,以情感感动人、以情感教育人、以情感改造人,才能锻造出更健全的人格和更健康的品质。
这正是:教育需要诚意,惩罚要有限度;关爱成长之路,初衷是为了孩子。
晚安各位。
(本文由许炜庆、杨有鹏、欧阳锡龙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