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古书中的文字焕发新生
让古老的中国故事
从泛黄的书页里走出来
让古人“活”在当下
让今天的人们思考过去
有位朋友说过,中国这么大,不可能走遍所有的地方,有些地方只有在出差的时候才能去,同样,有些古书也只有在做论文或者查阅写作材料的时候才能读。
清代编纂的《四库全书》将收录的书籍分为不同等级,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书的可读性。序言中写道:凡是既有意义又有趣的书,都会收录;一些存在一些小问题但其优点大于缺点的劣书,也会收录;写得不好、内容违背“主流价值观”的书,会连同书名一起列出,并在下方指出其问题所在;至于一般的书,没有人称赞或批评,考虑到它们已经流传了一段时间,会列出来以供参考。
最后一类书往往内容丰富,像后世“剪刀和浆糊”的产物,古人看不上,今人又何必看呢?而且往往充斥着鬼神怪怪的胡言乱语。《聊斋志异》也讲鬼神狐狸,但其社会意义和文学价值之深,是《聊斋志异》所不能比拟的。
比如北宋有一本《广卓异记》,就是此类书籍的典型,内容拼凑,错误百出。作者乐师自称要把唐代帝王将相、大臣所发生的一切灵异事件都记录下来。那么书中到底记录了哪些灵异事件呢?
有这么一件事,武则天的父亲武世禹(yuē),是隋朝晋阳宫的武官,上级是后来的唐太祖李渊,李渊当时的爵位是唐国公。一天,武世禹一个人在街上行走思接千载,突然听到空中有声音说:唐国公就是皇帝。武世禹四处张望,不见人,便将此事告诉了李渊。李渊很高兴,说他自己知道就够了,不用多说。当晚,武世禹还梦见李渊骑着白马升天。有了这些吉兆,李渊便开始了起义。
乐适说,这个故事取自《唐书》。但翻看《旧唐书·吴师桂传》,却发现是这样记载的:李渊起兵造反时,吴师桂此前并不知晓。天下刚安定,他就去找李渊说:我曾梦见你率军攻打长安,登上了皇位。李渊不屑地说:你是王维的人,是隋朝派来监视我的……如今你看大事已成,还说这些荒唐话,是想讨好我吗?
这简直是打脸,史书上说的和乐适所记的完全相反,这说明吴师圭投机取巧用吉兆、谶语来讨好李渊的做法,李渊根本没当回事,乐适歪曲事实,篡改史料,把李渊起兵说成是天命降临。
《四宝总目》的作者多为当时的杰出人物,如戴震、邵晋翰、周永年、姚鼐等,他们所写的总目质量很高,纠正了前人的许多错误。他们在评价乐适的书时,没有一句好话,如“内容繁杂,谬误颇多”、“充满灵异荒诞,颇为复杂”。
四库馆的官员们被要求读书、写总结,遇到好书,他们一边读一边写,心情愉悦,但遇到坏书,他们一边写一边写,心情激动:“他们说的全家都升天了思接千载,祖父、孙子、兄弟都升天了,第三、四、五代都升天了,第四、六、七代都升天了,如此反复,前后不一,特别不可信!”
南宋学者洪迈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他在《容斋随笔》中写道:民间流传的《云仙散录》、《老都实志》、《开元天宝遗事》等浅薄伪书,荒唐至极,但仍有人相信。
《开元天宝遗事》中说姚崇在开元初就成了翰林学士。这不,姚崇在武则天时就已经是宰相了,开元初他已经三次当宰相了,怎么可能当上翰林学士呢?还有传言说杨国忠声名显赫之时,朝中文武百官都竞相巴结他,以求富贵网校头条,唯独张九龄从不上前拜请,杨国忠是在张九龄被罢官十年之后才得到这个官位的。
洪迈十分愤怒,斥责这些都是明显的历史错误,浅薄,经不起推敲,有可能误导后人。近年来,有些地方又出版了《开元天宝遗事》、《郧县三录》等书籍,应全部销毁。
这提醒我们,读古书前,一定要看目录,看前人的读书笔记,避免杂书、劣书。写摘要的人已经吃过一次苦头,难道我们还要吃两次苦头吗?
尖端
考订古籍不实之书甚多,尤以乾隆、嘉庆考据学家所著最为著名。如王念孙《读书杂志》、王隐之《经义解》、钱大新的《二十二史异考》、王鸣生《十七史议》、赵翼《二十二史注》等。当然,对古籍评价最为广泛的,莫过于《四宝全书总目提要》。四宝官员自然是褒扬好书,对坏书的批评更是毫不留情,尖锐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