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东光/文
2019年12月4日,航空工业贵州按照法定程序完成了贵州云马机械厂的注销登记。就此,“云马”这个曾经响亮的名字,随着时代的发展离开了我们。历史永远会被人们提起、铭记、珍惜!“云马精神”、“山鹰精神”、“三线精神”不会因为“云马”二字被“取消”而消失,它们将永远被中国航空史铭记!
2019年8月3日至8月12日,我们一家五口回我的第二故乡——贵州省镇宁县国营“云马机械制造厂”。我看到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二十年来贵州省发生的巨大变化贵州云马飞机制造厂,也亲眼目睹了“云马”老厂址破旧不堪、日渐衰败的现状。
我们知道,一架军用飞机的生产一般需要:部件总装、总装、试飞、机械加工、起落架、冲压件、标准件、锻件、塑料件、铸件、塑压件、工艺设备、非标等。除上述标准件、锻件、塑料件、铸件及其它辅助零部件外,生产由东北两家大型企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和黎明公司联合完成。
但为了实现三线建设,这些专业被分成各个专业厂,人为地分散在当时贵州的七县(镇宁、普定、平坝、清镇、修文、迁西、大方)和贵阳、安顺、遵义三市。以达到所谓“依山、分散、隐蔽”的战略目标。
这些装配厂就是贵州最著名的航空工业基地——011基地。基地内有43个企事业单位,其中飞机专业厂、所、库6个;发动机专业厂、所、库5个;飞机、机载导弹专业厂24个,事业单位8个。
我要介绍的是部署在贵州省镇宁县的国营“云马机械制造厂”。
图:“云马”周边群山
“云马”工厂: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军工厂非常“神秘”,建在贵州大山里的“云马”工厂也不例外,它位于贵州省镇宁县,全称“云马机械制造厂”,工厂代号为130厂。信箱号:658,挂号电报“1020”。“658”指1965年8月工厂筹备开始,“1020”指工厂进入施工现场的时间。巅峰时期,工厂拥有近7000名员工。
工厂布局:
1967年我刚进厂时,我家住在“龚村”,对面是一座山,叫“妈妈”山。云马厂的布局以妈妈山为中心,沿山沟延伸近8公里,狭长地段错落有致,采用“打羊拉屎”和“村庄化”的方法;用嵌、埋、贴等方法贵州云马飞机制造厂,贯彻“依山、隐、散”的原则,以“隐”为主建造。
正是这种违背科学和生产技术的、思维保守的“战略”布局,给未来的科研、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各种隐患和难以挽回的局面。
图1:工厂分为四个区域,沿“妈妈”山8公里狭长地带布局,具有“背山、散地、隐蔽”的特点。这种过度分散的工厂布局带来:管理上的不便;生产协调上的不便以及人力、财力的浪费等一系列问题。
图:云马场区3、照片上的房子,应该是2000年代经过几次调整后修建的新房子。
图:这些员工宿舍楼建于上世纪80年代,住房条件应该比较理想。
图:二厂区毗邻“蜜蜂”水库一期家庭小区
图:云马工厂的“门户”。沿着道路前行,便可进入云马工厂第三区域。周边的建筑都是后来修建的。
图:云马工厂三区家属住宅小区一角
时任基地负责人的庄树山在《011基地建设回顾》一文中写道:“厂房建设要‘背山面海’,设计要‘嵌、埋、坐’,车间之间的距离要讲究,要分散,越分散越好,重型设备见有洞,就进出钻进去。”
想要达到战争爆发时在空中无法被发现,被发现后可以轰炸而不造成混乱、消灭敌人的目的,其实只是一厢情愿而已。”
图4:4区为原云马厂第一设计工作室“中航工业贵州贵航飞机设计研究所”
回顾历史,我们应该清楚,美国在上世纪50年代的军事侦察手段,包括“侦察卫星”、高空侦察机等,已经十分成熟,完全具备对地侦察的能力,稍有科技常识的人都应该知道这一点。
按照常理来说,设计院里的很多“专家”也应该清楚这一点。中国汽车工业的奠基人之一、著名将领陈昌浩之子、二汽总厂首任总工程师陈祖陶在《我们建了一座城》一书中说:“文革结束后,我到美国访问,看到美国人从卫星上拍到的我们二汽总厂的照片,哪个厂在什么地方,一目了然。”
这说明,不管多大的山,人都能看见你。用现代科学的眼光看,只要你看得见,你就能打中。从这个意义上讲,当时进山,进大山、深山,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进山是没有意义的网校头条,只会吓唬自己,徒劳地增加施工成本和难度。”
图:云马工厂一角
图:云马区家庭住房1
图:“隐”在山里的车间
图:工厂一区厂房依山坡而建
图:依山而建的公路
图:工人每天上下班要走几公里
180号厂房
“云马”工厂的飞机装配厂房“180”,建筑面积达2万平方米,是云马工厂内最大的厂房,也是011基地内为数不多的大型建筑之一。
回顾厂房的设计,可谓是一波三折。最初的设计是把这个飞机部件装配厂的前机身、后机身、机翼车间设计在一座大厂房里。后来上级要求把大楼分成几个小厂房,一共有20多个小厂房,要求分布在相隔几公里的两个小区,实现分散“藏”的战略目标。但建成后,由于面积小、屋顶框架低,无法用于正常生产,后来又进行了改建。这是一座180平方米的厂房。
云马厂原党委书记谢长吉在《牢记创业艰辛 不忘历史教训》中写道:“……130厂装配车间是最典型的,设计完成后,在施工时被砍了4次,开工前,3000多平方米的辅助用房被从图纸上拆下来。当梁、柱、大屋面板等构件预制完毕,厂房基础也做好时,他们宁愿报废一批构件和柱座,也坚持砍掉一个柱距不施工;
厂房屋顶完工了,但已准备好的保温层却没有安装,预制好的泡沫水泥块全部变成了泥浆;厂房地面本来应该是沥青混凝土,当沥青等材料全部备好后,就改成水泥地面。
图:走进“神秘”的“180”工厂
就这样,原本设计完整的现代化飞机装配厂房,经过反复修改,变成了一个没有仓库、办公室、杂物间、工具维修间、卫生间,夏天炎热的冬天机壳得不到防寒,地面上灰尘密布,根本没法(正常)生产……后来,为了满足生产和工作的需要,我们又不得不在厂房两边又建造了几千平方米的建筑物,才勉强能用。”
图:云马工厂最大的飞机组装车间,其设计充满曲折,以满足“隐蔽性”的要求。
图:从3号厂区到180号厂区的岔路口
进入洞穴
中央在1966年初就提出要注重“隐蔽”。再加上中央防治督查组在多次检查各工厂建设时,也反复强调要从空中隐蔽。因此,最好把工厂建在山洞里。为了隐蔽选址,“以山洞为地点”,要求重点部门进山洞,成为当时选址的原则。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想想都觉得好笑,011是一家大型航空产品公司,有上万台设备,这个洞再大也塞不进去,而且这个洞里的湿气也没法解决。
云马厂用了近四年的时间,建成了五个建筑面积超过5000平方米的窑洞。然而,这五个用建筑工人的生命和汗水以及无数金钱建造的人工窑洞,最终却变得潮湿、通风不良,有些窑洞因为无法解决噪音大等问题而被废弃,有些窑洞甚至在建成后就被宣布报废。
据资料显示,011年7家工厂使用了26个天然洞穴,11家工厂开挖了21个人工洞穴,加起来共计5万平方米的洞穴,耗费巨资。 后来,这些洞穴都没有用上,有的洞穴用完就搬走了。 最终,除了云马工厂还保留着一个洞穴在使用外,其他的洞穴全部报废。
图片:第二区的一个用鲜血、汗水和生命开凿的洞穴,现已废弃......
图:这是为飞机模具线设计建造的人工孔
图:唯一仍在使用的洞口,云马厂有色板材成型车间
据一位目击者在回忆录中写道:我曾经走进一个新修的山洞,炎热的夏日,进洞后立刻感到一阵凉意,洞壁湿润,摸上去又滑又湿,不时有水珠滴落,过不了多久就会感到胸闷。
试想一下,在这样的环境下,精密设备不会生锈吗?加工出来的各种精密零部件不会因这样的环境而发生各种变化吗?
这也给我们后来的设计师、“高手”们带来了经验教训。别说进洞了,就连车间正在加工的半成品零件,每天晚上下班前都要蘸上防锈液,不然第二天就生锈了。这是我在云马14车间工作时亲身经历的。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