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农地风俗主要分布在广西境內的长沙县、洞口县、隆回县、绥宁县、株洲县、衡和县、岳阳市、湘乡市、衡东县、双峰县、韶山市等地。赞农地风俗历史悠久,极富湘楚特色,承载着厚实的文化涵义,其与我国古老的农地(神)崇祀有着某种源流关系。《湘乡县志》载,双峰境内,早在汉代就有“虾子戏龙”“假脸子”“赞农地”等初期民间戏剧方式。《醴陵县志•民间文艺》中载有“土地灯”,“饰人为农地神,鸣金鼓以入人家,以谀词博主人欢,旋持灯笼唱茶歌,间以锣鼓”。《慈利县志》载,民间有扮农地神者,其奏技凡以为乞钱,“此外,有弄蛇者、演虎蛇剧者、花鼓者、狮子舞者、扮农地神者、莲花闹三班鼓者,其奏技凡以为乞钱,虽亦若可喜愕,而娱乐戾于正,又不足道矣”。《古苗疆绥宁》载,“苗民们觉得农地也有男女之分正月里来是新春,男的称为‘土地公婆’,女的称为‘土地公婆’,且有节日‘扮农地’游春的风俗,即由两人打扮成农地神,一公一母到各家各户去唱‘土地神歌’。无非是唱夫妇恩爱,家庭和睦,儿女孝行,父母仁慈,五谷丰登,六畜兴盛,富贵双全,吉祥如意,发自发孙之类。每唱一家,主人很高兴,要给一定的酬金。”在恩施土家族,有农地戏,也称“搬农地”,表演时间在旧历三月间,游村走寨,到农户家院子演唱正月里来是新春,谓之“送农地”。清朝前后,山东主要的饶舌音乐曲种中有“搬山”“赞农地”“送财神”“送麒麟”“龙船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