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果您同时满足以下五个条件,可以考虑做博士后:
①家庭条件不是很差,父母也不急着让你养家糊口;
② 不存在另一半无法等你/另一半不支持你/另一半异地而另一半有稳定工作等矛盾,或者此类矛盾可以调和;
③不允许在沿海一二线城市落户;
④ 急需一个大的平台来支持自己的研究;
⑤ 愿意的博士后合作导师/工作站/项目组可以为你提供留校资源。
2、如果“家庭条件”、“实际可用资源”有明显“短板”,但“职业平台定位”、“落户城市级别”较高,那么作为博士后就应该非常非常谨慎。 其原因将在稍后讨论。
3、如果实际可用资源一般,就业平台定位不高,但希望赶上招聘末班车,并且对想要落户的城市没有明确的要求,那么在以下情况下,直接进入大学可能会更好:
4、博士后最不适合的情况是:家庭条件差,学术基础一般,光靠“考试”考博士,有导师,没有资源。 那么博士后可能没有多大成就但是年轻。 知道了。 如果伊的人生规划和另一半有很大的冲突,那么就会相当被动。 如果在这种情况下你还想留在好学校或者大城市,那基本上就是对不起自己了。
因为我最近回答过类似的问题,所以在这里讨论一下直接进入大学的情况。 部分内容转自我的另一个答案。
现在直接进入大学取决于你进入哪个城市的大学。 如果是一线城市的大学,就算是二线大学,想要进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除非你急需专业,否则难度是非常高的。 以我所在的广州为例,虽然一本书、两本书的概念已经废除,统称为本科,但很多人在考研方面仍然沿用以前的一、两本A、两本B的顺序。大学的划分。 如今,大量应聘公立二级大学的人被985计划选中,其中也不乏来自国外著名大学的人。
你可能会问:这只是一个只有两个本科生的学校吗? 确实,在知乎上,无论你是本科生还是求职者,你都会发现自己具有“低人一等”的属性。 如果你随便翻看,你会发现这样的精英比比皆是:
Erben是原罪。 精英们告诉你,尔本博士和他们不是同一类人。
在一些知乎精英眼里,即使是211博士,也不配称为博士。 你的出身决定你的命运,你的博士学校决定你的入门水平。 但不要让这种情况影响你对当前环境的认识。 毕竟判断:
现实情况是,像一些知乎精英一样拥有自己的180平米的人并不多。 他们可以不顾工作稳定性比较好的三本院校,一心扑在名校的升职考核上。 因为现阶段很多二级学校还是有机构的,而且提供的安置补助也还不错,一些二级学校的科研平台还是比较可以接受的。 很多985出来的博士生在考虑到自己的年龄、家庭、稳定性、定制、房价后,都会选择一本好的第二本书。
我在广州某书店工作。 上个月,我面试了我的领导一位南京大学的博士。 国家二级编剧,发表CSSCI文章三篇。 据说,广州大学某文学院最近获得了牛津大学的博士学位。 就连刚刚更名为大学的某文理学院,今年文理学院计划招收的7人中,就有5人是985。在广州这样的地方,这样的情况太常见了。 985确实不只是有自己的光环。
你可能会想,是不是那些成绩差、能力差的985学生去读这些二级项目呢? 以上图中的学校为例。 假设您拥有文科博士学位。 要获得优秀的博士职位,必须拥有4篇CSSCI或2篇权威论文。 即使你被介绍到一级博士,如果没有2个CSSCI你也没有机会。 如果你觉得国内文科博士有4篇CSSCI论文还不够格,那我无话可说。 毕竟,在一个人均985的社区,任何蔑视链都可以建立。
一线城市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人才集中。 甚至二线大学也在崛起。 再加上大学人事改革的趋势和直接引进行业巨头的趋势,无论是双学位还是第二学位,未来对于应届博士生来说可能就不那么友好了。 几年后,对于一个刚拿到博士学位的人来说,这并不容易。 985毕业生到一线城市二线大学找工作。
你以为只有广州是这样吗? 不是,广州某城市某大学的申请要求如下:
应用要求如此之高。 您在进入时并未被分配到该机构,而是被允许进入该机构。 您必须在3-5年后通过评估才能留下来。 你可能会说:“真是天才啊?!一个二年级学生就这么开放?肯定引不起人,没人会去。”
但实际上……
而这只是招聘名单之一。 大约一个月后英语作文网,又宣布了另一批。
在中西部地区的一些二三线城市,现阶段二线岗位数量可能还不是很饱和。 如果专业和需求相匹配比较好的三本院校,找到工作相对容易——注意,这是一个相对术语。 3-5年后,当这些二三线城市的第二学位发展到这个程度,再加上博士生数量不断增加,到时候就业市场会是什么样子还很难说。
在这样的环境下,谁都很难说清楚博士后毕业后会发生什么。 正如@在他的回答中提到的:“如果合适的大学想要你,进入后,你将来有机会做博士后;但如果你做了博士后,你进入后可能找不到合适的大学。”你毕业了……”
我想,在做出这些重大的人生选择之前,你可以直观地列出你认为必须考虑的因素,比如家庭条件、婚姻状况、定居计划、职业规划、资源条件等等,是否做成表格、雷达图或其他形式。 在此基础上,评估做博士后的利弊、选择工作的大学的福利、所在城市的发展状况等后再做出决定。
最后,以上内容是基于我所在领域分享的一些经验。 【不具有普遍性】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