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又称农历新年,又称过年、过年、过年。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祈年祭祀演变而来。以下是小编收集的50字春节故事,欢迎大家借鉴。
春节故事50字:
春节源于上古时期人们祈求丰年、祭祀亡灵的习俗,现演变为集祭祀神灵祖先、祈福驱邪、亲朋好友团聚、欢庆、娱乐、饮食等为一体的民间重大节日。
1. 春节放鞭炮的传说
爆竹声声宣告一年的结束,春风吹拂,给屠苏带来温暖。春节放爆竹的最初目的是驱除瘟疫和厄运,带来好运。根据古书记载,爆竹原本是神秘的,在古代被用来驱赶邪灵,在户外露营时用来驱赶野兽。
后来,人们不仅在春节期间,而且在其他隆重节日、喜庆日子里也要放爆竹,以示吉祥和祝贺。
2. 顺吉部落首领
传说公元前2000多年前的一天,舜(上古部落联盟首领)继任部落联盟首领,率领部下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作为农历正月初一(一年的开始)。
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人们称其为春节。
3.万年创造万年历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位名叫万年的年轻人,他看到四季很混乱,想准确地设定季节,便从树影的移动和悬崖上滴落的泉水中获得灵感,设计了日晷和漏壶来测量太阳的影子和时间,于是万年历就诞生了。
据说春节起源于万年少年创造的万年历。
4、贴春联的传说
春联的最初来源,就是前文提到的申屠禹垒。五代时期,人们开始用连禹来代替申屠禹垒的名字。春联在宋代开始盛行,在明清时期更是盛行。据说朱元璋定都金陵后,下令城中百姓贴春联,并亲自出门赏玩。后来,文人也把写春联视为一种高雅的文学行为,成为一种社会风尚。
5. 财神生日
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生日,大年初一过,就要迎财神了。财神生日前一晚,家家户户都准备酒席,为财神庆生。民间关于财神的传说有很多:
宋代的蔡京很有钱,民间传说他是财神转世,他生于正月初五,所以人们就把他奉为财神。后来蔡京被贬,人们就把财神换了。当时宋朝是赵姓,就给财神起名叫赵玄坛,并供奉他。玄坛面如锅底,手握钢鞭,骑着一只黑虎,看上去威风无比。
6. 倒贴“福”字的传说
关于“福”字倒贴的传说,有恭王府、慈禧太后、朱元璋与马皇后的故事。这三个传说几乎都说当时的臣妾和百姓不识字,所以才会把“福”字倒贴。不过“福倒”与“福到”谐音,于是便成了一个佳话,在民间流传开来。
7. 年兽传说
古时候,有一种怪兽叫“年”,头上长着尖角,性情凶恶。“年”生活在海底,每到除夕夜就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们。据说“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爆炸。从此以后,每到除夕夜,家家户户都要贴红对联、放鞭炮,以驱赶“年”怪兽;家家户户都点上蜡烛,通宵守岁。
大年初一一大早,人们就走亲访友,互相祝贺,祝愿彼此平安度过新的一年。
8. 贴门神
相传,有一个鬼界,鬼界中间有一座山,山上长着一棵大桃树,树顶上有一只金鸡。每逢清晨金鸡打鸣之时,夜间游荡在外的鬼魂都要赶回鬼界。如果夜间有鬼做出危害人类的事,神荼和郁垒就会立刻发现并抓住它,派它去喂老虎。因此,人间鬼魂都害怕神荼和郁垒。于是人们便把象征幸福吉祥的神荼和郁垒画在红纸上,在新年时贴在门窗两侧,以表达人们对来年好运连连的美好祝愿。
据说如果在门上贴两个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害怕。
9、春节迎财神的传说
春节迎财神的日子是正月初五,据说这一天是财神的生日。过了正月初一,人们就开始准备迎财神了。正月初四晚上,家家户户都会摆上酒席,为财神庆生,迎接财神的到来。
这个财神是谁呢?传说宋朝的时候,人们认为宰相蔡京很有钱,所以说他是财神转世。因为他出生在正月初五,所以人们就把蔡京奉为财神。后来蔡京倒台了,人们就把财神换了。宋朝人姓赵,所以人们就把财神命名为“赵玄坛”冬至的来历故事简短20字,供奉他。
10. 老鼠婚礼的传说
老鼠嫁女是民间传说。在北方,老鼠嫁女是在农历正月二十五晚上举行。这天晚上,家家户户都不开灯,全家人默默地坐在一起,在黑暗中吃着面粉炒的黄豆、“老鼠爪”和“蝎子尾巴”。不开灯、不发出任何声音,就是为了给老鼠嫁女提供方便,以免扰乱婚事。
不知道你们那儿有没有这个习俗,我们这里好像没听说过。
11.门神是谁?
唐朝的时候,唐太宗李世民有一次患病,睡觉的时候经常听见卧室外有扔砖扔瓦的声音,还有鬼哭狼嚎的声音,太宗心里很郁闷。大臣们知道后,就推荐了两位将军秦琼和尉迟敬德,全副武装,彻夜守在门外。过了几个晚上,病竟然好了!
唐太宗认为这个办法很有效,但让这两人守夜并不是长久之计,便命画师画下秦琼和尉迟恭的画像,贴在门上。结果,这种做法很快在民间流传开来。
12. 饺子传说
关于春节吃饺子的传说有很多,一说是为了纪念盘古开天辟地,结束了混沌一片,二说是“浑沌”的谐音,意为“五谷丰登”。此外,民间还有一则关于吃饺子的说法,与女娲造人有关。女娲造人的时候,天寒地冻,黄土人的耳朵很容易被冻掉。为了让耳朵不掉下来,女娲在黄土人的耳朵上扎了一个小洞,用细线把耳朵绑起来,把细线的另一端塞进黄土人的嘴里让它们咬着吃,这样耳朵才算做好了。
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人们就包饺子,把面团揉成人耳朵的形状,里面塞入馅(线),用嘴吃。
13. 新年托福压岁钱
钱振燮:除夕夜最重要有三件事:吃饺子、守岁、发压岁钱。传说古时候有个小妖叫“岁”,身黑手白,每年除夕夜他都会出来摸熟睡的小孩的额头。小孩被摸后就会发高烧,说梦话,退烧后就会变得愚笨、疯狂。大人怕“岁”害了小孩,便常在除夕夜通宵亮灯网校哪个好,也叫“守岁”。
除夕之夜,用红纸包好钱给小孩子,恶鬼就不敢再来打扰他们了。“祟”与“岁”读音相同,久而久之,就成了“压岁钱”。
过去人们会给小孩子绑上一串铜钱当压岁钱,所以这东西也叫“腰钱”。压岁钱要双数,不能单数。如果小孩子得了单数,就把单数钱装进一个袋子里,用红纸折成飞天的造型,比如鹤、燕子等,放在小孩子的上衣口袋里,这叫“红包”。
14. 常年熬夜的传说
除夕守岁习俗现在已经没有了,几乎没人有这个习俗了。这个习俗的由来还和怪兽“年”有关。传说在古代,凶猛的怪兽“年”会在每年除夕之夜肆虐人间。所以人们在了解了“年”的活动规律后,就把除夕之夜叫做“年夜”。晚上会提前准备好饭菜,家家户户都围坐在一起“躲”在屋里吃年夜饭。因为“吉凶难料”,所以年夜饭非常丰盛。吃完饭后,大家守岁坐在一起聊天壮胆。
这就是人们在除夕夜熬夜的原因。
15. 丰收庆典的演变
“年”字的由来,源于农耕社会人们对丰收的期盼,甲骨文的“年”字形状,犹如一个人头顶沉甸甸的谷穗,庆祝丰收。
因此,“年”字的由来,是从古代丰收祭祀活动演变而来的。《说文解字》云:“年,谷熟也”,即把“年”看作是五谷的一个生长周期。
“过年”是丰收之后的庆祝活动。一年来,每个人都辛勤劳作,通常生活节俭,但在新年期间,即使是最贫穷的家庭也要准备八碗食物来庆祝来年的丰收。新年期间,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鱼象征着“年年有余”,是这种期望最明显的象征。
16. 争夺花朵,统治世界
在陕西关中地区,流传着关于春节的传说。传说玉皇大帝为了治理天下,派天宫的弥勒佛下凡。这事被如来佛知道了,如来佛心想,我是佛主,你怎么不放过我呢?于是就去找玉皇大帝理论。玉皇大帝无话可说,只好说:“咱们先商量一下。”趁着商量的机会,玉皇大帝想到了一个办法。他把弥勒佛和如来佛请来,在两尊佛像面前放了两盆花,说:“这两盆花你们各管一盆,谁的花先开,谁就下凡治理天下。”如来佛心思缜密,有许多主意。 他知道玉皇大帝肯定对弥勒佛有偏见,因为他猜想玉皇大帝怕自己说的话收回不来,所以就借口照看花儿来这么做。而眼前的两盆花,很可能就是玉皇大帝暗中布置的,于是他也想出了一个小妙招,趁着弥勒佛闭眼表达谢意的机会,悄悄地把两盆花搬走了。第二天,如来佛的花就开了。所以,弥勒佛只统治人间一天,就是正月初一。据说弥勒佛心地善良,在这一天,他让人们吃好、穿好、睡好。因此,人们开开心心地度过了正月初一。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弥勒佛,便把初春二佛相会的日子,称为“春节”。有人说,因为如来佛偷了花盆,留下了盲点,所以,现在人间还存在着小偷小摸的事。
17. 拜年习俗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福的一种方式。
古时“拜年”一词的本义是向长辈祝贺新年,包括给长辈叩头、拜年、问候等。见到同辈亲朋好友时,也要鞠躬祝贺。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大年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给长辈拜年,祝他们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收到拜年信后,要把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人们在家拜完长辈后,在外面见面时,也会笑脸盈盈地拜年,说上“恭喜发财”、“四时吉祥”、“新年快乐”等吉利的话。邻居或亲朋好友之间,也会相互走访拜年,或邀酒共乐。宋代文学家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六描写北宋汴京时写道:“十月一日,大年初一,开封府闭门三日,士庶民一早互相祝贺。” 明中叶陆容在《书院杂记》卷五中写道:“京师元旦,自朝廷达官至百姓,连日来往,谓之‘拜年’。但士人百姓,各自问候亲友,都以诚相待。朝廷达官,多泛泛而谈,不专心致志……”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中记述:“男女依次拜完长辈,主人便率领晚辈,到邻里亲戚家拜年,或仅派子女前来祝贺,谓之‘拜年’。即使一年没见面的人,此时也要登门拜年……”
扩张:
立春习俗:
1、有桑木制成的春牛,用于“打春牛”的习俗。冬至次日,取土做成泥块,雕成与牛形相似的形状,上面画上四时八节、三百六十天、十二时辰。立春前一天,官民先在约定的农坛上祭祀,然后由县管事(县令)亲自牵着犁,鞭打“春牛”,表示春耕开始。然后群众假装耕地,一边耕,一边打“春牛”,喊第一拍“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等吉利语,第二拍“国泰民安”,第三拍“五谷丰登”。
2、戴春鸡:这是陕西铜川民间古老的风俗。每年立春时节,母亲们用布做一只长约3厘米的公鸡,缝在孩子们的帽子上,以表达对“春运(鸡)”的祈愿。立春时节,妇女们用线把豆子串起来挂在牛角上,或用麻豆撒在牛身上,认为这样做可以防止孩子患麻疹。前者叫“防小儿麻疹”,后者叫“散麻疹”。
3、巨芒是春神,即植物和生命的神。巨芒人面鸟身,为人循规蹈矩。立春之日,民俗以迎春活动为主。周代有迎春之事,称为“洞堂”,可见祭祀巨芒历史悠久。山东省春季祭祀巨芒时,根据巨芒的服饰来预测一年的气候状况:戴帽表示春暖,秃头表示春寒,穿鞋表示春雨多,赤脚表示春雨少。广州地区立春前后,民间多击鼓驱疫、祈求平安。
4、贴春牛 此习俗在立春前就开始了。按照传统做法,县衙(县衙)在立春前聘请造纸能手齐聚县内,精心制作春牛像。一般用竹篾绑好牛骨架,用春木做腿,再贴上纸,画上图案,一头牛像就制作成功了。据说,如果贴的红、黄纸多,那一年就会“五谷丰登”;如果贴的黑纸多,那一年就会歉收。因此,县令安排多用红、黄纸冬至的来历故事简短20字,以笼络民心。春牛贴好后,要举行开光点睛仪式,即摆上香案,祭拜。
5、立春时,人们在门楣上贴宜春字画。唐代长安已有此风俗。据记载,立春这天,唐代长安人常在门楣上贴字画,以迎接春天的到来,祈求吉祥。字画称为“宜春字”,所写文字称为“宜春画”。字中有“迎春”、“春色宜人”、“春光明媚”、“春花暖花开”等。有的人家还在门楣上贴一段祝福语,以表达自己迎接春天的愿望。如果有人会画画,常在门楣上画一幅“冬梅图”。
6、自唐代以来,春节吃春饼的习俗在民间广为流传。如南宋末年陈元量所著的《岁诗广记》引用唐代《四季宝鉴》记载:“春节,城中人制春饼,以生菜,谓之‘春饼’。”“春饼”一词在唐代诗词中也屡见不鲜。如诗人岑参在《送杨千骞到汝南县访省嫁春》诗中写道:“汝南远,早去吃春饼。”到了宋代,此习俗更为普遍,北宋大诗人苏轼在诗词中多次提到此习俗。
【春节故事】相关文章:
春节传说03-30
春节的由来故事03-21
春节故事手抄报07-02
我的春节故事作文(精选27篇)10-16
关于春节的故事(30篇普通文章)01-10
春节习俗小故事(8篇通俗故事)04-14
关于春节的传说与故事(共11篇)01-26
春节传说短篇小说(15个常见故事)04-01
2014春晚背后的故事05-29
春节的故事20字作文(20篇通用作文)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