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政编码:
安徽师范大学是安徽成立最早的院校。学校坐落于素有“徽丰皖韵、钱湖名城”美誉的芜湖,濒临浩瀚长江,地处江南群山之中。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高校和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是安徽省委、省政府重点建设的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安徽省“地方高水平大学”立项建设大学。本质
学校前身为安徽大学,1928年创办于安庆。1946年更名为国立安徽大学。1949年12月迁至芜湖。后来又经历了安徽师范大学、合肥师范学院、皖南大学(刘少奇同志题写校名)、安徽工学院、北京大学等几个办学阶段。 1972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安徽师范大学(郭沫若同志题写校名)。 2005年,芜湖师范学院整体并入安徽师范大学。
90年办学历程中,刘文典、周建仁、郁达夫、苏雪林、陈望道、朱翔、朱光潜、王新功、杨良工、程彦胜、陶寅、张旭贤、向南、徐杰等知名专家、学者学会齐聚令湖之滨、滨海之滨镜湖.经过代师大人潜心耕耘、励志践行、培育后学、薪火象征、言传一代身教,砥磨出了“厚重朴实、至善致远、追求卓越、自强不息”的精神,积淀出了“严谨治学、敬业”奉献、教书育人和教师的教风,培养了“勤奋、朴实、谦虚、知行合一、求新”的学风,巩固了学校学校以“立德、重学、重行为”为校训,为国家培养了近30万名全日制高层次专门人才。
学校现设有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教育与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体育学院、新闻学院信息、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继续教育与传播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以及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大学江书院、附中、附小、附幼。
学校学科门类涵盖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理学、工学、农学、艺术学等,形成了不同层次的博士-硕士-学士等层次的教育。 、成人高等教育、留学生等不同类型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9个,专业学位授权点14个,博士后流动站5个,省级重点学科18个,省级学科建设重大项目3个,本科专业88个。建有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教育部、省、部重点实验室一个安徽师范大学教务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一个,教育部国家研究中心一个,省部级研究中心一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培育)、2个安徽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5个安徽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5个安徽省重点实验室、3个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省、1个安徽省工程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智库、1个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安徽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安徽省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
学校现有教职工23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500余人。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940余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文化大师1名,“四个一批”人才1名,“千万人才工程”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名,“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名,部教育“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7人,“万江学者”特聘教授6人,讲师教授4人,青年万江学者3人,省级“百人计划”2人,省级40人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省级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候选人79人,省级教学团队13个,省级教学名师24人,省新秀29人。现有各类学生43800余人,其中研究生4900余人,普通本科生21700余人,留学生260余人,成人专科生17000余人。
校园总占地面积195.25万平方米网校头条,建筑面积98.47万平方米安徽师范大学教务系统,仪器设备总值5.45亿元。学校图书馆是国家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藏品丰富,种类齐全。藏书294万余册,古籍700余种。 《同治》、明嘉靖刻的《李太白全集》、《杜业工部》均为国内珍品,拥有数字资源90种,馆藏资源基本实现了图书数字化。学校办有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出版《安徽师范大学学报》、《大学辅导员学院》、《学习汉语》、《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等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和报纸。
学校是全国首批招收公办留学生的高校之一。学校已接收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余名长期培训和学历教育国际学生。学校、科研机构、学术团体教育机构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和学术交流,与澳大利亚查尔斯·达尔文大学建立了孔子学院,在扎波罗热国立大学设立了孔子课堂。
学校还是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培训基地、国家教育部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国家社会工作专业培训基地、国家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安徽省省级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安徽省优秀司法人才培训基地、安徽省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基地、安徽省教育管理干部培训基地、安徽省高中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安徽省旅游中职教师培训基地。
春花秋实,桃李芳芳。为迎接高等教育蓬勃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学校正在建设“高水平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实施“质量校、特色校、人才强校、学科领先校” “高起点引领学校、开放生活学校、治理学校、文化荣校”,不断开创“实力师范大学、特色师范大学、能源师范大学、开放师范大学、幸福师范大学”建设新局面。师范大学”。安徽五大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