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朋友旺喜,对写中考习作情有独钟,结业后十几年,年年都坚持按中考规则写——料想当初,定是高分得主。几年前,他曾邀我竞技,我则落荒而逃。
四六年前,我曾折戟中考习作——那年写关于达·芬奇画蛋的话题习作,我为自己画了一个零蛋,因而引起我毕生敌视命题习作,尤其厌恶八股式的习作。
好在去年中考习作给了较大的发挥空间,我也不介意再画个零蛋,就出于好玩,应和一下。说明一下:第一,这是经过充足思索后的写作;第二,写作时间超过1小时;第三,考生千万不要模仿,以免得个鸡蛋。
2020年广东中考习作题材[国卷I(新课标I卷)]:
阅读下边的材料,按照要求写作(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晰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剽窃;不得泄漏个人信息;不多于800字)。
春秋时期,晋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角逐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她们。管仲领兵围歼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废黜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景仰齐桓公九合诸候、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候,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赞扬)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办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两人,你对那个感慨最深?请结合你的体会和思索写一篇发言稿。
明君贤臣梦——管仲、鲍叔、齐桓公故事谈
模拟中考习作/熊松林
历史上的宫庭厮杀,大多是兄妹结仇,兄弟结仇,党同伐异,最后成王败冠。但是,太史公笔下的公子纠与管仲、小白(齐桓公)与鲍叔,这一对暴政仇人,虽非同样的开局,却是皆大欢喜的结局:鲍叔力荐对手管仲,甘于让位,暂居人后——其大仁大义感天动地;小白不计前嫌,采纳良言,大胆用人,终成霸业——其海纳百川的胸襟着实令人惊叹。
这段史实给了后世这样一些思索:在快意恩仇与理智之间、在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如何抉择?
齐桓公若是庸主,定会在乎管仲曾是是反对党、异议人士、生死仇人——当初差点要了我的命,明天老娘不杀你,不把你打成反革命,关进集中营,发配西伯利亚,已算仁至义尽!莫非大齐无人管仲齐桓公鲍叔,放着大把幕僚嫡系不用,非得重用降将?即使管仲有经天纬地之才,那也要控制着使用,以防背后捅刀。历史上,多的是免死狗烹、诛杀功臣的悲剧。
鲍叔若是愚痴俗子,他该幸好当年站队正确,现今终成一个之下、万人之上,岂肯让别人垂涎低位,更不会拱面相让,暂居人下。
而管仲,当年跟了败主纠,也算识人不明。当大势已去管仲齐桓公鲍叔,应有“一仆不事二主”与“良禽择木而栖”的苦恼。迫不得已归顺后,也会诚惶诚恐,害怕遭到诸多根正苗红者的钳制,怎能放手施政?
所以,按一般逻辑推演,以及更多史实的旁证,这两派或则两党之间,尚且难于发生如此民主共和的美事。
但是,太史公笔下,一切都是超自我、超人性、超现实、理想化的。桓公是雄才大略的明君,听得进忠言,深明个人宿怨与霸业熟轻熟重;鲍叔不仅有伯乐之能和自知之明,更难得的是具备一颗圣心,在国家利益面前能牺牲既得利益;正由于桓公和鲍叔的存在,才有管仲经邦治国的舞台。所以说,这君臣仨是一个理想的黄金组合,恰恰好——谁要是有一点点异心、私心、小心眼,估计就是另外的结局,而不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佳话。
我很怀疑历史的真相:其实它只是太史公一厢甘愿的理想,是一段美化了的历史——不说它是小说创作,起码也是虚构了细节的报告文学。
一个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模式,总要受环境的阻碍。作为封建君主的齐桓公,是怎样革除专断专行的基因,转而民主开明呢?身为封建士医生的鲍叔,是怎样赶超夺权夺利的人性局限呢?
常识告诉我们:仅凭个人品格来治国理政,是不大靠谱的。一个封建君主,几个封建节度使,没有必要的牵制,完全靠自我约束,不搞权利任性、胡作非为,其可能性是极小极小的。假如明天,我们还陶醉在这样的明君贤臣梦中,那基本上等于痴人说梦。其实,明君总比佞臣好,会少点生灵遭难——看看这样的电视剧也是一种开导,一种麻醉,但千万不可误把梦当现实。
(最后打个广告:熊老师的中考志愿补报工作室欢迎考生父母咨询,电话——同是微讯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