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报纸 古诗朗诵会
(二)古诗词朗读(2题,9分)
阅读下面宋诗,回答14至15题。
【注释】①词韵:与所写的诗用相同的韵脚。②本句首字缺。③探离:指诗文写得好。④分体:诗人聚在一起,根据不同的主题写诗。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评价,哪些是错误的?(3分)
A.全诗以描写泉水和小草开始,注重运用色彩2024全国甲卷,营造愉悦的情感氛围。
B、春天水面辽阔宽广,波浪中漂浮的小船,看上去如同蜉蝣一般小巧。
C.“出”字见于庄子的《逍遥游》,与“蓬”相对照,故诗中缺字应为“蓬”。
D.诗的最后一对提到“分题”,从而结束了全诗,并与标题中的“二韵”相呼应。
【答案】C
国文A古诗文阅读分析
本题共四个选项,考查考生对诗歌主要内容的解读和对艺术手法的理解与把握。其中,选项C考查考生对诗歌解读中出现的问题的逻辑判断能力。古代典籍在流传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文本遗失的情况,小则一章,大则一句话。这首诗中,第二联第二句有一个缺字。缺字会对读者的理解造成一定的影响。根据现有的资料,这句可以有两种解读:一是缺字所代表的东西和刺一起生活在枝头上;二是这个东西像刺一样生活在枝头上。参照上句中的“比”字,后一种解读更符合原意。但无论用哪种解读,缺字都不可能为“鹏”。《逍遥游》中讨论“大小之分”时,就用了鹏和刺两个例子,刺是能生活在枝头上的小鸟; 而鹏又体型巨大,背若泰山,翅若天际,难以想象它能栖身于枝头。当然,“枝头”也可能是比喻,用来表示狭小的空间,同样不是鹏栖身之所。另外2024全国甲卷,该选项表述逻辑上不够严谨,因果关系也没有必要。
考试采用不完整文本材料,是一种新的考试方式。这种材料在古诗词阅读中经常遇到。本题设计符合课程标准要求,在“真实情境”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在答题过程中网校头条,考生需要综合调动自己在诗歌欣赏、传统文化积累等方面的知识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