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图。供图/新华社
文字| 刘藻
据极目新闻报道,有网友发帖称,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一所中学在班级群中一款名为“好成绩”的App收取使用费,用于查看孩子的成绩和错题,引发关注。
微信聊天截图显示,在班级微信群中,一位家长问道:“每学期‘好成绩’都要交钱吗?交了钱有什么用?” 另一位欧姓家长回复道:“每个学期你都可以通过‘好成绩’应用来查看孩子的成绩,以及每次考试或考试时哪里出了错题。” 欧姓家长强调:“每个班级都是这样收到成绩的。”
此事件在网络上引发热议。 家长看成绩、做错题不是很正常吗? 没想到,连这个都变成了“增值服务”,需要额外付费。 难怪让很多人感到不舒服。 据介绍,涉事学校为恩阳区实验中学,目前恩阳区教科体局已介入调查。
事实上,仔细研究这起事件,人们的直觉似乎是“不合理收费”,但实际上却被包裹着一层“信息化”包装。 例如,据涉事老师介绍,这款App不是强制的,而是由学生和家长自愿下载并付费的。 而且,学生和家长可以更清楚地知道错题在哪里,帮助他们改进。
从这一说法来看,这仍然是一项具有相当意义的“技术创新”。 本App只是一个“辅助”,用于帮助家长和学生。 看来“起点是好的”。
但如果你仔细研究,就会发现里面有很多鬼魂。 比如,从群聊和记者采访中可以发现,很多家长不知道这些钱是用来做什么的。 而且费用明明可以通过app支付,但却是由班级收取的。 从聊天截图来看,似乎是直接向家长群付费。
这很奇怪。 家长不知道这些钱是用来做什么的,这意味着他们从来没有使用过该应用程序,但他们仍然茫然地付钱。 而班级直接收取,更让人浮想联翩:这是不是把“自愿缴费”内化为一种“强制收费”? 毕竟,当指控以集体名义出现时,性质就不同了。 父母能拒绝、敢于拒绝还是一个问号。
这并非个别现象,此前曾发生过不少类似事件。 以这个“好成绩”应用程序为例。 事实上,之前也曾出现过问题。 今年5月30日,中国政府网站发布消息称,吉林省四平市第十七中学使用第三方教学管理软件“好分”App,诱导购买错题查询服务,增加了学生家庭的负担。 该中学被责令与“好成绩”App合作终止合同,并退还所有费用。
其他类似事件也很常见。 今年3月,青岛一所学校在App上布置作业。 学生如果想看到成绩,必须购买VIP服务,增加了学生家庭的负担,并被国家监督检查总局通报。 今年2月,四川内江有家长反映学校要求开通该App。 “完全没有用”,希望取消这个项目。 随后,当地教育体育局回应停止使用相关服务并退还费用。
这些都体现了当前校园应用的混乱状况。 不知道这些app有什么神奇的力量。 他们总可以改变方式,以“信息化”、“智能化”的名义走进校园。 也可以把“自愿缴费”变成学生家庭的共同负担。
当然,在信息化社会中,教育领域也离不开这种技术趋势。 一些教育应用和服务的出现是正常的。 但如何选择、如何缴纳费用,应由学生和家长自愿选择。 如果学校介入,也应该提供充分的选择,并做出相应的信息披露。
有关部门的态度是明确的。 教育部等五部门于2020年8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教育收费管理的意见》,明确“学校不得强制、暗示学生和家长购买指定教育收费”。 辅助软件或信息”。 可见,红线早已划定,这意味着学校绝不能与这些App合作好分数查询成绩,用其他方式“收割”学生和家长。
因此,对于涉嫌违法收费的学校和APP,教育部门应严查是否存在违法收费行为,如有,必须严肃处理。 同时,针对这一屡见不鲜的现象好分数查询成绩,相关部门也应加强监管,深挖共性问题,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治理校园App乱象,让学校各项收费明明白白。 让人一目了然、一目了然,而不是有巧妙的名字和暗藏的陷阱让学生和家长防不胜防。
撰文:刘藻(媒体人)
编辑/刘天红
校对/吴兴发
议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