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天和夏天与太阳和地球之间的距离关系不大。 真正决定某个地点的季节的是太阳的正午高度角(即太阳的入射角与地平线之间的角度)。
关于太阳与地球的距离以及太阳对地球的高度角的影响,这一点并不明显,需要引用数据来证明。
事实上,由于地球轨道
偏心率
很小。 近日点(1月)和远日点(7月)太阳与地球的距离相差不大(近日点1.471亿公里,远日点1.521亿公里,仅相差3.3%。由于单位面积收到的距离时间热量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因此能量差异只有7%左右。
然而,对于同一地点,太阳的正午高度(白天的最高角度)对气温的影响更大。
众所周知,地球赤道面与地球绕太阳公转平面之间的夹角固定为23.5°。
6月22日北半球夏至太阳高度角与纬度的关系太阳高度角与纬度的关系,太阳到达北回归线时,直射点为北纬23.5°。 各地中午太阳高度角为:
(90°-|该地区的纬度-23.5°N|)(可能小于0°,即“
极夜
「现象,下同)
12月22日北半球冬至,太阳到达南回归线时,直射点为南纬23.5°。 各地中午太阳高度角为:
(90°-|该地区纬度-23.5°南|)
在北半球,以北京为例,其纬度为北纬40°。
那么6月22日中午太阳高度为(90°-(40°-23.5°))=73.5°
12月22日中午太阳高度为(90°-(40°+23.5°))=26.5°
在南半球,以悉尼为例,其纬度为南纬33.5°。
那么6月22日中午太阳高度为(90°-(33.5°+23.5°))=33°
12月22日中午太阳高度为(90°-(33.5°-23.5°))=80°
一方面,单位时间内太阳向单位面积传递的热量dP与sinA成正比,其中A是太阳的高度角。 太阳高度角越大,地面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接收到的能量就越多;
另一方面,中午的海拔越高,意味着一天中太阳在地平线以上的时间更长,意味着白天更长。
地球上某个地方的温度与其接收热量的速率和散发热量的速率有关。
一个简单的模型,假设全年某个地点的散热速率相同(实际上会有差异),
仅考虑吸收热量的速率。
假设单位时间太阳的功率为P网校头条,那么对于地球上的某个地方,一天单位面积接受到的热量为
\int_{t_{1} }^{t_{2} } \frac{P}{4\pi R^{2} } sinA(t)\cdot dt
其中,R为太阳与地球的距离,t_{1}为日出时间,t_{2}为日落时间,A(t)为t时刻太阳的高度角。
不难看出,在上述北京和悉尼的例子中,t_{2} -t_{1} 和 A(t) 的分布在夏季远大于冬季,因此 \int_{t_{1} } ^{t_{2 } } sinA(t)\cdot dt 在夏季和冬季的差异远大于 \frac{1}{R^{2} } 的差异。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在北半球,6月22日是夏季,12月22日是冬季;
在南半球,6月22日是冬季,12月22日是夏季。
至于实际最热和最冷的季节,可能会比这一天晚一个月左右,那是热量累积效应造成的延迟,就像一天中最热的时间不是中午12点而是下午2点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