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故事】
除夕夜的故事-七郎拍晚会
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兮”的怪物。 这家伙专门害人,尤其是看到哪家有漂亮姑娘,晚上就会去毁掉她。 然后他必须把这个女孩吃了才满意。 人们对此深恶痛绝,却又无可奈何。
有一个猎人,名叫七郎。 他的力气非常大,箭术非常好,他养的狗也非常厉害。 他敢于与任何凶猛的野兽战斗。 七郎见百姓受“兮”之苦,欲除掉他。 他带着他的狗到处寻找“夕”,但没有找到。 原来“夕”白天不出来。 它只有在太阳落山之后才会出来伤害人们。 它在午夜后消失,没有人知道它住在哪里。
七郎寻找“夕”已经一年了。 此时已经是腊月三十了。 他来到一个小镇,看到人们兴高采烈地准备过年。 他心想,这个小镇很大,人多,女孩也多,所以他说,也许“夕”来了。 他去找镇上的人商量,说“习”最怕吵闹,并要求大家天黑后不要睡觉。 多找一些敲得响的东西,放在家里。 每当有动静,就用力敲击,把“习”吓跑,赶走它。
当晚,“习”果然来了,刚闯入一户人家,就被发现了。 一家人立刻开始敲锅碗瓢盆。 当这家人开始敲门时,整个镇子也开始敲门。 “兮”吓得四处乱跑,却被七郎看见了。 七郎放出了猎犬来咬他英语作文网,“夕”与七郎和狗展开了战斗。 人们一听说外面发生了杀戮,纷纷拿起东西,砸得大声。 这时,“夕”无力反抗,想要逃跑,却不知道猎犬正咬着他的后腿。 七郎趁机弓箭猛射,一箭射杀了“兮”。
从此,人们就把腊月三十称为“除夕”。 这天晚上,家家户户都要守岁,放鞭炮,以驱除晦气,迎接幸福吉祥。
2016年猴年春节手抄报
少数民族春节习俗
藏
据藏族学者介绍,古代西藏并不在冬春之交过新年,而是在夏季过新年。 “新年伊始,麦子就熟了。” 中游地区有秋收前庆祝“旺果”节的传统。 人们穿着古老的服饰欢庆春节的手抄报,骑马,沿着收割的大麦田转圈祈祷,在马背上射箭,围着篝火跳舞,以娱乐自己和当地的守护神。 相传,这些都是古西藏六月过年的遗迹。
也有人在藏历十月初一过新年,“麦收为一年之始”。 位于拉萨以东400公里处,周围雪山和原始森林环绕的工布(宁芝)地区,至今仍在藏历十月初一过新年,被称为“贡布洛萨”。 西藏历史记载,工布地区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 早在吐蕃王朝建立之前,西藏的原始宗教苯教就在这里盛行。 藏历十月过新年的习俗源于远古时期。
公元13世纪左右,萨迦王朝统治西藏时,藏族人在藏历正月庆祝新年。 但农民常常在十二月初一提前庆祝新年,称为“”(农民新年)。 因为藏历正月,立春,农事准备忙碌,农民无心过年。
过年的时候,一定要穿最漂亮的衣服,戴最名贵的珠宝。 即使是经济条件不好的人,也要准备一件年袍或者一两件粗制滥造的装饰品。 藏语称“萨朱”,意为新衣。 。 这些当然是由于藏族人民爱美的天性,但也有一种说法是神王辛哲曲杰想通过铜镜观察世人的生活。 如果每个人都穿得很漂亮,他就会很高兴,并给世界一些恩惠。 正月初三,拉萨人走出喧闹热闹的集市,来到东西两侧的宝屏山。 郊外的药王山上,挂着经幡、彩带,祭祀山神、水神。
藏历正月初五,拉萨郊区的农民要举行隆重的犁地仪式。 农民们穿上了节日盛装,健壮的牛群更加美丽欢庆春节的手抄报,额头上画着酥油图案,角上插着红旗和彩色羽毛,肩上披着彩缎,上面镶满了贝壳和绿松石,尾巴上戴着五颜六色的丝带,用“鲜花盛开”来形容也不为过。
2016年猴年春节手抄报
蒙
蒙古族素来推崇白色,所以把农历正月称为“白月”,把元旦称为“白节”。 蒙古族新年的准备工作从腊月二十三开始。 除了打扫、沐浴、装饰蒙古包外,人还需要穿新衣服,马要戴红流苏、新马鞍。 带着哈达的整头牛、羊要献给至亲、朋友。 除夕夜吃“手肉”,以示合家团圆。 大年初一清晨,人们先向长辈敬酒,然后向同侪敬酒。 亲朋好友互相敬献哈达,祝愿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大年初一,给长辈拜年一定要在早上。
布依族
布依族在除夕前准备糕点、米酒等节日食品,除夕夜熬夜至天亮。 鸡一叫,姑娘们就跑到河边去挑水。 谁先挑第一担水,就意味着她最勤奋,最幸福。
2016年猴年春节手抄报
韩国人
韩国家庭在除夕夜彻夜不眠,伽耶竖琴、笛子的古乐将人们带入新的一年。 节日期间,男女老少尽情歌舞,并举行压跳板、拔河等比赛。 正月十五晚上要举行传统的庆祝聚会。 几位被选中的老人登上“赏月架”,先睹明月,寓意子孙健康、进步、万事如意。 随后,大家聚集在点亮的“望月架”周围,随着长鼓、笛子、唢呐的音乐翩翩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