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过程包括经济的工业化(大机器生产)→政治的民主化→思想文化的科学化、合理化。
学习西方:学习西方军事装备(技术)→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学习西方思想文化
重大事件: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思想主张:自强不息——改革强国——三民主义——“民主”与“科学”
现代化的特点:从学习西方器物到制度再到先进思想文化,循序渐进,由表及里,逐步深入。
近代中国的发展趋势:现代化、学习西方、探索救国之路
对现代探索的认识:①中国人民有不懈的探索精神,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
②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
③在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资本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
④只有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才能成功。
第四课 洋务运动
【课程标准】
了解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对其作用和局限性有初步认识。
一、洋务运动的兴起(一)背景(认识):
(1)内部动乱:太平天国起义等农民起义
(2)外部威胁:外国列强的入侵,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地位。
(二)时间: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中日甲午战争期间。
(3)目的:利用西方的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朝的统治(根本目的是维护统治)。
(四)代表人物:中央:仪征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2、近代军民企业的创办 (一)口号:早期口号为“自强”,后期口号为“求富”。
(二)内容:
1、兴办军工企业:口号:“自强不息”,如安庆内务兵工厂、江南制造总局、福州造船厂;
2、兴办新学堂,培养新人才: ①兴办新学堂(北京同文馆),培养翻译人才和军事人才; ②设立翻译处,翻译外国科技书籍; ③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
3、兴办民间工业:口号:“求财”,如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造厂等;
3.建立新海军和陆军
1.新式陆军:从19世纪60年代起,新式洋枪军团开始组建。
(二)近代海军:从19世纪70年代起,筹建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1885年设立海军总管府,统一指挥。
4.左唐收复新疆
[(一)时间:1875年
(二)战略:“先北后南,慢进快战”
(3)1884年,新疆建省。
五、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一)性质:失败的封建统治者自救运动
(2)积极意义:①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②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③对抵御外资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局限性:由于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和巩固清朝的统治,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4)失败的根本原因:只学技术,不改变落后的封建制度。
第五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分裂中国热潮
【课程标准】
了解19世纪中后期的边界危机和中法战争,知道甲午战争的主要战役和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初步认识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激化的关系。
1. 甲午中日战争
1.起止时间:1894-1895年
二、日本挑起战争的原因:
1、根源:明治维新后,日本急需开拓中国市场,掠夺原材料。
2、重要原因:为了制定“大陆政策”,吞并朝鲜,侵略中国,进而称霸世界,而故意挑起战争。
3.直接原因:1894年,派兵镇压朝鲜东学农民起义,故意挑起战争。
3.战争过程与民族英雄:
(1)丰岛之战:1894年7月,日军在崖山口外丰岛海域袭击清军运兵船,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史称甲午中日战争。
(2)平壤之战:1894年9月,日军围攻平壤,清朝将领左宝贵被炮弹炸死。
(3)黄海之战: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激战,致远号舰长邓世昌壮烈牺牲,但主力尚存。李鸿章下令避战,保全舰只。日本舰队控制了黄海的制海权。
(4)辽东之战(又称大连战役、旅顺战役):徐邦道率军奋战四日,最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旅顺沦陷,日军对旅顺和平居民进行了残酷大屠杀。
(5)威海卫之战:1895年初,日军进攻山东威海卫,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自杀,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标志着抗战的失败和洋务运动的破产。 (四)中国失败的原因:1.根本原因:清朝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或者说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不能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2.武器装备陈旧,军队战斗力低下3.战略战术不当,丧失制海权4.日本筹划已久,对战争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主观原因(内因): ①清政府极度腐败无能(根本原因); ②李鸿章“避战求和”政策(主要原因); ③清军官兵大批逃离战场; ④清军装备落后。客观原因(外因): ①日本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②长期筹划、充分准备; ③装备先进
2.《马关条约》签订 (一)时间:1895年 (二)地点:日本马关 (三)代表:李鸿章、伊藤博文
(四)内容:
1.【割让三地:】清政府把辽东半岛、台湾岛全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
2、【赔偿白银2亿两】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
3.【增加口岸:】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4.[允许设立工厂:]允许日本在通商港口开设工厂。
(五)影响:《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内陆,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地位。
(五)用史实说明甲午战争后,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地位(拓展延伸,理解记住)
1、《马关条约》割让了大片中国领土,严重损害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
2、2亿两白银的赔款,增加了中国人民的经济负担,加剧了中国的贫穷落后状况。
3、开放更多的通商口岸,以方便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4、日本被允许在通商口岸开办工厂,经济侵略方式由商品输出(商品倾销)转变为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摘要: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进一步丧失领土主权,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大陆,日本轻而易举地从中国获取了诸多好处,直接刺激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半殖民地地位进一步加深。
3. 瓜分中国的狂热
一、三国干涉:俄国、法国、德国联合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日本则向中国索要白银3000万两作为“辽东赎金”。
(2)瓜分中国的狂潮。甲午战争后,列强通过夺取权益、租借领土、划分“势力范围”等方式,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三)“门户开放”政策:1899年,已错过瓜分中国机会的美国,向各国发出“门户开放”照会,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要求在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给予平等的贸易机会。各国纷纷表示同意。就这样,列强不断瓜分势力范围,相互协调关系,共同奴役中国。
(四)教训:落后就要挨打。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推进军队现代化。
【扩张】
1、甲午战争后中华民族进一步觉醒的原因及其表现。
原因:《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地位,同时列强又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的危机进一步加深。
表现:政治上:开始学习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始于戊戌维新,延续至辛亥革命。经济上,以张謇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走上“实业救国”的道路。思想上,以严复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推行“优胜劣汰”思想,为维新变法的兴起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六课 百日维新
【课程标准】
了解戊戌变法的主要历史事件,认识变法的意义和局限性。
1、维新变法的背景: (1)原因:甲午战争失败、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掀起分裂狂潮,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根源: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2)公车上请愿:1895年春,康有为、梁启超领导了“公车上请愿”实业救国兴起的时间,标志着戊戌变法的开始。
二、维新思想的宣传——戊戌变法的发展
(1)概述: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派创办报纸实业救国兴起的时间,组织学术团体,宣传维新主张。
1.学习:加强学习
2、报刊:康有为、梁启超创办《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文》,为强学会机关报)、《国文报》(天津,严复)、《时务报》(上海,梁启超《维新统一》)。
(二)功能:宣传维新思想,为戊戌变法奠定基础。
3. 戊戌变法:戊戌维新运动的高潮
(一)概述:1898年6月至9月,光绪皇帝发布《国事诏书》,开始变法。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所以这次变法叫“戊戌维新”。这次变法持续了103天,所以又叫“百日维新”。
(二)内容:
1、政治:裁撤冗员,让官员和民众可以提交请愿书,表达意见;
2. 经济:鼓励私营企业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业、工业和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3、思想文化:废除八股文,改为策文,开办新式学堂(京师大学堂,即北京大学的前身,戊戌变法留下的唯一成果)
4.削减绿营,训练新型军队。
(3)失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软禁光绪皇帝,追捕维新派(戊戌变法六君子:谭嗣同、刘光第、杨瑞、杨慎修、康广仁、林旭。(还要知道谭嗣同的两首诗)。变法失败。
(四)失败原因
1、根源: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①依靠无权无势的光绪皇帝;②没有提出明确的政治主张,没有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③脱离群众;④不认识大国本质,对大国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2.直接原因:封建顽固分子的强烈反对
(五)评价/意义 1.性质: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由资产阶级发起的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
2、意义:突破了封建思想的束缚,在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社会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6)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资本主义改良主义道路走不通!
【扩张】
1.戊戌变法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戊戌维新运动是资产阶级改良派发起和领导的一场资本主义改良运动,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虽然它失败了,但它所宣扬的资产阶级思想在思想文化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了资产阶级改良思想,更多的有识之士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办法。戊戌维新运动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对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七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课程标准】
了解义和团运动、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历史事件,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了解《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1.性质:广大群众的反帝国主义斗争组织。(农民阶级)
2.发展:清政府为了利用义和团,不但镇压义和团,反而安抚义和团,承认义和团的合法地位。1900年夏,义和团控制了京津地区。3.口号:拥护清朝,消灭洋人
4、评价:“灭洋”思想明确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的意志,但其思想落后,盲目排外,对清政府性质认识模糊,抱有幻想,具有迷信色彩。
5、时间地点:19世纪末,发生于山东、直隶。6、斗争对象: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
2. 反对八国联军
1、八国联军(俄、德、法、美、日、奥、意、英——如果你饿了,可以每天煮一只老鹰)侵略中国的原因:
(1)根本原因:进一步控制中国政府,彻底分裂中国。 (2)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
2、义和团反八国联军:义和团反八国联军的斗争有:(1)廊坊之战;(2)大沽口之战;(3)天津之战(老龙头火车站、紫竹林租界),聂士成壮烈牺牲,天津沦陷;(4)北京之战(围攻西什库教堂、东交民巷使馆区)。
3.结果:在国内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失败
四、意义: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野心。
五、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
(1)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2)主观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①义和团运动是农民自发的斗争,缺乏严密的组织和统一的领导;②斗争手段和武器装备落后。③盲目排外迷信,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不能制定正确的纲领和策略;④义和团对清政府性质认识模糊,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网校哪个好,放松了对清政府的警惕和防御。
三、辛丑条约签订时间:1901年
2、参与双方:清政府——英国、美国、俄国、日本、法国、德国、意大利、奥地利、荷兰、比利时。
3. 内容:
(1)清政府赔款4.5亿两白银,分39年偿还,共计9.8亿两,以关税、盐税等税种作为担保。
(2)清政府承诺严禁人民参与反帝活动。(这充分说明清政府已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3)清政府拆除大沽口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在京山铁路沿线要地驻军。
(4)北京东交民巷被划为使馆区,允许外国军队驻守,但不允许中国人居住。(东交民巷成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5)总理衙门改名为外交部,位列六部之前。
4.影响:《辛丑条约》是近代史上赔款最多、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彻底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
5、辛丑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什么危害?
(1)巨额赔款是列强对中国的一次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勒索。为了支付这笔巨额赔款,清政府一方面对民众进行掠夺,使民众生活更加贫困,社会经济更加萧条;另一方面借入大量外债,以方便列强通过借贷来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2)清政府严厉镇压中国人民反帝斗争,表明清政府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3)外国侵略者控制了京津地区,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的控制之下,帝国主义更容易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4)在北京设立的“使馆区”,实质上是一个“国中之国”,是帝国主义侵华计划的指挥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