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感叹”是汉语词,拼音为gǎn kǎi,意为感情上的愤慨,第二义为感觉到或叹息,主要强调内心的感受和情感,拼音也是“感得”。
2.感叹句又称“咏叹”,是一种用呼唤或类似于呼唤的词或句子来表达深刻的思想或强烈的感情的修辞手法。
附加信息
引文详细信息
情怀
亦写作“感的”。
1.一代表情绪愤怒。
《史记·季布栾布列传》云:“宫女、妾、贱妇,悲痛而自杀,虽不勇敢,但谋略无望。”
《送董绍南序》:“燕、赵两国,古以多哀歌之人而著称。”
2.它代表感觉、叹息和灵感。
《古今小说·吴保安舍家赎友》:“所以陶渊明要断交感触是什么意思,季叔夜要断交,刘孝标作《断交播论》感触是什么意思,皆发人间深情,故不过是气话而已。”
宁调元《燕京杂诗》第四首:“山河气韵入深秋,感慨时艰暗自流泪。”
老舍《骆驼祥子》第三部:“老人频频点头,仿佛有无限的感慨和牢骚。”
《新唐书·崔贤传》载:“贤素有远大志向,深厚造诣,偶游终南山,月下吟啸,感慨落泪。”
叹
1.感慨地叹息。
《魏书·刘长传》载:“自陈家国亡,得朝廷恩宠,言辞恳切网校头条,声情激昂,泪流不止,三军无不感动。”
宋曾巩《替人祭李白文》写道:举杯对墓,叹余香犹存。
《家子英雄传》第十三回:“安先生提起前任谭先生,便叹了一口气。
清田兰芳《明河南议政袁公(袁克礼之子袁枢)墓志铭》云:“本老夫幼时亲眼所见,遂叹其德,而为人所传。”
冰心《给小读者的信》第25号:“回家的路上,树叶沙沙作响,我感叹不已,突然写下了这篇文章。”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八回《贾文和预知敌胜,夏侯惇拔箭吃目》:曹亲自捧香,流泪叩头,将士们无不叹息。
2. 表达强烈[抗议、呼吁或投诉]的语言。
但看到她那干练、坚毅、不屈的精神,我却多次被她折服。——《悼念刘和珍女士》
感叹句是一种修辞手法,句子的语气除了表述一定的含义外,还明确地表露出内心的喜、怒、哀、乐、爱、恨、欲等强烈的情感。
强调各种感情反应(如钦佩、惊讶、悲伤、愤怒、嘲笑、蔑视、恐惧或希望)的修辞手段称为感叹。一般感叹词和助词与感叹号一起使用,以表达强烈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