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为了使西方文化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中国,外国教会极力把西方文化打造成中国民族文化的样貌,这种思想也体现在建筑上。南京大学现址是美国教会创办的原金陵大学。为了消除国人的排斥心理,校园内所有建筑均采用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由时任校长傅开森策划,教务长、美国传教士魏特琳实施南大金陵教务处,采用中国的形制和装饰、西方的材料和结构,许多建筑材料都是从国外进口的,质量上乘,将民族风格与西方先进的建筑技术相结合,建成了中国第一批融合西方风格的民族建筑。
原金陵大学建筑群建于1916年至1937年,外观为清代官式建筑,以塔楼(北楼)为中心,布局不完全对称,由美国建筑师和留美、留欧的中国建筑师设计建造。建筑群共有北楼、东楼、西楼、大礼堂、小礼堂、旧图书馆、宿舍楼(现教务处、社科处、外联处)等十余栋。这些建筑从北向南,顺坡而下,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这种充分利用自然地形高低起伏的建筑,既整体又错落有致,具有古朴完整的美感。
整个建筑群为灰色筒瓦,厚重的青砖墙,除细节处的红色屋顶和砖墙装饰外,没有雕梁画栋,朴素自然,朴实简洁。建筑形式虽为中国传统,但整齐宽阔的草坪、突兀的塔楼与建筑群整体的不协调,体现了西方人的审美情趣。建筑群掩映在茂密的树木、珍珠般的花草之中,四季景色各异,唯一不变的是古建筑的静谧典雅风格。
北楼是南京大学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南京大学的象征。它建于1919年,由美国建筑师斯迈尔设计,建筑面积3473平方米。屋顶为中式建筑常见的四面四坡屋顶,灰色筒瓦,厚重的青砖墙,小窗。主楼二层,塔楼五层,巍峨突兀。塔楼四面四坡屋顶,顶脊饰有小动物,这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最复杂的屋顶样式。门朝南,有宽阔的踏步道,两侧有鼓石。大堂彩绘飞鹤图,悬挂水晶宫灯。此楼造型独特,融汇东西方建筑风格,虽不高大,却气势磅礴。四周绿树成荫,门前绿色草坪整齐开阔。 (接第一八页中间) (接第八页) 背后是纯净的蓝色天空,墙壁上爬满了密密麻麻的藤蔓,像是披上了绿色的风衣,成为校园里的一大景观。
八十余年来,她默默地看着来来往往的学子,见证战火纷飞,见证家乡的重建。历经沧桑,她依然倔强地伸着身子,以傲骨雄姿屹立着、守望着。她有南大学生的风采、品位、豪情、灵性,与南大学生“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相得益彰。北楼早已是南大学生的精神支柱,她的身影在每一位南大学生的记忆中凝固成了永恒。
大礼堂始建于1917年,原为金陵大学的礼拜堂,由美国芝加哥建筑事务所设计,采用单层砖木结构,主楼为四坡屋顶网校头条,辅楼为硬顶。屋顶装饰用青砖砌成,上覆蝶形瓦片,清砖雕线。屋顶侧面山墙上有砖雕山花,为圆形卍字、吉祥图案等吉祥图案。檐口饰有精美的花卉纹饰。外墙采用明代城墙砖砌成,厚重有历史感。
小礼堂建于1916-1917年,原为金陵大学小礼拜堂,由民国最早留美著名建筑师齐兆昌和美国费洛斯和汉密尔顿建筑师事务所设计。屋顶为四坡顶,单层建筑,拱形门,门上方用砖砌成三面结构,既能承托墙体,又能起到装饰作用。门楣和窗框上饰有西洋图案的石雕。门前有一对鼓石,台阶间有一块雕有花纹的丹璧石。小礼堂精致典雅,颇具中国南方建筑的韵味。不知道美国神父在这两座具有浓郁东方色彩的建筑里做礼拜时,会是什么感觉呢?
老图书馆始建于1936年,由留美华人建筑师、原中央大学建筑系教授杨廷宝设计,建筑面积2626平方米,中部三层,重檐歇山式屋顶。底层为宽敞的门厅;两侧为两层,单檐歇山式屋顶。
东楼(原暨南大学农学院)始建于1925年,由美国建筑师斯迈尔设计,建筑面积3604平方米。主楼及二层屋顶采用中国北方传统建筑风格,庑殿式屋顶,灰筒瓦南大金陵教务处,楼顶饰以塔柱。
西楼(原金大理书院)建于1926年,由齐兆昌设计,建筑面积3905平方米,主楼为三层带屋顶,同样采用中国北方传统建筑风格。
可以看出,南京大学民国建筑既有北方的庄重、厚重,又有南方的灵巧、细腻;既有西式的风格,又有中式的风貌。因此,南京大学民国建筑是典型的中西合璧建筑,是西方文化东渐特定历史时期中国建筑艺术的一个缩影。
百年来,台大虽位于繁华都市的中心地带,却能保持一份宁静,为莘莘学子营造一片净土,滋润他们的心灵。民国时期的老建筑,长期沐浴在台大的优良传统中,汲取台大的文化滋养,内化台大精神,所以才与台大整体人文气质如此和谐。虽然百年相聚,我们对它们还是有些陌生,但只要留心,就能读出它们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