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官网刊登的该学报社科版2013年1期封面照片。
这本大学期刊为什么还在出版?
近日,有人向中国青年报反映,北京电力学院早已与北方交通大学(2003年更名为“北京交通大学”)合并,但《北京电力学院学报》仍在出版,“为了赚钱,该学报每月出版三次”。
举报人称,为了欺骗外界的信任,该期刊还伪造了《期刊出版许可证》,并专门设立了该期刊的官方网站,但该网站并未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
“造假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赚钱。据我算了一下,《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一年的盈利不下600万元。”举报人说。
中国青年报记者针对举报人提出的上述问题展开调查。
月刊改为双周刊,文章发表需付费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在官网上显示,该杂志是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主办的高校学报,具有全国统一出版号,在全国范围内公开发行。
2010年8月16日,官网刊登了《热烈祝贺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由月刊改为双周刊》的文章,文中称,学报由月刊改为双周刊,每月出版3期,其中第一、二期为社会科学双周刊,最后一期为自然科学双周刊。
官网还称:“本刊是北京电力学院主办的以反映科研、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性、理论性刊物,是反映科学研究、工程技术、经济管理、教育教学、思想政治、文化艺术成果的重要平台。”
从官网“在线留言”栏目中编辑与读者的交流可以看出,该期刊不仅收取版面费,还大量使用论文代理。如有投稿人询问“在贵刊发表一篇论文要多少钱”,管理员回复:“关于版面费,是根据文章的字数和质量来决定的。请先投稿,审核通过后再通知版面费!”
当有投稿人问到为什么版面费地址是哈尔滨的某个地址时,管理员说:“我们有些特约编辑是代理收稿的。”另一人问:“编辑部里有姓赵的吗?”管理员回答:“本刊编辑部没有姓赵的编辑,他应该是本刊的一个代理人。”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科版2013年1期的目录显示,该期刊共有文章250余篇,共计400多页,其中不少文章只有一页;《自然科学版学报》2013年1期的目录显示,该期刊共有文章200余篇,其中不少文章也只有一页。
记者联系上该刊一位自称王姓编辑冒充投稿人,他称版面费标准是:“1.5页3600字,750元;2页4800字,900元;3页7200字,1100元。”
他还说:“不管文章写得有多好,质量有多高,都是要付费的,这个期刊上不存在免费发表。”
记者问:“根据期刊出版许可证上的信息,你们的期刊不是月刊吗?怎么就变成双周刊了?”他说:“不对,其实是双周刊。”
举报人称,《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通过由月刊改为双周刊,每年可以增加24期出版,获取更大利润。
不存在主管单位和主办单位
“本期刊主管部门为国家电力公司,主办单位为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编辑出版单位为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期刊编辑部。”这句清晰的介绍,清晰可见于该期刊官网的显著位置。
资料显示,国家电力公司已不复存在。2000年以后,我国开始了以“厂网分离”为标志的电力体制改革。2002年底,从“国家电力公司”分离出来的输配电网业务分别由国家电网公司和南方电网公司经营,而发电厂则划归五大“发电集团”(大唐、中电投、国电、华电、华能)经营。
对此,记者以投稿人身份致电北京电力学院学报,向一位徐姓编辑询问监管单位的情况。她告诉记者:“我们的监管单位国家电力公司已经不存在了,但大家一提到国家电力公司,自然就会想到国家电网,大家都知道,所以没什么。”
《中国电力学报》主办单位北京电力学院现已不复存在。据了解,北京电力学院始建于1950年,2000年4月11日,北京电力学院并入北方交通大学,即北京交通大学的前身。
按理说,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合并后,《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就不应该存在了,为什么还出版呢?
出版地点找不到,编辑部拒绝作者参观。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期刊出版许可证》上刊登的期刊地址为“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42号”。
记者在北京海淀区阜成路42号找到中誉商务花园,该小区出租处一位王姓经理称,该区域全是写字楼,主要租给电子公司,大大小小的单位有几百套。
“不管哪个单位租用这个小区,都要在我们这里登记。”王经理说,他查了数据库和登记簿后,表示小区里没有《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编辑部的登记信息,“我们这里确实没有这个单位。”
记者随后查看了《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的官方网站,其网址为“”。在网页最左侧的“版权信息”一栏中,“地址”标注为“北京市海淀区上元村3号”,这显然与期刊出版许可证上标注的地址不一致。
记者随后前往“北京市海淀区上元村3号”求证,没想到,这个地点正是北京交通大学所在地。记者致电该刊编辑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我们已经不在北京市海淀区上元村3号办公了,学校合并后就分开了,我们都搬出去了,在别处办公。”
记者问:“你现在在哪里工作?”对方回答:“上元村2号。”
然而,记者找了一圈,并没有找到“上元村2号”的踪影。负责该地管理的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大钟寺派出所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上元村2号没有登记,现在没有这个地方。”
该记者以作者身份要求前往期刊编辑部当面谈话,并多次致电询问此事。
“我们杂志不接待作者到现场洽谈,就算你来我们家门口,我也不会给你开门,我们只是通过电话、工作QQ和邮件沟通。”一位自称徐姓编辑部的工作人员说。
上述王姓编辑人员也拒绝了记者的拜访请求。
交大:学校保留追究责任的权利
记者在中国最大的数字出版平台中国知网(CNKI)上未能找到该期刊。在该期刊官网的“在线交流”栏目中,管理员在回复读者提问时表示:“该期刊目前只在万方数据和维普信息收录,在CNKI上无法找到。发表的文章一个月内就会在维普上发布,万方会慢一点。”
但2011年1月有人留言称该期刊已从中国知网(CNKI)消失,万方数据库仅剩几期,且显示有错误;维普信息网至今也只收录了4期(自然科学版)。
记者在国家图书馆期刊室也未能找到这本期刊。
为此,记者前往北京交通大学进行了实地采访。
北京交通大学宣传部负责人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表示,校方对此事并不知情,2000年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并入北京交通大学时,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的出版经营许可证已移交给主管部门国家电力公司。“如果这个期刊还继续出版,给学校声誉造成损害,学校保留追究责任的权利。”
记者查看《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及官网,发现“宋守信”被标注为该期刊主编。
宋守信曾任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校长,2000年4月任北方交通大学副校长,现已退休。
北京交通大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师称,宋守信在学校声誉很高,自己也曾因《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受到电话、邮件骚扰,但自己并不知情,想举报此事。
记者联系到宋守新,宋守新表示赞同校方的态度,如果该期刊给他的名誉造成损害,他保留追究责任的权利。
新闻出版总署:该期刊应定性为非法出版物
举报人称,根据《新闻出版管理条例》,期刊必须有主办方,但《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的主办方“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已经不存在了,所以该期刊也不存在了。
他称,他向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咨询过网校头条,《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自2004年起就没有在该局备案。
然而诡异的是,记者在新闻出版总署官网上发现,该期刊依然有备案信息。针对《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的情况,记者致电新闻出版总署,总署一名工作人员解释道:“不管什么报纸、期刊,不管什么原因,都要有实际的主管单位和主办单位。”
“对于因国家需要、政策等原因拆分、重组的单位,原报刊主管单位或主办单位不再存在的,期刊要么按照相关政策规定合理划转给合并高校,要么按照相关规定和程序合理变更、撤销。如果不办理任何手续,继续照常出版,那肯定有问题。”该工作人员解释道。
事实上,在北京市新闻出版局网站上,已有30余人询问该期刊是否合法。该局回应称:“经核实,该校早已被吊销了刊名。《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自2004年起就未在我局备案,多年未参加北京报刊备案和年检,具体出版情况不详,建议谨慎投稿。”
新闻出版署报刊司一位官员也介绍,按照现行政策,一所高校只能办一种期刊,211高校和教育部重点高校可以办两种期刊(社科版和自然科学版)。北京交通大学已经有了两种期刊,《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已经没有主办和主管单位,不可能通过审批,如果还在出版,应该算是非法出版物。
这个期刊为何还能在新闻出版总署数据库中找到?其实,很多人在新闻出版总署的网站上查到了这个期刊的信息,因此相信这是一本正版出版物。但上述负责人表示,由于信息不对称,部分出版物的情况有所变化,但新闻出版总署可能还未掌握情况,因此信息数据库的更新可能会有所滞后。下一步,要加强信息交流和相关监管。
一些学术期刊赚钱乱象的背后
官方期刊也出版假期刊来赚钱
学校合并,主管单位和主办单位不再存在,但期刊继续出版。这种情况并非孤例。记者发现,除了《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外,《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也是个案。
《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创刊于1987年5月,1999年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为高校公开发行期刊。2010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更名为《克拉玛依学报》,原出版号作废,主管、主办单位由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变更为中共克拉玛依市委党校。
“自2008年停刊以来,编辑部发现一些不法公司和个人以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名义非法出版《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并从中牟取大量非法利益。”2010年12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闻出版局官网刊登的一份“严正声明”称,“自2008年1月起,凡以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名义出版发行的出版物均为非法出版物。”
刊发假刊的目的无非就是为了赚钱。不过,虽然这类假刊有些隐蔽,但稍加调查就能发现真相。更令人担忧、对学术环境危害更大的是,高校官方期刊为了赚钱,刊发增刊甚至假刊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导致一些质量低下的文章以合法身份发表并进入学术资源库。这不仅浪费出版资源,也助长了学术腐败。
假刊现象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出现。据《法制日报》2001年报道,河北省承德医学院学报部分编辑为了牟取暴利,私自出版盗版期刊。从1993年9月至1998年6月,该学报共出版了13期“克隆”期刊:封面相同、装帧相同、出版日期相同、样子相同但内容完全不同的期刊,收取复印审稿费15万余元。该行为后来遭到新闻出版部门查处。
2005年,教育部发出通知,对东北师范大学主办的《现代中小学教育》等期刊进行批评教育,指出这些校刊受经济利益驱使,存在出版过多增刊、一期多刊等违反出版管理规定的问题,以此作为创收赚钱的手段,“严重损害了高校期刊行业形象,腐蚀了编辑队伍,扰乱了出版工作秩序,在社会上产生了不良影响”。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朱晓东、宋培源等研究员对科技期刊出版乱象进行了总结,认为这种乱象主要表现在有人受经济利益驱使,用同一期刊号出版多本期刊或盗用他人期刊号出版期刊。一号多刊的形式包括:有的期刊用原刊号出版另一本文本期刊、用刊号出版会议或论文集、频繁出版增刊、用刊号出版不同版本期刊等。
混乱的背后是混乱的学术评价体系和出版数量的垄断
期刊乱象的背后,是巨大的论文发表需求。2010年,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沈阳估计,全国学术期刊一年能发表的论文仅有248万篇,而有论文发表目标的人数却高达1180万人。
沈阳对《中国青年报》表示:“巨大的差距导致了一系列问题,包括买卖论文、假期刊、同一期刊多次出版、学术不端行为和学术泡沫等。”
在他看来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如此巨大的需求并不合理:“按照相关规定,在我国,凡是参加职称评审的人员都可能要发表论文,这就意味着医生、护士、记者、中小学教师,甚至国有煤矿工人都要发表论文。”
2012年,中南大学校长张耀学在校内进行改革,他直言现行职称评定制度的不合理性:“现在听说护士要写出一定数量的论文才能获得较高的职称?这似乎有些荒唐。”“护士发表论文和本职工作有很大关系吗?护士只要做好打针换药、服务病人、配合医生就够了吗?南丁格尔写过论文吗?护士为什么要写论文才能获得较高的职称?是论文越多越好?还是护理工作做得好、对病人好的护士越好?”
在中南大学职称评定改革中,张耀学明确提出:“论文不是临床实践的必需品”。
医药卫生领域是学术乱象的重灾区,假医学期刊、论文抄袭现象尤为严重。2010年,中国青年报报道了一起连环抄袭事件。为了评职称,一篇探讨“宫腔粘连”的医学论文被16家医疗机构的25人6次抄袭。有抄袭者坦言,小医院没有更多的科研条件,发表论文只是为了评职称。
湖南工学院党委副书记、《云梦杂志》总编辑余三定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表示,学术评价过度量化的问题并没有得到缓解,反而越来越细化、量化,逼着大家一定要发表文章。在高校,首先是教育行政部门要统计论文数量,这又逼着各所高校也这样做,然后高校再层层分解,“逼着大家只求数量,不求质量”。
余三定认为,学术期刊乱象不能归咎于期刊本身,学术评价体系的混乱才是关键。他的观点也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同。
朱晓东等人撰文指出,科技期刊一期多期问题产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内期刊号管控过紧,迫使编辑部不得不采取变通办法。“长期以来,科技期刊号实行政策管制,不仅影响了我国科技发展与交流,而且人为地把期刊号变成了‘稀缺资源’,导致一些想创办新期刊的单位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才能获得一个期刊号,还造成了期刊审批过程中‘选择’的随意性,造成了不正常的应用环境。”因此,他们建议将纯学术性、技术性的科技期刊审批制改为备案登记制。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风田也撰文指出:“一些学术期刊之所以能靠版面费发大财,主要原因就是变相垄断造成的垄断价格过高。即审批机关人为地限制学术期刊的出版数量,导致学术期刊数量过少,创办新的学术期刊难度过大,现有的学术期刊已形成事实上的垄断。如果审批机关能随意放宽对学术期刊出版的限制,让市场自由竞争,不出几年,那些单纯靠版面费赚钱的学术期刊就会被淘汰。”
本文引用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