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华立职院坚持“扎根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打造创业特色”的办学思路,顺应融合媒体发展趋势,系统规划传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着力培养“一技之长、一专多能”的高素质传媒应用型人才。学校推进传媒专业市场化、社会化办学,建立横向一体化育人机制,加强产教融合、校媒融合、师资融合、职业技能培训与职业精神培育融合,促进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需求链对接融合网校头条,努力推动传媒专业高质量发展。
以问题和需求作为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参考体系”
“我在华立职院学习新闻采编制作专业时,学到的理论知识比较多,社会实践机会比较少。”梁英银从专科升入本科,再到研究生继续深造,从广州大学新闻学硕士毕业后,又回到华立职院任教。她发现,华立职院的新生现在有机会到传媒公司实习,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就业需求,有针对性地补齐短板。
华立职院自2011年起陆续开设新闻采编制作、网络新闻传播等专业,培养技能型传媒人才。一方面,移动媒体、融合媒体等新一轮发展浪潮引发传媒行业剧变,原学校传媒专业主要按照传统媒体要求设置课程,技能培养核心为写作、编辑、评论,学生专业技能培养较为单一,落后于行业和企业的人才需求。原学校传媒专业教学形式为书本式广州华立科技学院,“教新闻、学新闻,黑板报”,校内媒体实训室相对较少,校媒合作不够深入、持续性不够,学生难以得到“真枪实弹”的实践训练。另一方面,融合媒体时代,拥有计算机、艺术设计、传媒等专业的“跨界”人才也十分抢手。 然而,计算机等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缺乏学习和实践媒体知识的机制和平台。
闭门办学难以培养出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的传媒人才。2015年,华立职院以问题导向,以产教融合、质量提升、增值赋能为主线,对标市场需求,推进传媒人才供给侧改革。学校以“应用型、专业型”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定位基调,坚持以产教关系决定供需、以校企关系决定机制。学校明确“媒体在变,我也在变,但传播正能量永远不变”的办学思路,以“注重实训”为导向,整合融合校内外传媒实践资源。
为迎合媒体融合发展,华立职院放弃原有内部自循环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媒体专业跨校、校外融合。学校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启动“媒体+教育教学与应用管理”科研项目,全面推行“媒体+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对外强化学校与行业“双主体”育人,加大开放办学力度,逐步形成紧密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体制机制,着力培养具有新闻意识、传播理念、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的媒体融合人才。
“双循环”培养模式助力学生专业发展
近年来,华立职院以融合媒体人才新需求为引领,推进校内外人才培养“双循环”,重点打造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创新实践三大平台,构建基础素质、核心素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创新实践五大模块,培养学生六大核心能力。
华立职院以人工智能、美育等六门课程为载体,重构传媒人才通用课程平台,并单独列出核心素养提升模块,为学生奠定宽广的职业基础。学校还开设了一批传媒岗位选修课程,为所有对传媒行业感兴趣、有工作意向的学生提供学习机会。
课程如何动态调整,紧跟传媒行业转型升级?华立职院教务处负责人表示,学校以职业能力清单和学习层级为核心内容,制定专业教学标准,以工作过程导向设计开发课程,搭建专业课程平台。学校还根据行业发展需求、技术发展趋势动态调整课程体系,每年小改、三年大改,培养学生基础技能、专长技能、综合技能。
纪昱文等传媒专业的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视频处理,在传媒中心等“实训场”上进行实习。“实践就在身边,新闻就在身边,我们在校内搭建‘教学工厂’,启动与企业运作相对应的实训体系,力争实现校内校外的直线对接,让学生在校内也能成为‘传媒人’。”华立职院传媒学院负责人说,近年来,学校投入600多万元,建成校园电视台、华立传媒中心等全媒体校园实习平台。学生根据专业选择岗位,结合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岗位职责。
华立职院系统构建集专业教学实践、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实践为一体的创新实践平台,学校每学期根据实践点动态制定人才实践计划,逐步推进参观体验、基础训练、特色训练等六个环节,引导学生通过六个学期逐步掌握数字媒体影像领域的关键知识与技能。
华人头条广东运营中心校长以真实案例指导华立职院学生实践电视编导等实践技能,学校聘请传媒行业专家担任传媒专业兼职教师,校内教师与校外专家组成“双导师制”,打造“媒体+教师教学创新团队”,通过项目式学习、边学边做、边学边做等形式指导学生。
华立职业学院与广东珠江电视台等企事业单位打造了涵盖报刊、广电、网络等内容的“校媒融合群”,相关单位通过共建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核心课程、“双师型”教学团队、一体化教室“四化共建”,共同搭建产企结合、双向循环的“媒体+教育”平台,努力实现产学研标准与课程标准、职场环境与教学环境、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职业素质与综合素质“四个融合”。
校媒合作鼓励教师密切关注业界媒体融合实践探索,用科研成果反哺教学。学校传媒专业学科带头人开展的“新世纪以来粤港澳大湾区电视剧谱系生成与主题流研究”项目已获批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
思政课纳入关注,促进学生心灵成长
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当地部分农产品荔枝等滞销。华立职院媒体团队策划“校长直播带货”等主题活动,首播一个小时就卖出荔枝1950公斤。学校利用直播帮助不少农户拓展销售渠道,并被“读书强国”等平台报道。
“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立德树人先,将思政元素融入传媒课程广州华立科技学院,引导传媒学生坚守人民情怀、传播正能量。”华立职业学院党委书记、教授林伟建表示,学校传媒团队充分发挥专业人才和资源优势,引导传媒学生走出校外广阔天地,践行“四种力量”,助力乡村振兴。学校还发挥“传媒+专业”优势,探索“政产学研用创”社会服务新模式。
2015年,学校与广州市增城区大埔围村签订《校企村共建红色实践教学基地合作协议》,积极帮助大埔围村利用政策支持,建立校村联动研发与服务平台。合作成果被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评为2018年度“中国校企合作好案例”。随着合作项目走深走实,学校参与推动大埔围村等多个村子入选美丽乡村;2019年,大埔围村被评为“广东省文化旅游特色村”,学校荣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推动奖”。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华立职院媒体中心打造《青春为祖国歌唱》,经广东教育、华人头条等媒体转载后,累计阅读量达“10万+”。学校还举办红歌进校园活动,让校园唱响正能量,引导学生心灵成长。
学生通过创新创业取得成功并为社会做出贡献
“正是通过学校的实战训练,我们才掌握了数字图像处理等实用技能。”华立职业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毕业生陈华贵利用所学知识,创办了广州市觅悦广告策划有限公司,三年来,公司年营业额突破800万元。
经过6年多的实践,华立职院以实战带动教学,引导学生在实战中提升学习能力、培育科学精神、锻炼创新能力,实现学生、企业、行业、学校的共赢。学校网站等新媒体平台影响力不断扩大,学校官方微博连续三年荣获广东高校(高职院校组)新媒体影响力奖……近年来,华立职院引导传媒专业学生充分发挥学校传媒平台优势,发现、挖掘身边好人好事,把专业能力转化为唱响主旋律的责任担当。学校传媒专业学生在华人头条APP实习期间,数十篇稿件阅读量“10万+”。 该校师生开设的华立微广播栏目还应邀入驻广东广播电视台综合媒体平台“粤听APP”,用声音传播中国文化和故事。
“‘互联网+时代’,创新创业浪潮汹涌,学校顺应潮流,鼓励学生在学好专业技能的同时,把好创意变成好产品、好公司。”华立职业学院董事长张志峰说。
华立职业学院学生打造大学生摄影创意工作室等平台,获批省级创新创业研究项目,在专业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刘长东等4名学生在校期间创办广州十月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为北汽集团(广州)等知名企业制作宣传片,公司成立当年营业额就突破500万元。
华立职院传媒专业学生培养质量与就业水平同步提升,近年来,学校传媒专业学生总体就业率达98.27%,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率达95%。华立职院培养高素质传媒专业人才的经验已传播推广至华立大学集团等地。华立职院携手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广东华立技师学院,共同打造“传媒+教育平台”人才培养机制,惠及全日制学生4万余人。
新时代、新使命,华立职院将顺应媒体融合纵深发展的时代潮流,不断深化和提升产学研优势互补、深度融合的协同育人长效机制,用心谱写培养高素质媒体应用型人才的“佳作”。(马俊、戴建平、李鹏、何志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