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蓬安嘉陵江上的洲子古镇是司马相如的故里,上游十多公里处是锦溪古镇,也和一位名人有关,他有诗云:“十月二日,游彭州西,三十里外有亭名方溪……”
这首诗名叫《梦见前兵部尚书裴尚书》,是一首五言诗,八百余字,作者是唐代宰相、著名诗人元稹(779—831)。
元稹,字惟挚,河南洛阳人。唐宪宗乾隆二年(809年)、乾隆二年(815年)两次入蜀,第一次为朝廷办案,在蜀中停留三个月,第二次被贬为通州(今达州)司马,在蜀中停留三年多。
↑乾隆八年刊《万小堂画传》元稹像。
元稹的仕途坎坷,入仕之初,他勤勉正直,但因触犯旧官僚和封建集团的利益而被四次贬谪。他与白居易有深厚友谊,与才女薛涛有一段爱情故事,创作了传奇小说《莺莺传》(后被元代王实甫改编为《西厢记》),写下了“一朝见大海,其余水皆是潭水;一朝见巫山,其余云皆是雾霭”的名句。这些成就丝毫不逊于司马相如。
↑《西厢记》改编自《莺莺传》,但前者是喜剧,后者是悲剧。
↑望江楼公园的薛涛井,与元真度过了三个月的蜜月,但后来两人分手,薛涛井在此出家度日。
唐宪宗元和五年(810年)春,元稹先被贬为江陵府(今湖北江陵)侍曹侍郎,后又贬通州(今四川达州)。途中,他梦见裴懿(中晚唐著名宰相,?-811年),为感谢裴懿昔日的赏识和推荐,便作了这首诗。
诗中的“芳溪”即是当时客栈的名字,也是早年锦溪的名称。当地的斜溪酒自古闻名,相传元稹曾三次到此饮酒,也证明了锦溪历史的悠久。
周代,锦溪镇属巴国,清乾隆年间设锦溪场,民国二年设乡,1986年改为锦溪镇。锦溪镇原名“斜溪场”,因场西有一条小溪斜流入长江,后按五行理论水主金而改名为“锦溪”。
该镇位于蓬安、营山、仪陇、南部四县交界处,自古以来就是嘉陵江上繁忙的水运码头和物资集散地,仪陇、南部的井盐从这里转运到下游各地,当地的粮食、花生、瓜果、丝绸等也都从这里装运。下河街码头附近尤为热闹,平日里车水马龙、人头攒动,这种盛况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还能见到。
↑连接水码头与下河街的花式台阶极其美丽。
锦溪在经历了明末清初的短暂萧条后,康熙年间开始“湖广填川”运动,湖广、江西、福建、广东等地移民纷纷来此定居,农业生产和贸易很快恢复,人们建房修葺会馆,集镇规模逐渐扩大,百业兴旺,清代中后期已成为彭州北乡第一集。
镇内依山傍水,街道建筑呈半圆形排列。锦溪河蜿蜒穿镇西,汇入嘉陵江。清末至民国,镇内有四条主要街道,即正街、新街、正府街(大石桥街)、下河街(下河街有支街),后又铺设了一条七星街,为车辆通行的水泥路。宫殿庙宇建筑有禹王宫、财神楼、观音庙、王爷庙等。清末至民国,锦溪繁华,街道繁华,仍是该镇发展的黄金时期。
↑嘉陵江畔的老街与锦溪水电站。
↑老街已被现代化的高楼大厦蚕食,所剩无几。
在老人们的记忆中,集镇上设有多道石门,散布在正街、新街、政府街、下河街等出入口,这些门能有效防御盗匪,在乱世尤为重要。街上建筑多为白墙青瓦的单层或两层木结构建筑,店铺多临街,下有店铺上有房屋,或前有店铺后有房屋,店铺林立,集镇繁华。
郑街是镇上最重要的街道,大部分寺庙建筑都集中在附近。街上有诊所、餐馆、榨油坊、布铺、裁缝铺、木工铺、糖果铺等。由于郑街是镇上最宽阔的道路,每逢赶集日,很多从外地来做生意的人都在这里摆摊。再加上当地菜农和沿街店铺的知名度,这里常常人头攒动。
↑主街最宽阔,店铺最多。
禹王府位于大街中央,为湖广来川人所建,为会馆,是镇上最重要的建筑,青砖白墙。高大的山门后是庭院,左右有厢房。街对面的楼上有戏台,戏台与正殿相对。穿过庭院,拾级而上,可到达供奉禹王的正殿。
1933年10月,红军开辟川陕根据地,在锦西建立苏维埃政权,区苏维埃驻地禹王宫。
多年后,禹王宫的大殿已不见踪影,原址如今已成为医院和衙门,建起了一座三层的现代建筑,左右厢房曾作为歇溪粮仓,后来又新建了钢筋水泥建筑,由于布局未变,仍依稀可见当初的形制和规模。
↑锦溪镇政府一带原为禹王宫遗址。
大街上石阶下有平台,上面原有一座木构的财神楼,下层亦似戏台,旁边有著名的罗汤圆。
从财神楼顺着石阶而下就是下河街,大街的尽头是一扇石门,门外是一条近两米宽的石阶直达河岸。
下河街岔街村口附近有一座王爷庙,原为旧船帮会馆,供奉镇江王爷,保佑水上交通平安。
庙宇结构与禹王宫相似,有山门、戏台、庭院、正殿,偏房曾改建成木材仓库。过去戏班常来王爷庙演出,后来这里成了露天电影院。老人们记得,院子里放映过黑白电影《武松打虎》,应该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左右的事了。
下河街有一条岔街,街口原有石门直下河面,石阶下湾处有一口古井和一棵黄槐树。岔街河边的建筑多为吊脚楼,下有高大的石堡。
↑下河街通往码头,旁边有一个岔路。
街道尽头有一座小山,山坡上的建筑是当地的派出所。我在山脚下靠近河边路的山壁上发现了许多洞窟和石眼,周围杂草丛生。洞窟内隐约可见佛像的痕迹网校头条,可惜已经损毁严重,碑文也找不到了。
南充嘉陵江两岸发现的摩崖造像,年代跨度从唐代到清代,长达一千年。这个摩崖造像究竟是何时开始、由谁所作,对我来说仍是一个谜。
↑我没有找到锦溪镇摩崖石刻的记载,所以不知道它们的起源。
下河街除了有医馆、竹编、酱醋、面作坊外,多以茶馆、酒楼、日用品店为主,由于离码头最近,船夫、脚夫、商贩来来往往,许多人在此喝茶、吃饭、休息、购物,热闹非凡。
当时,离码头约50米的下河街有一家歇溪茶馆,又称茶客栈,民国时期设立,解放后集体经营,一个老板和两个服务员,多为船夫和脚夫服务。当时茶馆里的茶水只要六毛钱,有时还免费为农民提供开水。由于口碑好,茶馆的生意特别红火,直到上世纪80年代左右才关门。
↑在下河街一处老宅后院,看到浴室和茶室的遗迹,难道这里就是昔日的歇溪茶馆?
斜溪茶馆的命运也是其他店铺的映射,老街从繁华到衰败,只用了短短几十年时间,这些都和现代公路、铁路取代了传统的水运方式有关,很多店铺纷纷倒闭,商贩、打工者也纷纷散去。社会发展带来了新路,但同时也让一些传统迅速消亡,这也是必然。
镇北的正府街(大石桥街)原有两道石门,一门向东通向西阳、齐隆,门右侧有观音庙;另一门外有大石桥,桥对面也有一座三层古庙。再往北走,可到夷陵。
↑政府街村门早已消失,两旁高楼林立。(网络图片)
正府街原有张、何、沈、唐四家著名小吃店,品种有锅盔、白糖光饼、各式油条、红糖油条、红烧牛肉等。沿街加工工业林立,一派市井气息。短短一条街,就有打铁、酿酒、榨油、竹编等作坊,还有不少客栈、茶馆、酒家、药铺、杂货店。这里的酒肆最为集中,这里出产的白酒更是远近闻名。
一条弯曲的半街连接着正府街,另一端通向大街。人们把这条半街称为“唐老爷弯弯”,附近还有一家“唐老爷粑粑”。据说,这个名字的由来是因为正街的一端住着几户唐家。清朝时期,唐家有人在朝廷当官河南河北一条河是什么生肖?,“老爷”一词大概就是由此而来。这里还有一口古井,曾是正府街居民的主要饮用水来源。
主街财神楼的岔路口叫新街,那里有几家棉纺店和小餐馆。与其他三条街相比,新街是最偏僻、最冷清的,因为它是一条内街,集市都集中在其他地方。
街道的另一端通往金溪小学,这所小学始建于1950年前后,据说是由当地“北大”的两个高材生王氏兄弟回乡创办的。
↑新街仅存的几座老房子,如今已荒无人迹。
↑新街与正街交叉口现设有纸柴店铺及诊所。
小学旧址曾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庙,原有牌坊式庙门,沿石阶拾级而上,是一长条庭院,前有正殿,中置石香炉,建筑旁栽有两棵高大的黄杨树,庙左侧主街后的山坡上建有望月楼。
↑金溪小学的前身是一座大型古寺庙。
解放初,寺僧还俗,人们请菩萨退去,将正殿改建成学校礼堂,侧房作为教室,共有教室及教师宿舍20余间。校门两侧立有石狮。校舍有操场、天井、庭院等建筑,绿树成荫河南河北一条河是什么生肖?,盆景成荫。当时小学的规格在全县名列前茅,建筑也相当精美,名噪一时。
随着时光流逝,如今学校已改建为五层教学楼,昔日的石狮、盆景、天井已不见踪影,与昔日的面貌已截然不同。
镇内还有一所锦溪中学,始建于1966年,位于镇区西北角,有石桥与半边街相连,桥下即为锦溪河(又名小溪河),距嘉陵江出口约1.5公里。
↑老街与锦溪中学之间有一座百年石桥。(网络图片)
河上石桥始建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主体结构为半圆形单拱石条桥,长约20米,宽约7米,高约15米。石桥沟通南面官道与仪陇,主要解决锦溪河南北之间的交通运输问题。自20世纪70年代修建公路以来,桥上也通行汽车。
历经百年风雨,桥身主体尚存,但栏杆已风化损毁。护栏上曾刻有十二生肖,桥洞上方还雕刻着一把剑,名为“屠龙剑”。传说当年江水泛滥,“过龙”时,为防止龙穿桥而塌,便用此剑镇住龙,以保平安。多年后,十二生肖石刻已不复存在,桥身也已被茂密的杂草覆盖,不知这把剑还在不在?
↑清代大石桥至今仍保留其辉煌。(网络图片)
2007年当地政府将石桥修复为砖混结构,如今仍是进出镇北的重要通道。因近年来存在安全隐患,桥上严禁大型货车通行。
石桥另一头原有一座古庙,1964年拆除,拆除材料用于兴建锦屏中学(第三中学),后改为锦溪中学。
就这样,镇上的学校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由寺庙改建而成,两所学校后来培养了不少人才,但现在很少有人能记得住这座老庙的名字了。
金西有两位名人值得一提,一个是著名的抗日将领萧宜肃,另一个就是藏族学者张逸孙。
萧逸肃(1899—1975),锦溪人,国民党陆军中将,参加或指挥过淞沪战役、湖口战役、湘西雪峰山战役等重大战役。1945年8月21日在枝江主持日军受降仪式,名垂青史。1975年病逝于台北。
多年后,萧家后人将四百多件受降文物捐赠给枝江受降纪念馆。2017年,他的女儿还将萧将军的佩剑和美国陆军总司令史迪威将军亲笔写给萧将军的信捐赠给建川博物馆。如果你有时间去安仁,可以更详细地了解这段历史。
萧一肃故居位于万鹤乡临江村,锦溪码头对面,至今尚存。
↑ 枝江受降现场。中间为肖逸肃。
张逸孙(1893—1983),藏汉字典主编,四川省民族研究所顾问。
早年在保宁联合中学任英语教师,后任北京大学、中华民国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48年在四川大学任教后,开始编撰《藏汉词典》。1964年即将出版时,因“文革”而停编,1985年才正式出版。
该书收录53000余字,是我国第一部兼具藏文词典和藏学百科全书性质的大型综合性藏汉双语工具书,对藏汉文化的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张逸孙和他的著作《藏汉词典》。
说起金溪的土特产,主要就是白酒和姜团。金溪白酒始创于明代,早年称谢溪白酒,以纯粮酿造,酒味甘醇,清乾隆年间成为彭州贡酒,据说解放前远销河北、山东、青海、甘肃、新疆等地。
当地气候、土壤适宜酿酒,镇内有一口百年古井,多年前居民在此饮酒、酿酒,嘉陵江水养育了一代又一代锦溪人,也让当地的白酒名扬千里。
↑锦溪河在这里汇入嘉陵江。
清末民初,金溪史家坝人何国照开设酒坊,酿造的优质白酒远销上游广元、下游重庆,受到酒客的普遍好评,从此揭开了斜溪酒的名声。梁怀高酿造的斜溪酒还荣获了南充食品加工博览会杰出成果奖。
可惜的是,由于缺乏品牌意识和营销理念,镇上十余家葡萄酒厂对品质把控和品牌推广都做得不是很好,发展比较平静。
为振兴金溪葡萄酒产业,近年来该镇成立的葡萄酒公司推出了“半月井”和“元珍清”两个葡萄酒品牌。
与1962年注册成立并迅速发展成为知名品牌的邛崃“文君酒”(源于明万历年间)相比,“金溪”和“元珍”这两个品牌既没有邛崃靠近省城的地理优势,也没有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私奔开酒庄故事的助推,想要成为国内乃至省内品牌实属不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距金溪码头上游不到五公里的石梁沱,盛产一种珍稀淡水鱼——江团,鱼肉细嫩,鲜美无比,鼻梁上有一道沙红色的印记。
由于下游修建水电站和过去的过度捕捞,这种鱼现已灭绝。
↑普通的石斑鱼很好找,石梁沱石斑鱼却很难找。
从小镇的码头上,可以望见嘉陵江对岸气势磅礴的锦溪电站。该电站于2003年开工建设,三年后开始发电。它在带来效益的同时,也淹没了大量土地和草地,破坏了鱼类的生存环境,引发了一些争议。另一方面,航运限制成为压垮码头延续和发展的最后一根稻草,小镇昔日的繁华一去不复返。
↑旧码头堤岸正在施工,远处是锦溪发电站。
我找到了一张上世纪八十年代锦溪码头的老照片,照片上车船川流不息,人山人海,仿佛在举办节日庆典,但这一幕却是码头的日常。
当时的金溪是蓬安繁华富庶之地,热闹程度甚至超过洲子,这张珍贵的照片记录了当时的盛况,至今仍为当地百姓津津乐道。
↑1980年代的锦西码头。
↑ 桥墩现状。地面已上升数米,旧拱桥大部分已埋入地下。
如今的锦溪老街,冷清冷寂,犹如老太太的美好岁月,已逝去多年。看到这张旧时的照片,想想它前世今生的不同境遇,不禁心生同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