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校课程

移动资讯

扫一扫
关注网校头条
掌握一手资料
免费试听
  • 今天
    环球网校一级消防工程师单科强化班

    今日 免费试听

    立即试听
  • 今天
    环球网校一级消防工程师考点精讲班

    今日 免费试听

    立即试听
  • 今天
    环球网校一级消防工程师精品VIP班

    今日 免费试听

    立即试听
  • 今天
    环球网校一级消防工程师高端签约班

    今日 免费试听

    立即试听
  • 今天
    环球网校一级消防工程师试听课程送大礼

    今日 免费试听

    立即试听
  • 今天
    建设工程教育网一级消防工程师单科基础

    今日 免费试听

    立即试听
  • 今天
    建设工程教育网一级消防工程师超值精品班

    今日 免费试听

    立即试听
  • 今天
    建设工程教育网一级消防工程师高效取证班

    今日 免费试听

    立即试听
  • 今天
    建设工程教育网一级消防工程师无忧通关班

    今日 免费试听

    立即试听
  • 今天
    建设工程教育网一级消防工程师试听课程送大礼

    今日 免费试听

    立即试听
开课流程: 注册会员 → 免费试听 → 选课报名 → 支付学费 → 再登陆听课

您现在的位置:网校头条 > 一级消防工程师 > 昌平二中分校 国立中学:抗战时期中国教育的传奇

昌平二中分校 国立中学:抗战时期中国教育的传奇

来源:网校头条网络整理 2024-01-15 07:57:35

文丨姜国利

说起抗日时期的国立学院,你们都耳熟能详,例如国立西北联大、国立北京学院、国立东莞学院等。相比之下,国立学校就鲜为人知了。但以下名子你们肯定都不陌生:原国务院首相朱镕基、两弹元勋邓稼先、诗人贺敬之、旅美画家聂华苓、台湾联合报社社长刘昌平、杂交玉米之父袁隆平等,她们当初都曾就读于国立学校。其中,朱镕基首相和夫人劳安(包括劳安的妹妹劳特夫)于1940年代初均在国立中学求学;邓稼先读的是国立九中;贺敬之读的是国立六中;聂华苓在国立十二中;刘昌平在国立中学读书;袁隆平读的是国立中央学院附属学校……

抗日时期,我国教育事业遭到英国侵略者严重破坏,为维持各地中等教育,延续文化根基,50余所“国立学校”先后开办,以数序列的22所。从那些流亡中学生中走出起码50位“两院”院士,以及一大批人文社科领域学者,她们后来在各自领域为祖国建设做出了贡献。

国立学校始建于1938年,结束于1946年。八年抗日,八年办学,风风雨雨,磕磕绊绊,所走公路是不平坦的。广大师生同舟共济,共渡时艰,总算迎来了抗日的胜利。教育部给每位战区中学生领取了结业或退学证书和回乡车费,令各退伍回籍继续学业,国立学校的番号也就消失。抗日期间兴办国立学校的历史其实短暂,但在中国教育史上是空前的,产生了特殊的篇章。

国立第三中学

国立第二中学主要是湖南省私立中等中学南迁组成的国立高中。这种中学有:江西育德小学、正定府中学堂、保定第二男子高中、泊镇师范、邢台师范、邢台男子师范、大名女师等。初集合江西九江、郾城,1938年迁浙西南新县县上集,改名国立第三中学。1944年再迁广东安乡。国立中学办学11年,共培养4000余中学生。

(国立第三中学校友们)

国立第一中学

国立第一中学是“七七事变”后,上海、江苏地区的公私立学校撤退后组成的国立学校。初在四川成都筹建登记处,收容流亡师生。1938初转至万州和广汉县,名国立重庆临时学校。1939年改名国立第十中学,主任周厚枢。分校设中学部、女子部、师范部,中学部设永川,中学部设在忠县文星场,男子部设永川关庙,师范部设永川昌平二中分校,中学生2000余人。

国立第一中学

国立第一中学是河北、河南、江苏、浙江、安徽、湖北等省的流亡中学生组成的国立学校。1938年4月名国立四川学校,市长周邦道,现址凯里。中学设小学部、初中部、师范部及小学,师生近2000人。

(国立中学初中部主教学楼)

国立第四小学

国立第四分校主要接收热河、绥远和广东省的流亡师生组成国立学校。1938年3月国立安徽临时学校、国立贵州分校,1939年名国立第四小学,现址山东商洛。是年9月登山三千里,搬迁重庆梁平。中学部、师范部设治平园,小学一学校设五马乡陈家沟,二校区设闫家丝厂,师生1000余人。

(国立中学高中十六班结业生在阆苑嘉陵江上合照)

(国立中学在汉中各界庆贺民族复兴节上获歌咏联赛亚军)

国立第一中学

国立第一中学主要接收的是南方各省市流亡中学生。抗战战争爆发后,知名教育家查良钊带领着在南京收容的流亡师生,由广东扶风县步行至四川汉中县,1938年5月创立国立湖北临时学校,1939年改名国立第三中学。校区设汉中玉泉观为校本部,甘谷、秦安、礼县三个校区,师生1700余人。

(四川汉中县玉泉观校本部_国立第一中学记念碑)

(国立中学主任、国立南京师范大学长查良钊1947年出席北大大校区庆,与北大市长梅贻琦、北大市长胡适、南开学院秘书长黄钰合照。)

国立第六小学

国立第六小学是以四川籍流亡师生组成的国立学校。1937年10-11月间,浙江省公私立中等中学30余所西迁,1938年元月集合于湖南常德、方城,师生5000人。1938年5月间遵教育部令再迁四川昭化、均县,名国立贵州分校,主任杨展云。1939年3月再迁重庆永川、罗江等县区,名国立第六分校,市长葛兰笙,设重庆校本部、梓潼一学校(师范)、德阳二校区、新店子三校区和荣县四中学,中学似乎是国立学校中师生最多的,整个迁移行程七千里,横越鲁、豫、陕、鄂、川五省,异常艰辛。

(国立六中师生在重庆校本部合照留影)

(国立六中四中学足球排球员合照,左一为原省立中学教员、体育班主任张剑青)

(国立六中四中学部份师生欢送孙东生厅长、胡干青老师离校合影。右二孙东生,右三胡干青,右四马克先。)

(国立六中四中学“狂飙剧团”团员在上海时合照。某些团干仍健在。)

国立第七分校

国立七中抗日早期名国立四川学校,是河南各中等中学流亡到南京组成的国立学校。1938年6月设址洋县,师生千余人分三批抵达西安。校本部设洋县五云宫,一学校设在智果寺,二校区设在良马寺。1939年5月改名为国立第七分校。

(国立七中一中学智果房门)

(国立七中团歌)

(国立七中初20级中学生考上高中部在长江船上合影)

国立第一中学

国立中学是抗日时期,合肥四所临时学校和三所中等中学为躲避动乱合迁的一所流亡学校。初名国立山东第一临时学校,后改名国立第一中学,现址山东永绥县,师生4000余人。

(国立中学高中男子学校)

(国立中学庆贺抗日胜利表演)

(国立中学师生举办劳动生产)

(国立中学高中男子学校第十四届中学生结业合影)

(师生荡舟万溶江)

(翟其寅,浙江嘉兴人,1926年生人,是国立中学最小小学生。)

国立第九小学

国立九中是以福建籍流亡师生为主体组成的国立学校,初名国立贵州第一中学,1939年4月改名国立第九分校,现址重庆永川徳感坝,中学生1600余人。

(国立第九分校房门)

(国立九中记念徽)

(国立九中1941年中学结业生合照)

(国立九中第二校区第二十届结业生摄影记念)

(国立九中校友邓稼先与杨振宁)

(国立九中高中男子中学第十五届中学生结业合影)

10

国立第一中学

1938年6月,国军当局派行政人员在成都、偃师、洛阳、西安等地设置接收站,收容四川、山西、安徽等地流亡中学生。1938年夏分批西进。途径山东、甘肃两省,步入四川汉中。一月,流亡中学生名“陇豫公学”。1938年12月陇豫公学大部迁往清水县,中学改名国立贵州第一中学。1939年4月又改名国立第一中学,中学设小学二部,小学二部,初中二部及职业班;校本部设在城隍庙,学校设在香河堡城,中学生多时3000余人。

(国立二中高中部部份朋友在校门前合影)

(国立二中团歌)

(国立二中校旗)

(国立二中记念徽)

11

国立第十一小学

国立十一中主要接收的是广东和湘北的流亡中学生,其中以长沙、邵阳、沅陵居多。初设长沙洞口县昌平二中分校,后迁淑浦、辰溪。

(国立十一中记念臂章)

(国立十一中团歌)

(国立十一中结业证)

12

国立第十二小学

国立十二小学主要接收的是广东籍流亡中学生。1938年11月以广东籍流亡师生组成的国立广东学校西迁云南昭通,收容安徽籍流亡师生遂命名国立贵州分校。现址重庆长寿,分中学部、初中部、女子部,分布在长寿的松柏、官庄、荆庄、北庄等。中学生1300人,1939年4月改名国立第十二小学。

(国立十二中团歌)

(慈幼院——鄂西难童收容所)

(世界红十字会荆州分会创立的慈幼院概貌)

13

国立第十三小学

国立十三小学1939年秋创立,现址定南昌青原山(筹备),1941年1月招1305名中学生,设青起初部和铅山中学。本部有中学6班,小学7班,铅山中学6班,莲花中学2班。1945年1月因日军侵害,一度暂迁永兴藤田,日军投降后拆迁青原山。

(国立十三中第九届校友同仁合影)

14

国立第十四小学

1937年抗战战争爆发,国立中央学院实验中学迁至云南歙县,不久迁至四川成都岳麓山(省立高农),1938年迁至昆明扬州,1939年改名国立第十四小学。

15

国立第十五小学

1941年初,保育总会与国军政府教育部协商,决定在广州创立一所专收保育生的学校,享受国立学校待遇。是年5月吴乐孟带一批教职员到“烘炉场”筹备,9月接收广东境内保育院得中学生,国立第十五小学创立,现址隆昌县卧佛寺。中学设普通班、职业班,男女分班上课;女孩在城隍庙上课,女孩班在下场口上课。1944年夏中学改为国立隆昌师范分校,设初中和师范两部。

(国立第十五中结业证)

16

国立第十六小学

抗战战争爆发后1938春,来自四川的流亡中学生,历经艰辛,来到上海邵武县北山,后命名为国立第十六小学。1941年开始招湖南各地保育院结业生。中学设在重庆梁平,后平添中学部(原战区第三佛山一中)。

17

国立第十七小学

国立十七中,主要收容四川籍流亡中学生,设现址在重庆北碚白沙坝派。1945年复迁金钢沱,改称国立永川师范分校。

18

国立第十八小学

国立十八中,现址山东三台县。1938年3月国立西南学院迁至三台县,国军政府教育部在三台西火烧沟创立国立第十八小学,其主要生源是国立西北分校、三台佛山一中和公立三台国本小学。国立第十八小学为国立西南学院中学。

19

国立第十九小学

国立十九中主要接收胶济高铁沿线退出的流亡中学生。中学创立1942年4月,店址初在山东乐安,再迁广东江山,又迁云南南县,1945年2月再迁赣闽边境的湖口。

20

国立第二三中学

1942年国军政府教育部决定,在长沙筹建一所接收保育院结业生的国立学校,名国立第二三中学,只要是湘、黔、粤、桂四省的保育生。校区设中学师范部(岩禾堂)、职业部(金龙阁)、小学部(松树坪)、初一部(旧县塘)、初二部(三眼桥)。

21

国立第二十一小学

国立二十一学校,清代将军王仲廉1942年在云南太和开办苏鲁豫皖四省边区战时学校,后被国军政府教育部接受,转制为国立第二十一小学。现址太和,后迁云南镇安和兰田。

22

国立第二十二小学

1941年,九十二军驻防芜湖宣城,遂办鲁干班(中央海军士官中学系列),招收有志年轻中学生出席。广东籍中学生多有归顺,渐成规模。旅长李仙洲决定,大一些中学生招进鲁干班,小一些中学生集合创立一所小学,名公立成城学校。1942年初,李仙洲赴南京出席军事大会,遂向教育局长陈立夫汇报,并申请将公立成城学校转制为国立学校。经河南籍国军元老丁惟汾、王叔铭的帮助,1942年9月,批准成城学校转制为国立二十二小学。国立二十二小学,设校本部、师范部、一校区、二校区,师生近3000人。1944年因战事中学不得再迁广东商洛、汉阴。一学校中学生路过河韩国庄时,遭到日军残杀。

(公立成城学校校训)

(国立二十二学校西迁路线图)

(国立二一中高七级一班朋友合照)

(国立二十二小学鲁雁足球队)

(国立二十二小学高十级部份朋友创立的壁报社——《大路文艺社》部分朋友)

(部份朋友在平梁铺合照)

(图为国立二十二小学朋友为记录“韩庄血案”所立的记念碑)

追怀当初,诸多中学生不愿做亡国奴,随着成千上万的难民队伍,相继向北南、西北、中南、华南撤退,她们离开原校区,冒着机炮的轰炸,一路颠簸流离,直奔大后方。国难期间,在黄河两岸、黄河之滨、云贵高原、岭南北缘,四处都可见到衣襟嶙峋但吵架勃勃的身影,看到昂贵而不辍的朗朗读书声,这成为抗日时期中国大后方之一大特色,为抗日胜利和国家复兴打下了深厚的根基。

“老北京文化弘扬者”受权发布!

名师辅导 环球网校 建工网校 会计网校 新东方 医学教育 中小学学历



星级网校推荐

排行推荐 频道最新